? Greenpeace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在過去兩千多年間指導著農業生產活動。然而,氣候變化已經讓傳統節氣產生“時差”。
2024年10月,重慶的翠冠梨已經結束采摘,夏季高溫干旱、秋季溫度和降水的變化,以及不恰當的水肥管理措施的共同作用,導致不少梨樹二次開花;
2025年3月19日,已近春分,四川涼山的青花椒剛開始綠成一片,一場強降雪幾乎把所有的枝椏變成了冰掛;
而在和河北保定,近年來春季越來越頻繁的旱情和大風無法給予苞谷等糧食合適的種植條件,部分農戶放棄了傳統的耕作周期。
雖然農戶善于利用靈活樸素的智慧“趨利避害”,但面對不斷加劇的氣候變化,普通農戶是否有能力承受“節氣的時差”下的全部重擔,氣候變化的代價應該由誰來買單呢?
主題微紀錄片《節氣的時差》預告片,
聚焦氣候變化下的小農
2024年初,綠色和平與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共同開啟了名為“多元農戶經營主體氣候變化認知與適應策略”的案例研究。研究團隊前往重慶、陜西、河北等區域,觀察與訪談當地傳統小農戶、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結合氣象數據分析、社會經濟統計資料撰寫研究案例,力求直觀、深入地總結不同農業經營主體適應氣候變化行為的內在邏輯,推廣有效的實踐案例和應對機制,提升農業經營主體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和農業氣候韌性。
2025年4月16日,陜西西安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綠色和平與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將共同舉辦《節氣的時差——氣候變化與農戶適應策略工作坊》,探討氣候變化對于農業的多重影響,以及不同農業主體的適應策略。
主題分享:
#《節氣的時差》案例研究報告分享
#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農民視角的氣候變化應對
圓圈討論:
#當二十四節氣發生了時差
#應對氣候變化如何做技術甄別
#農人與消費者的能動性體系
在活動前夕,我們也想邀請關心地球的你,來評論區分享自己觀察到的天氣異常和物候變化~
我們會將五條精選留言帶進#當二十四節氣發生了時差 的圓圈討論,與你一同刻畫氣候變化下的家鄉圖景。
留言入選的朋友,將獲贈“節氣的時差”主題精美手機支架一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