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這個視頻霸榜抖音
460萬網友圍觀
曾在《甄嬛傳》中飾演“浣碧”的
女演員藍盈瑩
真人現身江海!
藍盈瑩化身美廚娘
和非遺傳承人陳麗娟一起
手搓外海面
大口吃面直呼“好好味”
這個味地道!
劉淑君 攝
視頻中藍盈瑩的一句
“這雙手壓的不止是面
是一口化在南洋仔嘴里的念想”
不僅道出了外海面
跨越百年的僑鄉情結
更讓這道承載鄉愁的“外海面”
走進大眾視野
劉淑君 攝
外海面,又稱“外海竹升面”,因誕生于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而得名。其制作工藝可追溯至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20世紀初,外海人陳珍遠赴新加坡學習竹升面技藝,歸鄉后開創“怡香”面店,將手藝代代相傳。如今,第三代傳承人陳麗娟與丈夫堅守作坊24年,用“千錘百打”的匠心延續家族使命。
“我爺爺陳珍是外海最早做面的一代人,他18歲時(1911年)經親戚介紹去新加坡打工,在當地一家‘馬堅記面店’跟師傅學習用竹升加工制作面條,十多年后練就一門竹升面制作手藝,回到外海以經營竹升面為生。剛開始時是用竹籮挑到碼頭附近兜售熟面食,后來開了一間叫‘怡香’的熟食店,并把制面手藝傳授給我父親陳成基,我的手藝是跟父親學的。”江海區外海街道成記面食加工場第三代傳人陳麗娟介紹。
外海面曾是華僑遠行的“鄉愁行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外海人挑著竹籮在碼頭叫賣熟面,面條隨華僑漂洋過海,成為南洋游子思鄉的味覺符號。
經上百年的傳承和創新,外海面已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敲著“篤得篤得”竹板聲的流動面攤,走進富具僑鄉特色的面店,唯獨不變的是家鄉風味。如今,外海面因其制作精細、風味獨特而享譽一方,江海區許多外海面加工作坊、廠家在保持上乘口感和品質的基礎上,搓粉、壓面、切面等大部分工序已借助機器生產,外海面的產業趨勢呈規范化、規模化、多元化發展。
“過去的人啊,帶著這面下南洋”
藍盈瑩在視頻旁白中
旁白勾連起外海面的僑鄉基因
陳麗娟向藍盈瑩訴說:“這就是華僑都認可的口感,家鄉的味道就是這個味道了。”一語道破外海面跨越時空的情感價值。
藍盈瑩的鏡頭,讓外海面從地方小食躍升為文化符號。這碗面里,有竹升彈壓的匠心,有華僑思鄉的淚光,更有非遺傳承的堅守與創新。正如陳麗娟所言:“看著客人帶著面與家人團聚,一切堅持都值得。”
劉淑君 攝
外海面制作過程精細,面團以鴨蛋、精面粉為原料,經揉搓后需用長2米、直徑12厘米的大竹升(即粗竹杠),彈壓面板上的面團,每彈壓一遍,撒少許生粉,將面團對折起來,再彈壓一遍,如此反復直到“起筋”(富粘性)為止。
打面時,打面師傅騎在大竹杠上,飄飄然如同降龍伏虎,騰躍有致。竹升打出來的面塊薄如布,切好后細如銀絲,故外海面也有“銀絲面”的美稱。切好的面以手工卷成面餅,放在太陽下自然生曬,曬干后一般能保存一個月左右。
外海面以其制作精細和風味獨特而聞名,成為江門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食品,在廣東省、港、澳也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2007年,外海面制作工藝成為第一批江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淑君 攝
網友也愛上江門
紛紛留言
????
未來,外海面能否像螺螄粉、陳皮一樣走向全國?答案或許藏在每一根“銀絲”的韌勁里,藏在每一份“僑味”的傳承中。
來源:江門日報(記者/何榕 劉淑君 陳嬋)、資料圖
關注【江海高新發布】
讀懂高新 關注江海
新聞資訊 一手掌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