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 趙苑旨)“嘀嘀!”5月12日,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手術室內,科室主任李銳進行腸鏡檢查退鏡操作時發現,人工智能輔助系統突然出現反復閃爍提醒,李銳放慢速度退回后查看,果然是結腸早癌。
“這是本月發現的第三例結腸早癌,此外,在當天上午8位病人的檢查中,還有6位發現了結腸腺瘤。”5月13日,李銳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腺瘤檢出率的提升與人工智能助力密切相關。與常規腸鏡檢查相比,AI輔助增加了腺瘤的檢出率,降低了漏診率。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銳為患者進行腸鏡檢查。受訪者供圖
什么是腺瘤?在結腸癌中意味著什么?李銳介紹,在發展為結直腸癌的過程中,腺瘤性息肉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也是結直腸癌早期治療的最有效時期。然而在傳統腸鏡檢查中,這種腺瘤卻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被發現,一些患者做檢查時一切正常,沒過多久卻發現了腸癌,這是因為腸鏡有一定的漏診率。
“腸鏡檢查的質量控制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有分析顯示,26%的腺瘤在結腸鏡檢查中存在漏診,息肉大小、形狀、位置以及醫師疲勞相關的注意力分散是導致漏診的重要因素①,由此也可能會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期。”李銳表示,在AI輔助下,腺瘤漏診率降低了將近一半,醫生能在近端和遠端結腸中檢測到更多、更小、更扁平的腺瘤,有助于及早篩查和預防腸癌。
李銳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結腸病變的影像圖,“這張圖片在內鏡醫生眼中是難得的美圖,十幾年前我在日本學習時經常能看到,很是羨慕,現在我們發現這樣早期病例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李銳提醒,除了技術與設備的貢獻,這主要得益于無癥狀風險人群主動接受胃腸鏡檢查的人日益增加。
“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減少結直腸癌患者死亡和提高生存率至關重要。”李銳說,在AI輔助的加持下,腸鏡檢查從準確率、規范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與此同時,民眾也要進一步提升健康意識,定期進行胃腸鏡篩查。
參考文獻:①張嫻,王慶國,程云章,等.人工智能在結直腸癌內鏡與影像學診斷中的應用現狀與進展[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24,23(4):622-6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