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論語(11)
說到根本,《論語》是教人做人的。
做人,無非弄清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處理好和自己的關系,一是如何處理好和世界的關系。
前者是修身之道,后者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處理好和世界的關系,從儒家的視角來看,主要是五種關系: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這五個關系處理好了,基本就算“人生贏家”了。
如何處理好朋友關系?《論語》有自己獨到的“交友之道”。
是個什么“道”?一言以蔽之:仗義,但保持距離。
看上去有點簡單哪!做到可不容易。而且,堪稱人生真諦。很多時候,你只有經歷過、遭遇過,被朋友唾棄過,才知道什么叫哲理。
先說仗義。孔子就很仗義。《論語·鄉黨》中,提到了孔子如何對待朋友——而且是失勢、落魄的朋友。
注意啊,孔子的朋友遍天下,光王公貴族就不知道有多少,這些都算朋友吧?的確,有酒肉朋友,比如衛靈公;但也有知音,比如魯昭公。對這些朋友,仗義不仗義,那看不出來。
你對國君仗義,弄不好別人以為你趨炎附勢、巴結討好。孔子也很無奈:“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你按照禮節去侍奉君主,別人還以為你是在拍馬屁呢。
這些有權有勢的朋友,不在討論之列。關鍵是如何對待普通朋友乃至落魄朋友。
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論語·鄉黨》)
先看第一段。
朋友死了,沒人收斂遺體下葬。孔子說:“我來負責他的葬禮吧。”
死了卻不能安葬,要么是家里沒錢,要么是沒有子嗣,絕后了——這叫沒勢。孔子主動站出來,出錢出力,幫他辦了葬禮,入土為安。
孔子為什么這么做呢?像武俠小說里編的,朋友死了,大俠去幫他處理后事;但故事中這個死去的朋友一定還有個兒子或者遺腹子,僥幸逃生,刻苦練功,獲得秘籍,最終大獲全勝,報答恩情。
這叫有“預后”,投資這個朋友,相當于炒期貨。孔子是純粹貼錢貼物,這些錢財在“俠之大者”看來,一定是會打水漂的。
可他還是這么做了。
再看第二段。
朋友之間的饋贈,即便送的是貴重車馬,除非是祭祀用的肉,孔子在接受的時候,也不會行禮。
贈送祭肉,是一種很嚴肅的禮節,所以孔子要行禮。除此之外,再貴重的東西,孔子也不看重,看重的只是那份心意。所以,你給孔子送禮,送寶馬、送奔馳,和送一筐超市里搶來的雞蛋,效果是一樣的。
孔子這樣的境界,我們就不必糾結他的“束脩”究竟是干肉還是“束發”了吧(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孔子交友的標準,第一條就是仗義。但“仗義”二字,容易被曲解,很多人把它等同于“為朋友不計后果”,顯然是不對的。所以不如把第一標準定為“義”。義者,宜也,最合適的尺度,就叫“義”。
適度,也是《論語》交友之道的第二個要點。
《論語·顏淵》中,子貢向孔子請教交友之道。孔子回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要忠心地勸告朋友,好好地引導他,他如果不聽,那就算了(不要拿“都是為你好”的說辭再去強迫他),以免自取其辱。
到底服不服?洞察人性到這種程度的,除了孔子,還有幾個呢?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朋友做的不對、鉆牛角尖了,努力去勸他;一次不聽,我們就勸兩次、三次,結果如何呢?大概率是反目成仇吧。
朋友就是朋友,不是子女,不是爹媽。
持這一觀點的,不僅是孔子,還有學生子游:“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數,這里都讀shuò,意思是屢屢、屢次。子游說,對待君主過于煩瑣,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于煩瑣,會導致疏遠。
意思和孔子差不多,對朋友、對君主,忠心的、誠懇的話,一遍就夠了,多說不僅無益,反倒傷及自身。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