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志榮獲“陳氏傳統石刻技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近日,北京市房山區霞云嶺鄉下石堡村的陳廣志榮獲“陳氏傳統石刻技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多年來在石刻領域辛勤耕耘的高度認可,更是對傳統石刻技藝傳承與發展的有力推動。
陳廣志于1948年出生,自幼便對文學寫作和石刻雕刻技術展現出濃厚的興趣。他成長于下石堡村,這片充滿自然與人文氣息的土地,為他日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青年時期的陳廣志,懷著對傳統石刻雕刻技法的熱愛與執著,毅然向本村老石匠虛心求教。在那個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年代,學習石刻技藝并非易事,不僅需要長時間的耐心鉆研,還需承受艱苦的勞作。但陳廣志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難,日復一日地進行實踐。從最初對工具的生疏,到逐漸掌握雕刻的基本技巧,再到能夠獨立完成較為復雜的圖案雕刻,他的技藝在歲月的磨礪中逐漸走向成熟。
在多年的創作生涯中,陳廣志創作出了眾多令人贊嘆的石刻作品。其中,《毛主席詩詞手跡》石刻作品尤為突出,他以精湛的技藝,將毛主席詩詞的筆鋒神韻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石頭之上。每一個字的雕刻都極為講究,筆畫的粗細、長短、曲直,都經過精心考量,力求完美還原毛主席書法的獨特風格。為了完成這件作品,陳廣志查閱了大量資料,深入研究毛主席的書法特點,在雕刻過程中,他常常在石料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全神貫注,心無旁騖。這件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情感和時代記憶。
《鐘馗像》也是陳廣志的得意之作。在民間傳說中,鐘馗是驅邪避災的象征,陳廣志在創作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雕刻技巧,賦予了鐘馗鮮活的生命力。鐘馗的面部表情威嚴而莊重,雙目圓睜,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邪惡;他的身姿矯健,手持寶劍,威風凜凜,讓人望而生畏。在雕刻鐘馗的服飾紋理時,陳廣志運用細膩的刀法,將每一道褶皺都刻畫得清晰自然,生動地展現了服飾的質感。這件作品無論是從整體造型還是細節處理上,都體現出陳廣志高超的雕刻水平,也深受收藏者的喜愛。
而他創作的《觀音像》則展現出了與《鐘馗像》截然不同的風格。觀音像面容慈祥,雙目微閉,神態寧靜祥和,仿佛正俯瞰著世間眾生,給予人們無盡的慈悲與關懷。陳廣志在雕刻觀音像時,注重線條的流暢與柔和,通過細膩的刀法,將觀音像的肌膚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觀音的衣袂飄飄,宛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優美。
除了這些人物和書法作品外,陳廣志還創作了各種石刻牌匾。在制作石刻牌匾時,他不僅要考慮文字的雕刻效果,還要兼顧牌匾的整體布局和裝飾性。每一塊牌匾從選材到設計,再到雕刻完成,都凝聚著他的心血。他會根據不同的用途和客戶需求,設計出獨特的圖案和字體,使牌匾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藝術觀賞性。這些石刻牌匾廣泛應用于各類場所,為這些地方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陳廣志榮獲“陳氏傳統石刻技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具有深遠的意義。在當今社會,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許多傳統手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石刻技藝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卻難以復制傳統手工石刻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人文精神。陳廣志多年來堅守在傳統石刻領域,憑借著對技藝的熱愛和對傳承的責任感,將陳氏傳統石刻技法傳承下來。他的獲獎,無疑為傳統石刻技藝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一古老而珍貴的技藝。
對于陳廣志個人而言,這一稱號是對他一生努力的重要褒獎。在他的藝術生涯中,雖歷經坎坷,但始終不忘初心,堅持對石刻技藝的追求。他的作品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此次獲獎,將激勵他繼續投身于石刻技藝的研究與創作,讓陳氏傳統石刻技法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