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新藥獲批,開啟MG管理治療新格局!
2025年5月27日,我國自主研發的BLyS/APRIL雙靶點融合蛋白創新藥注射用泰它西普(商品名:泰愛)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準,用于治療成人全身型重癥肌無力(gMG)。這是泰它西普在中國獲批的第三項適應癥,此前該藥物已于2021年3月和2024年7月相繼獲批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和類風濕關節炎(RA)適應癥。本次泰它西普進一步擴大適應癥范圍,體現了我國在生物藥研發方面的強勁實力。
圖 NMPA官網信息顯示泰它西普已正式獲批
破局與創新:
如何從上游重塑MG失衡的免疫穩態?
作為一類臨床癥狀可出現逐漸發展變化的疾病,MG患者可由單一癥狀向gMG轉化,約75%的MG患者會在發病后的2~3年內發展至gMG,通常會累及延髓支配肌肉、頸部肌肉和近端肢體肌肉,導致患者出現咀嚼和吞咽困難、嗆咳、構音障礙、頸部、抬頭困難等[1]。應用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嗎替麥考酚酯等傳統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常出現起效慢、患者難以耐受不良反應、感染風險增高等治療困境,患者難以堅持用藥、病情出現反復,而有研究發現,如治療不規范及用藥依從性差,以及病程長、復發次數多導致NMJ結構損害難以完全修復,患者容易發展為難治性gMG[2]。因此如何在病程初期即能有效改善MG癥狀,且持久維持療效、降低長期用藥帶來的安全風險,值得臨床醫生深思。
MG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本質是免疫失衡導致的免疫損傷。基于對發病機制的深入認識,MG臨床癥狀的出現可以分為以下兩個環節[3]:
(1)抗體介導、細胞免疫依賴和補體參與的自身免疫異常,涉及復雜的免疫網絡,為MG發病機制的上游環節,對其中主要“靶點”的有效干預屬于對因治療,主要通過抑制或清除免疫細胞、減少下游致病抗體產生而實現治療作用;
(2)免疫異常所致乙酰膽堿在NMJ的傳遞障礙,涉及乙酰膽堿傳遞通路,為MG發病機制的下游環節,對其中主要“靶點”的治療屬于對癥治療,通過加速致病性抗體清除、減輕補體介導的損傷、減少乙酰膽堿分解而實現治療作用。
圖 重癥肌無力免疫發病機制示意圖
通過應用不同藥物或治療措施,促進或誘導機體失衡的免疫系統逐漸恢復至平衡狀態,即“重塑免疫穩態”成為近年來MG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思路。B細胞是MG免疫病理通路上游環節的重要靶點,因此靶向B細胞已成為MG治療藥物研發的重要關注點。泰它西普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上游靶點藥物,可同時靶向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BLyS,又稱BAFF)和增殖誘導配體(APRIL),直擊致病性抗體產生的源頭——B細胞及漿細胞,從而減少致病性抗體的產生,發揮“對因治療”作用,幫助重塑免疫穩態。
圖 泰它西普作用機制
基于從源頭阻擊從而幫助重塑患者免疫穩態的作用機制,泰它西普在臨床試驗中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循證驗證:
泰它西普治療gMG的Ⅲ期臨床研究結果
在今年4月5~9日于美國召開的神經病學學會年會(AAN)上,泰它西普治療gMG的Ⅲ期臨床研究數據正式公布。該研究是一項為期24周、在中國開展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Ⅲ期研究,共納入114例成人gMG患者,納入患者標準為:
(1)抗乙酰膽堿受體抗體(AChR-Ab)/肌肉特異性酪氨酸激酶抗體(MuSK-Ab)陽性;
(2)美國重癥肌無力基金會(MGFA)臨床分型為Ⅱ、Ⅲ、Ⅳa型;
(3)重癥肌無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MG-ADL)評分≥6分;
(4)重癥肌無力定量評分表(QMG)評分≥8分;
(5)維持穩定的標準治療方案。
對研究納入患者進行分析,兩組患者在性別、抗體、MGFA分型、基線MG-ADL和QMG評分及標準治療方案等方面的基線特征相似。患者按照1:1比例隨機分配至泰它西普240 mg(n=57)或安慰劑組(n=57)治療24周,研究的主要療效終點是第24周MG-ADL評分相較于基線的變化;次要療效終點包括第24周QMG評分相較于基線的變化、第24周MG-ADL評分降低≥3分的患者比例、第24周QMG評分降低≥5分的患者比例[4]。
圖 泰它西普Ⅲ期臨床研究設計
結果顯示:
自第4周起,泰它西普相較安慰劑組顯著改善患者MG-ADL和QMG評分(P<0.01),并持續至24周,第24周時MG-ADL評分降低5.74分,比安慰劑組較基線的改善高4.83分(P<0.001),QMG評分降低8.66分,比安慰劑組較基線的改善高6.39分(P<0.001)。
圖 A圖:泰它西普治療組和安慰劑組患者MG-ADL評分較基線的變化情況;B圖:泰它西普治療組和安慰劑組患者QMG評分較基線的變化情況
在治療應答方面,自第4周起,泰它西普組有48.1%的患者MG-ADL較基線降低≥3分,40.7%的患者QMG較基線降低≥5分;24周時,泰它西普組98.1%的患者MG-ADL降低≥3分,87%的患者QMG降低≥5分,均顯著高于安慰劑組(P<0.001)。
圖 A圖:泰它西普治療組和安慰劑組患者MG-ADL評分較基線降低≥3分的患者比例;B圖:泰它西普治療組和安慰劑組患者QMG評分較基線降低≥5分的患者比例
在安全性方面,在本項研究中泰它西普表現出的安全性特征與此前其在SLE、RA、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癥、IgA腎病中的臨床試驗數據以及上市后監測數據一致。
從上述泰它西普Ⅲ期研究數據可以看到,泰它西普作為BLyS/APRIL雙重拮抗劑,作用于MG疾病通路的上游,即致病性抗體產生的源頭,可快速、顯著改善gMG患者肌無力癥狀,為大多數患者帶來具有臨床意義的改善,同時展現出較好的安全性,這是泰它西普繼其Ⅱ期臨床研究結果的出色表現后[5],在MG治療領域進一步取得亮眼成績,為其本次獲批新適應癥筑下了堅固的基石,也為MG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
專家點評
北京醫院殷劍教授表示:
“熱烈祝賀中國一類創新藥泰它西普治療全身型重癥肌無力適應癥獲批上市!泰它西普在Ⅱ/Ⅲ期試驗中展現出快速、顯著的臨床改善,且耐受性良好。
該研究由已故中國神經免疫學泰斗許賢豪教授發起,遍布全國75家頂尖研究機構,克服疫情重大影響,付出艱苦努力。為中國創新藥在神經免疫罕見病疾病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與關鍵進展。
為泰它西普在重癥肌無力治療領域的臨床應用提供了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更開啟了該領域精準治療的全新格局。
相信未來隨著該適應癥進入醫保,和國際多中心的研究開展將為全球患者帶來全新的、更有效的中國原創治療方案的選擇。”
專家簡介
泰它西普治療全身型重癥肌無力中國注冊研究主要研究者(Leading PI)
殷劍主任醫師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北京醫院神經免疫和肌肉疾病診斷和治療中心核心成員,神經免疫實驗室執行負責人
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分會委員
《卒中和神經病學雜志》《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病雜志》期刊審稿專家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評委
北京市中西醫學會神經內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市神經內科協會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委員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全國理事
參加多個科研項目并獲得多項榮譽,發表文章(含有SCI)65余篇,參編專著6部
主要研究領域:
老年神經病學和神經免疫學的臨床研究;
神經免疫相關實驗室檢測的臨床基礎和轉化研究。
參考文獻:
[1] Hehir MK, Silvestri NJ.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 Classification, Clinical Presentation, Natural History, and Epidemiology. Neurol Clin. 2018;36(2):253-260.
[2] 中國罕見病聯盟神經罕見病專業委員會, 中國罕見病聯盟重癥肌無力協作組,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肌肉病學組. 中國難治性全身型重癥肌無力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24版)[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24,57(8):840-847.
[3] 趙重波, 羅蘇珊. 重癥肌無力多靶點治療的現狀和問題[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51(12):937-941.
[4] Jian Yin, Wenxiang Wang, Lin Li,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itacicept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 Results of a Phase 3 Study. 2025AAN.
[5] Yin J,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2 clinical study of telitacicept in adult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 Eur J Neurol. 2024 May 10:e16322.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