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了孩子學校組織的家長會,學校校長通過廣播發表講話,開篇第一句便是“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建議大家轉變觀念,擁抱時代。
校長的理由是,當前眾多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連北大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也在食堂當打飯阿姨。
隨后,校長還進一步展開分析,進而發出讓家長不要內卷、孩子不要刷題、家長多陪伴孩子等方面的建議。
平心而論,校長能夠通過廣播面對幾千名學生家長公開發表上述意見和建議,我認為實屬難得,足見校長的教育理念還是比較超前,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家長的焦慮心態。
不過,對于校長關于“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的分析,我不敢茍同。
我認為,當前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并不能否定“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事實,找不到工作并不能印證“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
我還是一如既往地相信讀書一定能改變命運。之所以這樣講,主要是基于以下三點理由:
第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并不代表實際就業情況,很多已經實現就業的有可能未納入就業數據,導致社會上認為大學畢業即失業。
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就業率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在不核實真實性的情況之下,可以是80%,也可以是100%,具體是多少,實際上沒有準確的數字。
然而,社會上不少人群,尤其是一些家長容易被其他信息所誤導,認為大學生就業很不理想,畢業之后找不到工作。
有時候是由于媒體夸大其詞造成的誤解,有時候是來源于道聽途說的信息。
其實,事實上并非如此。
因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是以某個時間節點為準,而就業情況卻是在不停變動之中,雖然大部分畢業生在畢業之時未找到工作,但是畢業當年年底或者次年年初,基本上都實現了就業。
這個過程有一個滯后性,而且容易出現信息差的錯誤幻覺。
就如我們現在都說經濟不景氣,都不敢消費,但事實上各種高檔餐廳以及各種高檔消費場所照樣人滿為患。
因此,就業率差的表象不能代表什么,只能算作是一個數字而已,更不能佐證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的論斷。
第二,找不到工作只能說明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存在差距,或者畢業生能力與工作不相匹配,而不能否定讀書的作用,畢竟無論是正處于中堅力量的60后、70后還是80后,大家都是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只不過有先后差異而已。
大家都知道,當前專業細分越來越細,各種新專業層出不窮,這反映出市場需求在發生改變。
由于專業的原因,畢業生暫時找不到工作很正常,但只要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愿意改變自我,愿意從基層做起,總會贏得職場的成功。
從整體上來講,絕大部分人大學所學專業與今后所從事的工作都沒有直接關聯,但為什么大家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無非是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的前提是你有這個學習能力,而讀書就是具備這種學習能力的基礎。
假如你不上大學,不讀書,如何獲得這個學習能力?如何步入職場?
顯然,讀書依然是改變命運的重要出路。
第三,退一萬步講,即使讀書無法與改變命運直接掛鉤,但終究有一天你讀書所付出和積累的能力會改變命運。
誠然,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高學歷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無論是誰幻想讀完大學就改變命運已經不太可能。
但是,我相信,只要秉持不斷學習的心態,不斷向上,終究有一天會實現改變命運的夢想。
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請留言發表評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