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孩子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所以就從手機上尋找這種陪伴。因為手機上有很多社交平臺,可以滿足孩子這方面的一個需求。
家長:大部分家長因為現在需要工作,所以沒有人陪同孩子的時候家里有這個手機陪著他,他就會沉迷這塊兒,我覺得這個是占很大的原因。
學生:我有的時候控制不住我自己,就想用手機玩很多。我也知道這樣對自己身體不好,但是我自己又管不了自己,因為太想玩了。有的時候他們玩手機,我就想他們都玩手機,我也想玩,然后就拿自己手機開始玩。
剛才您看到的是記者在北京、山東、河北等地,圍繞青少年手機使用情況,采訪了部分學生、家長和老師。可以看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少家庭都存在因為孩子玩手機產生的矛盾。今年5月是第二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我們來關注手機和孩子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在上海,2020年至2025年,上海12355熱線青少年心理咨詢量從4萬余人次增至10萬余人次。今年前4個月的咨詢中,親子溝通類問題和情緒問題占比近五成,孩子沉迷手機是家長求助的焦點。
電話一頭的家長,孩子今年上五年級。平時父母陪伴少,交給外公帶。寒假期間,這個孩子借查作業之名破解外公手機密碼,沉迷游戲一個多月未被察覺。開學后,這名學生利用手機偷偷下載游戲,甚至盜用外公的賬戶充值。家長沒收手機后,孩子出現撒謊、成績驟降等問題。
另一案例中,一位初三學生家長反映,孩子原本成績穩定在年級前60名,但沉迷游戲后成績持續下滑,甚至熬夜玩手機導致多次缺課。家長陷入“嚴管怕沖突、放任憂學業”的兩難境地。對此,心理專家認為,要看見孩子情緒背后的心理困境和真實需求。
上海12355心理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顧凱憲:一些孩子,他因為招架不住常年的學習壓力和人際壓力,他們感覺到和手機在一起,比和現實的人和事在一起更輕松。假如沒有手機這么一個非常非常弱小的支持,他們可能會感覺更無力、更無助。
今年新學期開學后,云南省昆明市人大代表張艷對云南省涵蓋城市、鄉鎮及農村地區6所學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親子關系與青少年被困手機現象有密切聯系。在700份問卷中,有超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與父母存在溝通障礙。問卷中學生表示,進行情感需求轉移的方式為“現實中沒人理解我,只能刷短視頻找共鳴”“和朋友聊天比和父母說話輕松”。
清華大學社會心理服務中心研究發現,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面對學習、生活的挑戰,親子溝通的無效和缺位,是青少年依賴手機的重要誘因。
清華大學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管委會副主任 倪子君:比如爸爸媽媽經常爭吵,或者是爸爸媽媽經常不在,沒有人跟他溝通,或者在學校里面他也經常會覺得受人欺負,那么他就愿意躲到一個網絡里頭,在這里面可以有鏈接,也不需要處理那么多的人際矛盾,他就會有一種歸屬感。
孩子“被困”手機 家長或是“推手”
其實不光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又何嘗不是呢?孩子玩手機的背后,也透露出家長和孩子之間往往缺乏良好的溝通。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可能在生活中當了負面的“榜樣”。
總臺央視新聞頻道對全國七個地方的2000名10—14歲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2000名學生中每天使用手機1—2小時的,占到近三成。而由學生填寫家長在家中使用手機的時長,有三成的學生表示,家長每天在家使用手機時長為2—4小時,還有近三成的學生表示,家長每天在家使用手機時長超過4小時。
清華大學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管委會副主任 倪子君:有一句話叫作孩子聽你的話那是不一定的,但是孩子學你的樣那是不遺余力的。首先家長要管好自己,如果你在孩子跟前兒一個勁兒看手機,一個勁兒刷視頻,一個勁兒沉迷其中,你要讓孩子少用一點兒,可能性不大的。
在20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學生使用手機做什么的選項,除學習之外,選擇看短視頻的最多,投票數超過五成,其次是用手機社交和玩游戲。
成長發育期的青少年長期使用手機刷短視頻、玩游戲,會對身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心理專家表示,手機內容會影響思維模式,進而形成行為習慣。
清華大學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管委會副主任 倪子君:對于學習而言,更多的是視覺上的一個信息的來源,它進來了信息之后我們要停留,我們要辨別、要分析、要思考、要融會貫通,然后輸出,這是一個深度學習的一種模式。他的大腦里面他要把信息流轉到記憶的腦區海馬體,再放到我們的前額葉進行分析,但是所有的短視頻都不是這個模式了,它只是眼睛耳朵非常快的信息輸入,不需要分析,也不需要思考,就是說短視頻是無法形成深度學習的思考的這種模式的,所以對于孩子們的影響很大。
孩子的手機怎么管?專家來支招
刷視頻、玩游戲這些不需要思考的內容,無論是給大人還是孩子,帶來了娛樂和放松。當然,手機上也有很多不錯的內容,讓我們開闊眼界、獲得新知。信息時代,讓孩子與手機絕緣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家長究竟該怎么辦?手機該不該給,怎么給?跟青春期的孩子應該怎么相處?怎樣的溝通更有效?來聽聽心理專家的建議。
如何和手機正確相處,專家建議分階段管理:0—6歲家長需以身作則,陪伴時遠離手機;小學階段明確使用場景并約定規則;與其嚴防死守,不如與孩子共同制定手機使用契約,比如約定時間、用途和獎懲。
青春期的學生家長,要尊重孩子自主權,從“命令者”轉變為“傾聽者”。
上海12355心理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顧凱憲:我們的爸爸媽媽,要學會傾聽。傾聽就是,以前都是爸爸媽媽說孩子聽,那現在,我們把這個主次顛倒一下,讓孩子來說一說,爸爸媽媽學會聽一下,就是問問孩子,你玩手機的時候,那是什么心情?什么感覺?手機里有什么最吸引你的?為什么呢?讓孩子能夠跟你一五一十地說出來,你要學著理解。最后一點,就是我們怎么跟孩子學會商量和討論,學習和孩子去談判,如何用手機、玩手機,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放松。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才是管理的基礎。
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齊燕輝:孩子與手機的關系象征著孩子與父母親密關系的質量,象征著孩子與自我關系的質量。首先要培養好的親子關系,家長要無條件地或者接近無條件地去愛孩子。要從自尊感、自主感、成就感去滿足孩子,讓孩子在手機之外去體驗到充足的感受,他自然而然也就會降低對手機依賴的心理比例。
通過問卷調查和心理專家的采訪,記者發現,我們往往把手機當成了親子關系的“敵人”,其實,它更像是家庭溝通的一面“鏡子”。破解孩子沉迷手機的困局,需要家長用傾聽和共情,為孩子筑起真實的情感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走向更加健康的成長之路。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