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過了十來天,華北多地還沒下透雨。田里的花生種子等著喝水,芝麻苗蔫巴巴趴在土坷垃里。
王家莊的丹丹犯了難,婆家那塊地本就貧瘠,眼下更是干得裂口子。
她想起爹常說的“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急得直打轉。
娘家爹知道后,二話不說拉來水管,開始往地里一車車運水。“當年你爺爺用葫蘆瓢澆園子,照樣收了兩擔豇豆。
”爹邊澆水邊念叨老法子。可現在地多了,葫蘆瓢早不管用,丹丹看著爹曬黑的脖子,心里直泛酸。村東頭的老張頭卻不著急,他年前就給地鋪了地膜,墑情保得不錯。
“老輩兒看云識天氣,現在咱得信科學,地膜保水就是好使。”老張頭點撥丹丹。農技站的小李這幾天挨家挨戶跑,教大家用秸稈覆蓋保墑。
“秸稈砍碎鋪地里,既能擋太陽又能留水汽,比你們干澆水強多了。
”小李示范著。丹丹這才明白,老辦法得結合新法子,光靠蠻力不行。
東北這時候也在防霜凍,好多農戶夜里點起了熏煙堆,給莊稼“穿棉襖”。南方的老表們則忙著加固大棚,怕臺風一來掀了屋頂。
想起去年倒春寒,村里沒及時蓋棚的人家,玉米減產了兩成。丹丹有點后怕,幸虧今年爹提前問了農技員,學了不少新招。
可她又擔心,萬一突然下暴雨,地里排不出水咋辦?隔壁趙叔說,得提前挖好排水溝,“寧叫水等田,不叫田等水”,老祖宗的話沒錯。農技站還推薦了耐旱品種,說比傳統種子省水三成。
丹丹琢磨著,明年是不是該試試,可又怕換種子不適應土地。這種矛盾,好多農民都有,既信老經驗,又想試試新科技。我個人覺得,老辦法是寶貝,新科技是助力,兩者結合才是好出路。
就像丹丹爹,現在既用管子澆水,又聽農技員的話鋪秸稈,效果明顯好多了。
看著地里漸漸挺起來的苗,丹丹心里松了口氣。可她知道,天氣這事兒說不準,還得隨時盯著天氣預報。村里的大喇叭每天播報氣象,提醒大家做好應對準備。
“下周可能有降溫,大家抓緊給小苗蓋點草木灰,既能保暖又能補肥。”廣播里傳來通知。
丹丹趕緊和爹去割草燒灰,想起小時候幫爺爺攢草木灰的情景。那時候覺得老法子麻煩,現在才知道,每一樣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智慧。
科學也好,土辦法也罷,都是為了地里的收成。
關鍵是要根據天氣變化,靈活運用,不能死守老規矩,也不能盲目信新招。看著別人家還在為旱情發愁,丹丹家的苗因為提前抗旱,長得還算精神。
這讓她明白,種地就得跟著天氣走,該澆水時別偷懶,該防護時別大意。
現在,她打算去農技站多領些資料,學學更多科學種田的法子。
也想告訴其他鄉親,別等著老天下雨,自己主動想辦法,莊稼才能長得好。最后再提醒大家,眼下正是春播關鍵期,不管是鋪地膜、蓋秸稈,還是挖溝排水,都得趕緊行動起來。有不懂的就去農技站問問,別不好意思,他們可是咱農民的好幫手。
記住,人勤地不懶,只要咱肯琢磨、肯動手,就算天氣再難,也能保住收成。日子就是這樣,只要肯下功夫,總有盼頭在前面。愿每個種地的鄉親,都能順順當當,有個好收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