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5月26日電 (馬愛彬)“鹽堿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5月下旬,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農技中心技術干部李政路在當地的中度鹽堿耕地治理現場,檢查土壤肥土融合達標情況。在沙漠腹地民勤,治鹽控堿“喚醒”了當地沉睡的土地,助力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5月下旬,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南湖鎮的中度鹽堿耕地治理現場。馬愛彬 攝
李政路說,針對不同土壤狀況,農技中心通過培肥控鹽、節水阻鹽、灌水壓鹽、適種抗鹽,建“有鹽無害”治理體系。同步推進鹽堿地特色產業開發,將生態治理與甜瓜、食葵等耐鹽經濟作物種植深度融合,形成‘改良-生產-增值’的可持續發展鏈條,實現鹽堿地生態修復與農業增效的雙重突破,為綠洲農業升級開辟新路徑。
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位于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過渡帶的民勤,屬于典型的內陸干旱荒漠氣候區。受干旱少雨、蒸發強烈及風沙活動頻繁等自然條件影響,部分土地形成地下水鹽分富集、礦化度高、土壤板結鹽漬化等復合障礙特征。
這些因素造成了傳統農作物生長受抑、產量波動顯著等問題,使民勤成為西北干旱區鹽堿地治理中“水-土-生態”協同修復的典型難題區域,破解多重障礙因子也成為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關鍵難題。
民勤縣改良后的鹽堿地上,馬鈴薯長勢旺盛。馬愛彬 攝
近年來,民勤縣立足內陸干旱區特點,以“節水控鹽”為核心,通過構建“科技研發+工程改良+生態修復”的立體治理體系,綜合利用工程、農藝、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技術手段,創新實施微生物修復、節水控鹽、有機質提升等綜合治理技術,同步推進耐鹽作物選育與特色種養模式開發,實現鹽堿地生態修復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為西北干旱區鹽堿化治理提供可復制經驗。
同時,打造“鹽堿地改良+循環農業”示范園區,重點發展堿蓬種植與耐鹽畜牧結合、鹽生藥材與飼草輪作等特色產業,形成“土壤改良—耐鹽種植—生態養殖—產品加工”的閉合循環鏈條,推動鹽堿化區域向生態涵養區、特色農牧業區轉型。并充分利用修復區堿蓬花海、耐鹽植物景觀培育生態研學與特色旅游項目,形成生態治理與產業開發互促共進、全鏈條體系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民勤縣還堅持將鹽堿地治理成效同步向畜牧產業領域延伸拓展。
民勤縣農業技術人員在查看改良鹽堿地的滴管設施。馬愛彬 攝
在該縣東湖鎮西辰村養殖小區,養殖戶陳新泰邊攪拌飼料邊介紹說,民勤湖區土壤鹽堿化嚴重,借助“生物降鹽”治理手段,推廣耐鹽茴香種植,讓它成了改良鹽堿地的“治堿先鋒”。茴香根系能中和鹽分、提升土壤有機質,極大改善了土壤結構。收割后的秸稈青貯處理后,成為優質“黃金飼料”,羊吃了育肥快,產出的羊肉帶著獨特的茴香清香,深受市場青睞。
“我們既通過植被重建遏制土壤鹽漬化擴散,又以產業鏈增值反哺生態治理投入,形成‘以生態定產業、以產業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閉環。”民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段振佼表示,民勤縣以系統化治理思維統籌水、地關系,創新構建鹽堿化耕地階梯治理體系。
通過集成“分級施策、靶向治理”技術模式,輕度鹽堿耕地培肥控鹽實現有鹽無害,中度鹽堿耕地節水阻鹽實現阻鹽避害,中重度鹽堿耕地灌水降鹽實現洗鹽抑害,重度鹽堿耕地適種抗鹽實現降鹽減害。
段振佼介紹說,下一步民勤縣將持續攻克鹽堿地治理“卡脖子”難題,并推動鹽堿地資源向綠色產業轉化,打造“生態-生產-增收”鏈條,同時強化人才支撐,培育鹽堿地治理專業隊伍,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聯盟,讓鹽堿地成為農業發展的新沃土。(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