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張繼華老師讀茶經,最后談到了茶中“青氣”的問題,張老師講到了青葉醇,然后問了一下豆包,整理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僅作參考。
茶葉中的 “青氣” 通常指茶葉在制作過程中未完全去除的青草氣或生青味,屬于茶葉初制階段常見的一種低沸點揮發性物質產生的氣味。它的形成與茶葉中的化學成分、加工工藝密切相關,不同茶類對青氣的處理方式和接受度也有所不同。
青氣的產生主要與茶葉中的醛類、醇類化合物有關,例如:
青葉醛(順 - 3 - 己烯醛):具有強烈的青草氣息,是茶葉鮮葉中含量較高的揮發性物質,沸點較低(約 73℃),在加工中易揮發。
青葉醇(順 - 3 - 己烯醇):帶有青鮮氣味,沸點稍高(約 156℃),若加工中未能充分轉化或揮發,會殘留于茶葉中。
其他低沸點物質:如乙醛、丙醛等,也可能參與青氣的形成。
茶葉鮮葉中含有大量葉綠素、氨基酸、多酚類等物質,其中葉綠素分解會釋放出類似青草的氣味前體。 嫩葉或雨水葉因含水量高、酶活性強,若采摘后處理不及時,容易堆積發酵產生青氣。
綠茶、黃茶等需通過高溫殺青破壞酶活性。若殺青溫度不夠或時間不足,鮮葉中的酶促氧化反應持續進行,會保留較多青氣物質。 揉捻過重或揉捻后未及時干燥,導致茶葉細胞破損后物質過度氧化,可能產生青澀味。殺青或揉捻后的茶葉若未及時干燥,殘留的水分會促使微生物活動或化學反應,加重青氣殘留。
部分茶樹品種(如大葉種)的鮮葉中青葉醛等物質含量較高,若加工工藝未針對性調整,易保留青氣。 生長環境(如多雨、光照不足)可能影響鮮葉中揮發性物質的組成,導致青氣物質生成較多。
青氣明顯的茶葉通常被視為加工不足,口感可能青澀、刺激,香氣不夠純凈,影響品飲體驗(如綠茶、紅茶中青氣屬于缺陷)。
部分茶類(如某些名優綠茶、烏龍茶)允許極輕微的青氣存在,作為 “鮮爽感” 的體現,但需與明顯的青草氣區分。
綠茶
高溫殺青(炒青、蒸青)快速破壞酶活性,通過高溫揮發低沸點青氣物質,同時促進高沸點香氣物質形成。
烏龍茶
曬青、搖青促進鮮葉部分氧化,結合殺青抑制酶活性,使青氣物質部分轉化為花果香、熟香。
紅茶
完全發酵促使青氣物質氧化分解,生成醛、酮、酯類等芳香物質。
白茶
萎凋過程中通過自然氧化和水分蒸發減少青氣,干燥進一步固定香氣。
普洱生茶
殺青程度較輕,保留部分酶活性,青氣會隨陳化逐漸轉化為陳香、樟香等。
綠茶制茶時確保殺青 “殺透、殺勻”,控制溫度和時間(如炒青溫度通常需達到 200℃以上)。 烏龍茶制茶時搖青程度適中,結合及時殺青抑制氧化過度。 殺青或揉捻后盡快干燥,減少微生物活動。 避免采摘雨水葉、過嫩或過老的鮮葉,鮮葉采摘后及時攤晾,避免堆積發熱。 部分茶類(如普洱茶生茶)可通過長期存放(陳化),讓青氣物質在酶促反應和氧化作用下逐漸轉化為更復雜的香氣成分。
青氣是茶葉加工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風味指標,其本質是鮮葉中低沸點揮發性物質的殘留。通過合理的加工工藝(如殺青、發酵、干燥),可以有效減少或轉化青氣,形成各茶類獨特的香氣風格。優質茶葉通常香氣純凈、青氣極微或無,這也是判斷茶葉制作工藝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據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