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呼吸衰竭的75歲患者葉阿婆在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的ICU里經歷了一場特殊的治療:她戴著無創呼吸機,因口干舌燥、痰液粘稠咳不出,多次煩躁地扯下面罩。
面對這種情況,
醫院ICU護理團隊集思廣益,
用“輸液皮條+霧化器”的巧思破局。
在傳統霧化器上穿刺針孔,連接帶調速器的輸液裝置,用0.45%的生理鹽水作為霧化液,以4毫升每小時的精準滴速持續濕化患者氣道。6天后,葉阿婆的痰液從“三級粘稠”變為“一級稀薄”,血氧恢復正常,整體舒適度顯著提升,終于能安穩入睡。
醫院的護士陸陳瑜告訴記者,“這并非個例——超80%的無創通氣患者都飽受‘干燥折磨’。”近日,這項改良技術憑借顯著的臨床效果,獲2025年度靜安區“改善就醫感受 提升患者體驗”優秀護理項目個案護理類一等獎。
“這項改良的核心在于‘精準調控’。”陸陳瑜介紹,極細針孔確保濕化液如霧般均勻輸送,避免傳統方法“忽干忽澇”;5升每分鐘的氧流量配合4毫升每小時的滴速,既防冷凝水積聚,又杜絕黏膜燙傷;通過痰液顏色、吸痰間隔等“智能痰液監測”,數據動態調整方案,比患者更早發現異常。
臨床數據顯示
該項目自推廣以來,有效改善患者氣道濕化效果,改善通氣功能。降低患者呼吸道感染、黏膜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舒適度和治療依從性。滿意度調查結果也表明,患者對治療體驗的滿意度提高到100%。“以前總被病人抱怨‘越治越渴’,現在他們笑著問能不能帶霧化器回家。”一位參與項目的護士說。
目前,這項成本不足10元的改良裝置已獲第十屆全國醫院品管圈大賽優勝獎、上海市護理學會重癥監護專項護理科普優秀作品等榮譽。護理團隊圍繞這項創新項目與靜安區中部醫聯體的8家醫院開展交流合作,培訓超600名醫護人員。
在ICU,
生命支持設備
常讓人忽略“舒適”的價值。
而ICU護士們用一根輸液管證明:
醫療的溫度,
有時就藏在
0.45%氯化鈉溶液的細微滴答聲中。
“這一改良破解了無創通氣‘保命卻折磨人’的痛點。”
市護理學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護理器械微創新”模式,為重癥患者舒適化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記者:郁婷藶
圖片:郁婷藶、院方供圖
編輯:路景斕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