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特定時段適度保持饑餓感(如科學輕斷食)確實能激活身體的修復機制,帶來多種健康益處。
這兩個“時段”餓一餓,對身體有好處:
1. 晚餐后至次日早餐前
晚餐后不要再進食,尤其是要避開宵夜,這樣可以延長夜間空腹時間,帶著一點饑餓感入睡,可以幫助清除衰老細胞、修復DNA。
對于減肥的人來說,在空腹10小時后,身體轉向分解脂肪供能,有助于改善肥胖問題。此外,晨間輕度饑餓會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分泌,提升專注力。
建議:提前晚餐時間(如18點前吃完),早餐延后至7-8點,形成14小時空腹窗口。
2. 下午3至下午4點
下午這個時間段,要避開各種下午茶,減少持續進食帶來的消化負擔,改善脹氣和菌群平衡。此時胰島素敏感性較高,短暫饑餓可促進脂肪代謝。
建議:下午要避免用高糖零食充饑,疲困的時候可以先喝一杯茶水、喝咖啡,去運動一下促進血液循環。感到饑腸轆轆可以吃一個蘋果、一根黃瓜充饑。
適當餓一餓,對身體還有這些好處
1. 激活細胞自噬,延緩衰老
晚餐早一點吃,睡前不吃東西,保持12小時空腹時間,會觸發“細胞自噬”,有助于清除代謝廢物,減少皮膚氧化損傷,延緩皺紋和松弛,可以降低炎癥水平和衰老跡象。
2. 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風險
長時間進食會持續刺激胰島素分泌,導致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前期)。而適度空腹讓胰島素水平回落,更好的穩定血糖,減少脂肪囤積(尤其腹部),降低糖尿病風險。
建議:只吃三餐,其他時間避免進食,兩餐間隔4-6小時,適當的享受饑餓感,避開各種加工零食,可以更好的控制體重。
3. 改善腸道健康,減少炎癥
多時間段的持續進食會讓消化系統超負荷,導致腸漏、脹氣、菌群失衡。空腹讓腸道休息,促進有益菌增殖,可以減少腹脹、反酸和便秘問題,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減少炎癥的發生。
建議:每周1-2天采用輕斷食(如16:8),或空腹期多喝水、補充電解質(如檸檬水+海鹽),可以改善腸胃健康。
5. 提升大腦功能,增強抗壓能力
輕度饑餓會刺激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分泌,促進神經元生長,有助于提高專注力和學習能力、減少焦慮、抑郁傾向、降低老年癡呆風險。
當然了,適當的享受饑餓感,并不是讓你長時間挨餓,而是要避免過量進食,或者一天內多個時間段進食。
建議,只吃三餐,飯吃八分飽,保持清淡飲食,其他時間保持適度饑餓感,是有益健康的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