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意思是寧愿做玉器被打碎,也不愿做低賤的瓦器得以保全;后比喻寧愿為正義獻身,也決不茍且求生。成語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南北朝時期,東魏權臣高歡去世后,其長子高澄接手朝政,但僅僅兩年后便被廚奴刺死,高歡次子高洋隨后接管朝政。次年,即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使孝靜帝元善見禪位,稱帝建國,年號天保,國號齊,史稱北齊。
篡位之初,鑒于元善見還有利用價值,高洋對其還算優待,不僅封其為中山王,而且準許其在封地內使用天子年號、天子旌旗,設立北魏宗廟,他的三個兒子也都被封為縣公,甚至外出巡幸時,還經常將其帶在身邊。
一年后,隨著統治逐漸穩固,元善見也失去了利用價值,為了免除后患,高洋遂于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將其毒殺,并將其三個兒子全部處死。不久,高洋又下令掘開元善見的墳,將其棺材扔進了漳河。
高洋在位初期,到還算是位英明之主,他對內重用楊愔等人才,勵精圖治,厲行改革,減少冗官,嚴懲貪污;對外則屢次出兵,擊敗柔然、突厥、契丹,又出兵南梁占領淮南,使得北齊國力日強。但執政后期,卻以功業自矜,縱欲酗酒,以致年紀輕輕,身體便已是一日不如一日。
天保十年(559年),年僅三十四歲的高洋,隨著身體狀況的每況愈下,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的高洋,不得不開始著手準備皇位傳承之事。
高洋本就是篡位稱帝,因此他始終擔心別人也會篡權奪位,而當時北齊內部,對皇位威脅最大的,無疑便是那些仍然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北魏宗室。
一日,彭城縣公元韶前來拜見高洋,元韶雖出身北魏宗室,但同時又是高歡的女婿、高洋的妹夫,地位十分特殊。閑談之中,高洋詢問元韶,“漢光武帝劉秀何以中興漢室?”
元韶回答說,“只因王莽沒有殺絕劉氏。”
元韶恐怕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這句話竟然會給北魏宗室帶來滅頂之災。
在元韶的提醒下,為了確保北齊統治的穩固,皇位的順利傳承,高洋開始大肆屠殺北魏宗室。
同年五月,高洋下令處死元世哲、元景武等二十五家,其余十九家則被幽禁限制行動。元韶也被幽禁于鄴城附近的地牢,由于食物斷絕,最終啃衣袖而亡。
到了七月,高洋身體更差,于是他再度加大了對北魏宗室的屠戮力度,下令將魏昭成帝拓跋什翼健以下的北魏宗室全部處死,一個也不許放過。這些北魏宗室,有的父祖為王,有的自身顯貴,有的兄弟強盛,最終全都被斬殺于刑場,他們的子嗣兒孫甚至被投到空中,被人以長矛刺死。
在高洋的殘酷屠戮下,北魏宗室先后有七百二十一人被殺,尸體全都被扔入漳水之中。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常常能在漳水的魚腹中發現人的指甲,以至于鄴城貴族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無人再敢吃魚。
眼見如此多的宗室被殺,那些血脈關系較遠的旁宗雖然得以僥幸活命,但也是人人自危,不知道哪天屠刀便會落到自己頭上。為了避免被殺,這些人遂聚集起來,商議自保的辦法。
從高歡時期起便歸附高氏,又多次追隨高洋外出征戰,深受高洋寵信的元景安建議道,“我們現在要想保住性命,恐怕就不能再姓元了。我們應該請求皇上,讓他賜我們改姓高。”
聞言,元景皓拍案而起,怒道,“豈能拋棄自己本宗,改為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由于雙方爭執不下,聚會最終不歡而散,元景安離去后,立刻入宮向高洋告發,并將元景皓的話向高洋復述了一遍。高洋聞言大怒,下令將元景皓捕殺,并將其家屬遷徙彭城,隨后又下令賜元景安姓高,其余元氏宗室則任其本姓。
同年十月甲午日(559年11月25日),文宣帝高洋暴亡,終年三十四歲,其子高殷即位,是為北齊廢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