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公眾號“看客inSight”的推送 引發網友關注。有人感嘆“少有人將目光投向流水線上的工人”,也有人說“這篇文章反駁了讀書無用論”,有人在文章中看到了過去的自己,而更多人透過作者的鏡頭和文字,看到小鎮內衣廠的青年們真實的生存狀況。這篇文章首發于2017年,標題是 。
作者陳勁大學學習新聞專業,畢業后選擇成為一名自由報道攝影師。他將鏡頭和文字對準小鎮青年的生活與情感,作品普遍關注當下中國年輕人的生存和流動狀況。
作為學生,什么是“學生氣”?作為學生報道,什么是帶有“學生氣”的文章?作為學生對外探究答案和傳播聲音的窗口,學生媒體又能打開多大的世界?
有時,出于對學生身份的不自信,這扇窗的大小有限,限制了我們的視野和探索范圍;有時,憑借真誠而熱情的采訪,這扇窗可以透進縷縷陽光,激勵更多的學生記者不斷前行;有時,在復雜因素的影響下,這扇窗可能遭遇狂風驟雨,面臨著艱難的生存困境;有時,這扇窗外吹來陣陣清風,一份共鳴、一句思考,就能將文字引向更深、更遠的地方……
我們看到,學生媒體正在不斷突破數據新聞、事實核查報道等報道領域,利用小切口、近距離的窗口看向更大的世界,為其描繪色彩,書寫意義。這扇窗打開更大世界的同時,我們也在給世界添上自己的色彩。
在本次泛讀活動中,我們共同品讀了15篇來自學生媒體的優質作品,聚焦學生媒體,看向青年人眼中的世界、窗外的風景。
以下是十五期營員的三月泛讀——
分享人:黃子睿
Day01
2025.3.24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深圳大學的“新新NewTimes”。,文字曾菲彤,編輯武子婷、曾菲彤、陳書婉、賀思雨,指導老師陳顯玲、周裕瓊。
《她立于瓦礫之中》是深圳大學新聞系學生的畢設作品,用真實的筆觸記錄了工地女性的日常。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女性在農民工中占36.6%,是農民工隊伍的中堅力量。但當我們提到工地和工人時,很少有人會想起她們。在這兩篇報道中,同學們用扎實的采訪和真誠的敘述打破了“學生氣”,打破了我對“工地男性占絕大多數”的認知,讓我看到立于瓦礫之中的她們。
給加班的楊承蘭送花
圖源:新新NewTimes
在我的淺薄經驗中,學生報道往往會帶有過多的預設和主觀判斷,文字間常有“說教式”的理論分析。然而,這兩篇報道給了我不一樣的體驗。學生們通過深入探討,甚至通過三天共同生活來感受女工在男性主導的工地中所面臨的處境。這反映在文字中,就是細節的不斷堆砌——女工在“梯籠”之中的工作、婦女節時工地男女的反應、女工對深圳的歸屬感……如果從社會身份的角度上看,女工們同時背負著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的枷鎖,承擔著大部分的家庭照顧工作。相比男工較單一的“家庭頂梁柱”的身份定位,她們在不同身份間來回切換,承擔著繁重的責任,她們需要被看見。
分享人:黃柏涵
Day01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暨南大學的“新聞學生”。,采訪列綺童、張悅桐、孫舒顏、吳彥達,撰稿吳彥達、張悅桐、孫舒顏、列綺童,責編列綺童、張燁靜。
這是一篇自然、充滿藝術氣息的稿子。一位作者在游玩時偶然了解到了大芬村,確認了本次選題。同學們走出學校所在的城市,完成了一次跨市的拍攝和采寫。
所謂的“學生氣”,可能來源于一種思維上的自我限制。我在校媒報題的時候,也會習慣性地給自己“設限”,比如,會擔心新聞現場距離太遠、學生的身份難以突破。這樣的心理使得選題空間被不斷壓縮,稿件類型也越來越趨同。實際上,限制也并沒有我們設想的那么多,看似難以突破的采訪對象,也會在采訪時坦言“我還是很愿意和年輕人多聊聊”。
藝術小鎮的這篇稿子就沒有受到物理距離的限制。作者們兩次往返廣深兩市,用扎實的采訪、真誠的態度成就了一篇別具一格的稿件,讓我們看到“畫畫人的‘桃花源’”里的故事。選擇去做的決心很重要,完成有時也比完美重要。遺憾和缺陷可能出現在成稿之后,但成稿前的自我限制可能會讓我們錯過更多。
大芬村的一角
圖源:新聞學生
分享人:甘煜敏
Day
02 2025.3.25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武漢大學的“武大新視點”。,記者李雨浛、蘭美瑤、沈越,文字李雨浛,編輯俞宏浩,發表于2017年12月。
外科博士張易在急診手術中被HIV陽性患者污染的縫合針扎傷。面對阻斷治療黃金期的延誤和患者的蓄意隱瞞,張易陷入困境之中,他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被迫取消即將到來的婚禮,并遭到未婚妻誤解。文章還對比了不同醫療體系下的處理差異:醫學實習生趙穎在搶救車禍患者時遭遇血液噴濺,雖及時獲得阻斷藥但承受嚴重副作用;在澳洲工作的文米受益于完善的職業暴露管理體系,當患者的少量血液濺入到她眼中后,文米及時得到了專業醫療支持和心理輔導。這些案例折射出我國現行制度的困境——醫院層面,過度強調患者隱私權導致醫務人員知情權受損;政策層面,《艾滋病防治條例》與《傳染病防治法》的政策沖突造成醫院推諉患者,迫使艾滋病患者隱瞞病史就醫;社會層面,亟需建立更完善的職業防護體系和更包容的社會支持機制。
趙穎服用的阻斷藥
圖源:武大新視點
這篇報道立意深刻,展現出超越一般學生寫作的專業性與社會洞察力。通過講述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境況,將個體遭遇的悲哀引向公共安全議題,凸顯出新聞的社會服務與人文關懷。 “武大新視點”還有很多社會目光獨特深遠、關注社會弱勢邊緣群體的優秀報道,涉及殯葬行業、休學群體、長江禁漁、殘障人士的性需求等等不同群體與話題,非常推薦大家關注。
學生的報道未必帶有”學生氣“,立意也未必局限。我的導師跟我說過一句話:“越是有新聞意義的報道,往往操作過程就越艱難。可正是因為艱難、少有人做,我們才要去做,去讓他們被看見。”我想,我們都共同奔走在這一條“使之被看見”的路上。與大家共勉。
分享人:許嫣然
Day02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南京大學的 “新潮” 。 ,圖文 陸陽 , 指導老師白凈 , 編輯邵镕 。
2023年8月日本啟動福島核污水排海。這一事件迅速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中國以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的強硬措施表達抗議,而日本主流媒體則試圖淡化“核污水”的安全爭議,并將中國的反對立場塑造為“非理性”與“政治操弄”。怎樣以實證對抗偏見,怎樣平衡數據客觀性與立場表達?面對復雜、敏感的國際議題,學生媒體如何擺脫“學生氣”?這篇文章提供了方法論上的啟示。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實踐平臺“新潮”于2024年3月第四批福島核污水排放期間發布《日本媒體為排放核污水辯護的三個套路》,以鋒利的選題切入國際輿論戰場,運用數據工具分析了2023年8月至12月間日本主流媒體《日本經濟新聞》同時提到“核污染水”和“中國”的81篇報道,并進行詞頻統計、話語剖析,破解日本媒體的話術模板,解釋日本媒體如何通過這一事件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并操縱公眾認知,撕開了日媒話術偽裝,展現出學生媒體中難得的國際視野與批判深度。
圖源:新潮
我認為,“學生氣”是我們在直面事實真相的時候需要警惕的陷阱。熱點事件發生時,面對那些令人振奮的、悲憤的、痛心的話語,人性本能的善意或許會讓我們同樣產生興奮、悲痛、悲憫、憤怒等等不同情緒。若放任情緒主導判斷,便容易陷入“感動即正義”“憤怒即真理”的泥潭。只有掙脫情緒的裹挾,才能讓我們在紛繁的事件中直視問題的本質;只有通過審慎的分析與冷靜的追問,讓每一次發聲都經得起事實與邏輯的拷問,方能抵抗情感先行、預設先行、看問題浮于表面的“學生氣”。
分享人: 易欣宇
Day02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南京大學的“新潮”。,圖文邵镕、程藝丹、張慧鳳、孔梓萱、戴思顏,編輯丁雁南,指導老師白凈。
文章通過多個癲癇患者的親身感受經歷,詳細敘述了癲癇病帶來的困境與痛苦、患者面臨的社會融入問題以及對旁觀者的呼吁,用深刻的內容帶我們走進這一群體。文中不乏強烈的對比、令人震撼的數字和動情的筆觸。同學們真實記錄下了癲癇病患者面臨的醫學難題、經濟枷鎖、社會偏見問題,也生動地向我們展現了他們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勇敢的抗爭姿態。
善良而較真、勇敢且獨特、充滿希望和熱情……在流量至上的時代,學生記者們依然可以通過“笨拙”的田野調查與智性思考,為邊緣群體構建話語空間?;蛟S在一篇又一篇的報道和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后,我們會不斷褪去我們的“學生氣”,更加冷靜地思考,沉淀出穿透時代喧囂的力量。
江風一周的分藥盒
圖源:新潮
分享人:劉孜妍
Day03 2025.3.26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RUC新聞坊”。,作者九風、小糊、其玉,指導老師唐錚。
我第一次讀到這篇文章是在大一入學的秋季,當時,我剛剛從學姐那里獲得了一份代代相傳的選課指南。和這篇文章寫到的一樣,那是一份包含課堂質量、任務量、老師性格、給分的詳細文檔。我好奇兩周之后和我坐在同一個課堂的同學們,其中有多少是瀏覽過這份文檔的人,他們又是帶著怎樣的目的、懷著怎樣的心情在選課系統中做出這個選擇的。那些細小的糾結和無奈又或是迎合的情緒,在這篇文章中被看見了。
黃璐購得的表格式“選課指南”
格式嚴謹、內容簡明
圖源:人大新聞系、RUC新聞坊
我特別喜歡這個選題,一方面在于它足夠“小”,把選課作為透視大學教育的一個小切口,延伸出對于大學考核機制的思考,在操作上對于學生媒體非常友好;另一方面在于它足夠“近”,足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以至能夠引發更加真實的情感共鳴。
在因疫情而難以走出校門的兩年里,我們有許多被迫與外界切斷聯系的時刻,在采寫實踐中不得不把目光收回校園,但也意外地獲得了更加清晰的聚焦點。學生對待選課指南的態度,實際上也是學生照見自我的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不同的價值觀念與思考模式。對于學生媒體而言,正因為身處中國高校教育體系之中,他們能夠與高校這個微觀的生態系統建立最直接、最真實的連接,這樣的的觀察與思考往往能夠孵化出更多打動人的作品。
分享人:陳瑋
Day03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四川大學的“常識”。,采訪孬孬、刺刺、小時,文字孬孬、刺刺,編輯菌菌。
“常識”是一個立足于四川大學的學生自辦媒體,在2022年后基本停辦,無從知曉具體原因。但從“常識”走出的人似乎又留下了他們的痕跡,至今仍有人在使用當初匿名的昵稱。因此,我想推薦一篇來自“常識”的報道。
報道聚焦那些一夜之間消失的高校性別社團公眾號,從社團內部人員“日常的終結”寫起,展現了“社團如何失去聲音”,以及微信公眾號為何成為它們共同的發聲渠道。由學生建立起來的在校社團,得到關注紅利的同時,也會受到直接監管;如果果獨立發展,則會面臨校園以外的審視。為了更好生存與發展,是留校還是獨立?我想這一困境同樣存在于“常識”。
在看到“學生報道”這個泛讀主題時,我下意識聯想到了“校園媒體的起落”。從本校記者團的青黃不接,到發現一些辦得很好的校媒的??娃D向,在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確相信校園媒體正在衰落。但如今,看到更多存續著的校媒,我也會好奇:還有哪些仍然在已有空間里求索、但沒有收獲太多關注的校媒?高校里是否曾經存在過更多的“常識”?如同這篇記錄“未命名公眾號”的報道,書寫下來就是記憶它們的方式。
豆瓣刪除了大量高校性別社團相關的內容
圖源:常識、常識報刊亭
分享人:溫晴
Day04 2025.3.27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復旦大學的“復旦青年”。,主筆曹朱瑜,報道孫嘉翊、陳思遠,編輯孫欣然、馬語燦。
前段時間,清華、復旦等校宣布開始實施P/NP的績點機制,也就是課程成績只有過與不過,沒有績點的壓力,以鼓勵學生們去主動修習自己感興趣的“難課”。本篇報道探究了新的績點政策落地之后的變化,雖然篇幅不長,但也提出了幾個蠻有意思的思考方向,比如說P/NP機制是否會加劇“選課學”的現象,比如很多人不把P/NP用在嘗試感興趣的課上,而是把沒把握拿A的課都‘P’了,導致績點越來越卷;又或者“是否享受這一政策”導致的不公平競爭等等,都是績點改革之下可以關注的問題。
P/NP申請界面
圖源:復旦青年
本篇是《復旦青年》績點改革三篇系列報道中的第一篇,《復旦青年》是我關注了很多年的學生媒體,很擅長寫學生群體關切問題的深度分析。其中我很喜歡的有《復旦課堂內的校外人:旁聽可以翻越知識的圍墻嗎?》《秋招第一關,先見AI面試官》,大大滿足了我對于旁聽別人家學校的課的好奇,也真實獲得了一些應付AI面試官的tips。
大家對于績點改革有什么體會和看法嗎?怎樣才能兼顧興趣與取得高績點的壓力?在兩難的抉擇中,怎樣才能抵達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活狀態呢?
分享人:沈泳兒
Day04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南京大學的“核真錄”。,圖文劉圓圓、陳佳彤,編輯郭思航,指導老師周奕欣。
這篇報道查證了網絡熱議的衛生巾產品質量標準問題,敏銳地察覺到網絡傳播的相關言論在事實方面存在誤導性和模糊處理,導致了公眾產生“衛生巾質量堪憂”的負面想法。文中提出了三大需要核查的問題:衛生巾是否屬于“C類紡織品”;衛生巾的真實pH值;成人紙尿褲和痔瘡護理墊的質量標準是否優于衛生巾。文章比對了多份相關產品質量標準,并查找品牌官方旗艦店、媒體、自費送檢的消費者三處信息源發布的部分衛生巾品牌的產品pH值,事實核查非常細致。
但文章在結構上仍可以繼續完善。我認為,最終結論可以在開篇問題之后立刻提出,在具體分析之前概述一下網傳言論的錯誤內容以及衛生巾的真實情況,即便讀者不讀完全文,也能馬上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認知。
“衛生間塌房”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圖源:核真錄
事實核查是現在新聞實踐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想問問大家各自院校對事實核查的課程設置或者培養是怎樣的?或者大家會有閱讀事實核查新聞的習慣嗎?
分享人:孫瑞敏
Day05 2025.3.28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復旦大學的“復旦人周報”。,主筆趙文瑜,記者趙文瑜、嚴靜雯、魯子旭、朱宸頡,編輯粟子騫、劉玥。
文章以課程主線串聯師生案例(學術研究→個體實踐→社會觀察),形成“微觀-中觀-宏觀”的遞進邏輯。
從“墓葬藝術”這一冷門學術領域切入,用三個具體案例賦予死亡教育以具象意向(阿萌的“殉狗”研究,蔡雨蓁的“葬禮歌單,吳昊的海葬紀錄片),推動死亡議題從“瘡疤”轉為“可討論的常態”。
這篇報道的價值,在于它不僅是“討論死亡”的嘗試,更是“如何討論死亡”的方法論示范——通過學術祛魅、藝術解構與媒介創新,讓禁忌議題真正“浮上水面”。文章中所說 “死亡越來越有資格、有必要成為公共議題,被深刻地討論?!?/p>
蔡雨蓁自制網頁:https://outrooflife.noto.so/
圖源:復旦人周報
分享人:李慧凝
Day05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廈門大學的“鳳凰新聲”。,采訪張欣儀、李瀟雅、羅千,撰文陳佳、陸蔚瓔、李瀟雅、羅千,責任編輯陸蔚瓔、陳佳。
報刊亭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下崗潮而逐漸發展、植根于社會之中,緊密聯系著社區成員。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成為數字出版的主陣地,紙媒日漸式微,再加上城市管理和發展的需要,報刊亭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歷史的洪流,成為過去式,在數字化的浪潮下悄然淡出了我們的視野。這篇文章對報刊亭這一城市文化符號同時進行了理性審視與深情回望,使人感受到那份在不止歇的時代洪流中無法被連根拔起的文化眷戀。
我的本科院校就曾有一個充滿故事的報刊亭,現在也已經成為記憶的一部分。但我認為,即使是被歷史所“拋棄”的產物,報刊亭中所承載的與人聯系的需要,和人們對知識的渴求等等需求總是永久地存在于人自身。它或許會換一個形式出現,繼續和我們進行心靈的深度對話。
圖源:鳳凰新聲
分享人:梁愉曼
Day06 2025.3.29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人民大學的“RUC新聞坊”。,數據收集與分析陳燭、葛書潤、江雪、余婉遙、禹琳,可視化陳燭、江雪、余婉遙,文案葛書潤,統籌禹琳。
科技改變著人們的情感實踐和親密關系。本文聚焦社交軟件使用中 “年齡” 這一要素的敏感性,通過實驗探討了年齡對社交感受的影響。實驗在三個交友軟件中創建不同年齡人設,發現年輕女性易收到性暗示信息,且社交軟件的推薦算法在年齡匹配上存在一些問題,同時也指出了未成年人在交友軟件中面臨的權益保護難題。除了文字報道,文章還運用了可視化的呈現方式,提高了文章的可讀性,使數據被清晰呈現,讓結論更加直觀且具有沖擊力。
學生媒體如何做出一篇輕體量的社會調查研究,我覺得這篇文章給出了很好的例子。學生媒體選題的難點在于可操作性,需要考慮到時間空間等等因素的限制。而借助于交友軟件線上平臺,學生媒體可以在提前合理設置實驗變量的基礎上,僅通過線上的觀察便獲得一手的調研數據。同時,這篇文章的切口也足夠的小,將“女性經驗與感受”這個很宏大的議題落到“算法推送”這一件具體的事件上,再通過直觀的數據、實驗者最真實的感受,為這則報道想要揭露的問題進行最有力的背書。
圖源:人大新聞系、RUC新聞坊
分享人:朱奕臣
Day06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Hi放晴公園”。,文稿撰寫周姿含、錢睿暄,文稿編輯林適芬。
我們身處一個回避談論死亡的文化語境中,但這篇播客勇敢地揭開了“預設醫療指示”這一生命議題的面紗。從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園展板切入,播客節目以清明節前夕的反思為契機,將“死前不做會遺憾的事”與“如何有尊嚴地面對死亡”巧妙聯結,既觸動人心,又發人深省。
通過真實案例與專業視角(如香港醫生梁萬福、北京協和寧曉紅的講述),節目清晰拆解了“生前預囑”的意義——它不是放棄治療,而是對生命自主權的捍衛;不是消極面對死亡,而是為了減少痛苦與遺憾。更可貴的是,節目在探討法律進展(如香港立法、深圳北京地方性法規)的同時,始終回歸人文關懷,呼吁人們思考:當終點不可避免,我們能否以更從容的姿態,守護自己與所愛之人的尊嚴?
大家寫的“死前不做會遺憾的事情”
圖源:周姿含、Hi放晴公園
這期節目像一盞溫柔的燈,照亮了生死議題中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放晴”,或許正是學會在生命的每一刻——包括最后時刻——為自己爭取選擇的權利。推薦給每一個認真活著、并希望好好告別的人。
分享人:王雨荷
Day07 2025.3.30
今天分享的稿件來自人民大學的“RUC新聞坊”。,統籌江雪,數據江雪、歐陽遠、邱童、張馨月、張軒,可視化歐陽遠、邱童、江雪,文案張馨月、張軒,美編邱童、江雪。
文章通過呈現大量資料真切展現消費者在面對衛生巾質量問題時的困境與訴求,較為全面地展現了衛生巾市場的復雜現狀。文章選題看似平常,內容卻憑借層層遞進、深入挖掘,呈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度,打破了“學生媒體報道易流于表面”的“學生氣”——文章不是簡單羅列現象,而是通過整合各方信息,揭示出衛生巾行業在生產、銷售等環節存在的問題,深挖問題背后的底層邏輯。
圖源:人大新聞系、RUC新聞坊
分享人:梁梓煜
Day07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來自人民大學的“RUC新聞坊”。,數據采集王益春、李怡蒙,可視化李怡蒙、王益春,文案王益春、李怡蒙,指導教師方潔。
文章聚焦近期火爆的“學習困難門診”,清晰認識到此等治療門診背后的社會病癥——內卷焦慮的心態。文中使用了大量專業術語,同時采用了數據和案例穿插結合的方法,使抽象的數據具象化。豐富的表格和數據具有很強的可信度,同時后續也存在著理性的批判,能看出同學們對于話題寫作實證和批判共行的做法與嘗試。但缺憾在于,文章更多只是提出了困境,沒有提出解困的方法?;蛟S,這也是學生媒體在操作報道時共同面臨的局限。
圖源: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
大家在看完這些報道分享后有什么感受?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互動~
系列統籌 | 黑佳慧 葉佳鑫 姜鷗桐
組稿負責人 | 易欣宇
編輯 | 甘煜敏
參與 | 十五期成員
值班編輯 | 李奕霏
編委 | 葉沛琪
運營總監 | 溫泓燁 梁 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