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永樂,是他使用的年號】
我國流失在海外的各類文物不計其數,其中有兩件(套)明朝永樂年間的文物,非常令人痛心:一件是永樂寶劍
永樂,是我國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公元1403-公元1424),從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開始、到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為止,這個年號共使用22年。
【大規模完善北京并遷都,也是朱棣完成的】
(一)
永樂寶劍,也叫永樂劍、明永樂劍、大明永樂劍等等,現存英國皇家軍械局博物館。
這把寶劍是我國十大名劍之一,而英國卻在1991年花了10萬英鎊買入,從此以后,這把寶劍成為了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把寶劍長約103.5厘米(劍刃長76厘米),劍重1.3公斤,含劍鞘為2公斤,是公元1420年,為了穩定邊疆地區,由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贈送給西藏活佛,所以在劍格上雕刻的是佛教的瑞獸“瓊”。
這把寶劍的劍柄是鐵鑄,并且使用的麻點式造型。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手感,而且可以增加摩擦使寶劍不易脫手,劍格雕刻瑞獸“瓊”,劍身是卷曲海波形浮雕,劍鞘為交錯浮雕紋案。
為了凸顯尊貴,這把寶劍可謂極盡奢華,通身包裹金銀,大量使用鏤空雕刻與鏨刻等制作工藝,堪稱中國古代刀劍制作的代表作之一。
到了清朝統一全國后,四海臣服、萬邦來降,西藏也不例外便把永樂寶劍當作貢品,獻給了清朝,被清朝視為頂級珍寶珍藏在故宮之中。
后來,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劫掠,永樂寶劍流失,最后竟然被英國以10萬英鎊就收購并帶回了英國。
即使不談寶劍代表的王權與歷史,就永樂寶劍本身而,已經是一件無法匹敵的珍寶。
它的中間為一只身在火焰中的龍,護手是一只巨大的猛獸的臉。劍鞘為木質,覆蓋著皮革與鎏金鐵片。這把寶劍與同期的歐洲劍、伊斯蘭劍在形制上存在差異,富有東方文化特色,被認為代表了15世紀初中國劍的最高工藝水平。
(二)
另而一套文物,則囊括了我國15世紀以后的歷史、文化、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的集大成——那就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由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篡的,解縉、姚廣孝等都先后主持過編纂這部集中國古代典籍于大成的類書。
原本這套大書的名字叫《文獻大成》,后來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序言并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編篡這套書的宗旨只有一個: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這么浩大的工程,所以編纂隊伍最高時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并賜名《永樂大典》,而僅抄寫這套書,數千人就花了一年多時間,所以全書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才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正本杳無音訊,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于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后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有沒有主動歸還部分《永樂大典》的國家呢?有是有,但不多。
比如蘇聯,在1951-1954年分三次一共歸還了64冊《永樂大典》,隨后1955年東德(即當時的民主德國)也歸還了3冊《永樂大典》。
這套大書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包括了經、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是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巨大知識財富。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三)
可惜,總共22937卷的《永樂大典》,現在能夠掌握下落的數量依舊極少,大致只有這么多:
我國國家圖書館珍藏222冊
我國臺灣省的故宮博物院存有62冊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40冊
英國各地包括大英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英國劍橋大學等一共存有約51冊
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等一共存有5冊
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和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亦有搜集——重點是:數量不詳!
2025年5月18日,從美國華盛頓起飛的CA818航班,載著珍貴文物子彈庫帛書,穩穩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這一刻,距離1946年子彈庫帛書被非法帶離中國,已經過去了79年。
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打開文物包裝箱,《五行令》、《攻守占》露出真容,深褐色的殘片被保存在有機玻璃里。盡管歷經2000余年,但帛書上的殘留文字依稀可辨。
子彈庫帛書因1942年出土于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而得名,分為《四時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共900余字,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
這套帛書對于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據相關專家研究,子彈庫帛書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同西方世界大名鼎鼎的“死海文書”相比,子彈庫帛書的年代要早100多年。
結語
時隔79年,子彈庫帛書的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占》都可以回家,期待流落海外的永樂雙壁——永樂寶劍早日回家、永樂大典早日集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