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笑薇讀書”關注并星標,和笑薇一起讀書成長,知識創富!
今年是當媽的第六年,各位當媽的有沒有一種感覺:五六歲的孩子似乎非常情緒化,脾氣還挺大,一言不合就會發脾氣,怎么講道理都不管用。
面對孩子的情緒,打也不是,罵也不是,一邊提醒自己要有耐心,然而次數多了,總有繃不住的時候.......
不過就是個毛孩兒,怎么就讓我們一個成年人這么為難呢?
隨著玥兮的長大,我越來越發現家庭教育特別重要,這是一個孩子日后走向學校和社會的根基。
培養孩子,不能只關注學習,性格培養同樣關鍵,而情緒管理則是性格培養的首要環節。
最近有幸讀到一本書——《讀懂孩子的情緒》,書中講到:6歲以內的孩子,由于發育水平有限,他們的言行通常由情緒腦控制,所以,他們需要通過哭鬧來理解悲傷和沮喪,需要通過發脾氣來理解憤怒和恐懼。
這個觀點很大程度上,有效安撫了我這個正為孩子的情緒化而焦慮的媽媽。
原來,孩子之所以情緒化,是因為他們理性思維發育不夠,只能由情緒腦控制自己的言行,哭鬧就是他們從小到大最熟悉的表達方式。
想想孩子幾個月的時候,不都是通過哭鬧來表達所有需求?為什么才幾歲的孩子,我們就無法接受他們的哭鬧,并將其歸因為脾氣大呢?
當我們習慣性地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和他們相處,沒能透過孩子的行為去思考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停留在表象,自然無法看到真實的他們,這就是親子沖突產生的根源。
01.養兒育女:父母的終身課題
有句話我們都耳熟能詳:做父母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經過培訓,就匆忙上崗的職業。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和第一任老師。然而,大多數為人父母者根本就沒有好好學習怎么當孩子的老師。
關于怎么當父母,怎么養孩子,大多數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養育方式的影響。
雖說這些年,我零零散散閱讀了不少育兒類書籍,但依然會無意識沿襲自己從小受到的教養方式。
在父母的嚴厲教育下,我從小是那種讓父母很省心的孩子,學習、工作幾乎都不怎么需要他們操心,情緒平和,不喜歡與人沖突。
但另一面卻是,我的身上很早就沒有了孩子的天性,那種天真、快樂、松弛的感覺我是這兩年才逐漸找回。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擅長表達自己的需求,因為從小就沒有人關注過我的感受和需求。
所以當玥兮有時候很調皮,性格很倔強的時候,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批評她,“這孩子,怎么氣性這么大,一點都不隨我”,甚至會覺得“怎么她還不如我小時候乖巧?”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懷疑。
雖然有時候,玥兮沒有我期待的乖巧,但很顯然,她比我小時候有生命力多了,而且也更聰明,還很懂得關心人。
所以,養育孩子不能僅憑經驗,需要我們為人父母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養育理念和方式。這也是我為什么隔段時間就會把育兒書翻出來看的原因,因為如果不有意識地去學習,就會很容易回到了自己最熟悉、但卻不利于孩子人格培養的老路上。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和完善的過程,這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人生課題。
02.情緒學習:與走路說話同等重要
以前,面對玥兮的情緒化,我會習慣性地和她講道理,但很顯然,她很難聽進去,道理講多了,孩子還會覺得很不耐煩,有時候我就納悶:“怎么小小年紀就開始逆反了?”
《讀懂孩子的情緒》中寫道,
孩子在學走路、學說話這些事情上,我們允許他失敗,允許他反復練習。并且鼓勵他的進步。然而,在孩子的情緒上,我們卻沒有這樣的耐心。
情緒是生而為人正常的反映,孩子之所以有情緒,是因為她不知道怎么表達,或者父母缺乏對他們的理解。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會影響孩子日后的情商。
然而, 我們傳統的養育方式似乎從來沒有教育孩子如何應對情緒。 關于如何解決情緒問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缺失的。
所以,對情緒的學習和對走路的說話的學習是一樣的。
首先,孩子得有機會體驗和練習。
當孩子有情緒時,做父母的不必太過緊張,因為每一次情緒的發生,都讓他有機會練習所學到的技能,從而慢慢掌握情緒理解、表達和調節的能力。
當我明白了這一點,我終于能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情緒問題,孩子畢竟是孩子,當她再有情緒時,我會努力給予她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并努力做好引導,幫助她健康地表達情緒。
我相信,情緒并不是豺狼虎豹,而是每個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說話走路一樣。
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隨著經驗和能力的增長,當孩子學會更多情緒表達及調節的方式時,他就會用更加成熟的技能來應對自己的情緒,從而成為一個更加健全而幸福的人。
03.應對負面情緒:父母的有效策略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有情緒時,第一反應往往是講道理,也就是關注解決問題,還有些家長會置之不理,讓孩子自己消化,更有父母甚至會“吼”孩子......
其實,正確的應對方式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要幫助孩子理解、確認自己的感受,并重獲安全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引導孩子學會冷靜思考。
孩子有情緒時,我們需要適當關注孩子的情緒,比如,問一問孩子,“你現在怎么了?是很痛苦,很不開心嗎?”
適當關注意味著,我們首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即使是對于成人的你而言,當你產生情緒時,對方如果轉身就離開,或者在一旁冷眼旁觀,甚至告訴你,“等你安靜了再來找我吧”。
相信你內心也會不好受,你會覺得這個人不在乎你,不愛你,心里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
所以說,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日后的情緒處理方式,如果我們能在孩子性格養成期,用耐心、愛心和有效的技巧做一些好的示范,那么孩子日后將會有更高的情緒管理能力。
分享兩個小妙招,幫助父母正確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第一個小妙招:共情式傾聽
當孩子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憤怒的時候,往往正是孩子內心積壓的情感需要宣泄的時候,此時,父母的傾聽可以幫助他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從而為調整情緒、解決問題鋪就道路。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以問問孩子,“你現在看起來好像很不開心,能告訴媽媽原因嗎?”
當我們能透過孩子外在的語言和行為,針對孩子表現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去傾聽孩子,設身處地理解他們時,孩子就會感覺到安全與滿足,從而安心地向成人敞開自己的心扉。
傾聽最難的地方在于,當孩子哭鬧或者發脾氣時,父母往往會缺少耐心,因為孩子的每一句話每個表情似乎都在跟我們作對,所以這時候會比較考驗父母的修為,所以學習和了解孩子的情緒化能力發展尤為必要。
第二個小妙招:做情緒練習。
為了讓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父母還可以和他一起做一些情緒練習。在《讀懂孩子的情緒》中,就講到了很多很實用的情緒練習技巧。
比如深呼吸,和孩子一起做深呼吸的練習,當孩子睡不著的時候一起深呼吸,一起深呼吸三次,體驗讓自己慢慢放松的感覺。
哭??奘呛⒆俞尫徘榫w壓力的重要方式,應允許并傾聽孩子的哭泣,可以讓孩子從強烈的情緒中迅速恢復過來。
笑。放聲大笑可以激發出孩子體內讓人愉悅的激素,孩子除了能夠釋放壓力,還能通過大笑來增強愉悅感。
運動。運動是調整情緒、釋放壓力最棒的一項活動,對于孩子來說,跑跑跳跳都是很好的運動。
畫畫。當孩子有情緒時,讓他用紙和畫筆表達情緒,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讓孩子把當下的感受畫出來。
轉移注意力。比如,數顏色(墻是白的,紙的白的,窗簾也是白的)、玩東西、看書、聽音樂等。無論鼓勵孩子開始專注于哪一項事物,都是在幫助他大腦的理性部分恢復工作。
游戲。比如猜情緒的游戲:一個人用表情表達出來某種情緒,讓另一個人來猜,小孩子都喜歡這種游戲。
媽媽與孩子的良性互動是孩子早期人際關系的模型,會讓孩子相信與人交往是美好的,他人是可信任的,當他們把自己的不適反饋給別人時,對方是會做出調整的,進而讓孩子對積極的交流和互動充滿信心。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寫道:
如果父母善于“閱讀”孩子的情緒線索并做出疼愛孩子的反應,他們的孩子就會較少煩惱,容易撫慰,探索環境的興趣也更強。相形之下,如果父母等到孩子大發脾氣才去撫慰,則會快速增強孩子的痛苦。
在孩子處于嬰兒期時,如果養育者不善于調節孩子的壓力體驗,那么,孩子的腦結構就會經常處于應激狀態,無法正常發育,導致孩子長大后容易焦慮、沖動,調節情緒的能力較弱。
在幼兒成長期,如果父母能夠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就能發展出比較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未來遇到挫敗時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以及處理人際關系奠定了基礎,這些都是孩子情商發展的必備能力。
在關鍵期,父母的安撫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我們幫他調節情緒,對于情緒調節能力還不成熟的大孩子,我們仍然需要努力幫他補上情緒調節這一課。
結語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注如何幫助孩子成長,而且要關注如何讓自己通過不斷地覺察和思考,收獲成長。
透過孩子的行為,多思考行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我們將看到真實的孩子和自己,而這是不斷改善養育方式和互動模式的關鍵。
笑薇,南方姑娘遠嫁西北,靠讀書自由生活,曾在企業打過工,也在體制內試過水,當過北漂青年,如今小城安家,執著追夢。著有《左手閱讀,右手寫作》,當當第十屆影響力作家,高級數字心理咨詢師,天賦解讀師。
作者丨笑薇
排版丨傾晨
圖源丨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首發公眾號丨笑薇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