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園的磚瓦光影間,我讀懂了上海與自己的雙向奔赴
洪亮主任的會議結束后,我沿著南京西路漫步至茂名北路的張園。陽光穿過梧桐葉的間隙,灑在修繕一新的石庫門墻面上,斑駁的光影里藏著百年時光的褶皺。作為初到上海的外鄉人,我從未想過會與這座“海上第一名園”產生如此深刻的生命共振。
張園的故事始于1882年,無錫商人張叔和買下英商園林后,將其擴建為61.52畝的西洋園林。這位心懷民族氣節的儒商,因憤慨于租界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毅然將張園免費向同胞開放。從上海首個室外照相館到第一盞電燈亮起,從孫中山的演說臺到霍元甲的擂臺,這座園林見證了近代中國無數個“第一次”。而今當我站在安塏第·張園海派文化交流中心,透過修復如初的雕花門窗,仍能觸摸到當年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的溫度。
時代的浪潮中,張園曾褪去光環成為擠滿12戶人家的石庫門大雜院。30平方米蝸居六口人、整棟樓共享一個廁所的辛酸往事,是老一輩上海人共同的記憶。直到2018年靜安區啟動“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保護性征收,這項全國首創的政策讓170幢歷史建筑得以完整保存。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建立的“一幢一檔”資料庫,細致到每個窗鉤都留下影像檔案,這種對歷史的敬畏令人動容。
如今漫步在張園西區,Gucci藝術櫥窗與傳統磚木結構碰撞出奇異的美感,迪奧高定時裝秀在百年建筑里煥發新生。政府“東靜西鬧”的規劃智慧,讓海派文化基因在LV、江詩丹頓等頂奢品牌的當代敘事中持續生長。看著穿旗袍打卡的少女與拎菜籃的老克勒并肩而行,我突然理解城市更新真正的奧秘——不是推倒重建的決絕,而是讓每個時代都在磚瓦間留下印記的包容。
當我舉起相機拍攝接受采訪的政府官員時,鏡頭里官員身后“保護為先、文化為魂、以人為本”的標語格外醒目。這十二個字背后,是576戶居民告別手拎馬桶的民生溫度,是42棟建筑“一幢一策”的匠心堅守,更是城市讓異鄉人找到歸屬感的深層密碼。此刻我終于懂得,張園的煥新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重塑,更是一座城市對歷史的溫情回望與對未來的莊重承諾。
暮色漸沉時,晚風送來街角咖啡館的手沖香氣。在傳統山墻與現代玻璃幕墻的交界處,我聽見這座城市對每個奮斗者的低語:所有關于扎根的忐忑,終將在時光的修繕中綻放成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