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在2025(第六屆)中國腦科學與神經調控技術發展高峰論壇會議期間,《經顱磁刺激治療慢性意識障礙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正式發布。該共識于2025年5月21日發表于《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圖1 發布會現場合影
慢性意識障礙(pDoC)是嚴重腦損傷后常見的病理狀態,包括植物狀態/無反應覺醒綜合征(VS/UWS)和微意識狀態(MCS)兩大類,其發病機制可能與中央丘腦-額-頂-枕葉皮質神經環路破壞有關。經顱磁刺激(TMS)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近年來在pDoC的意識檢測與促醒治療中展現出重要價值。然而,其臨床應用在參數設置、安全性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意識與意識障礙分會、中國康復醫學會腦功能檢測與調控康復專業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共識》,為規范化應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何江弘教授作為共識牽頭人之一,對共識的起草背景及關鍵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并強調TMS作為一種無創神經調控手段,在促進意識恢復、改善神經網絡功能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未來有望成為意識障礙患者綜合治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編帶您詳細了解共識內容:
一
共識制定方法
《共識》的制定由多學科專家參與,檢索多數據庫文獻并遵循國際流程,基于牛津循證醫學中心標準對證據分級形成推薦意見。證據分級涵蓋 Ⅰ 到 Ⅴ 級,分別對應不同研究類型,推薦等級與證據等級相關,部分無循證證據的推薦由專家研討確定。
二
TMS原理與效應
(一)生物學原理
TMS 是通過電磁感應產生高強度、短脈沖磁場(臨床常用強磁型設備,磁場強度1~3特斯拉),穿透頭皮和顱骨后,在目標腦區誘發感應電流,引起神經元去極化,實現對特定腦區神經元網絡活動的激活或抑制調控。
(二)線圈類型與特征
TMS線圈是產生高強脈沖的主要裝置,常見類型有圓形、8字形和深部線圈(如H線圈、錐形線圈),pDoC治療中圓形和8字形線圈較常用,選擇時需根據治療目的、靶點和患者情況綜合考慮。
表1 各種線圈的特點及適用場景
(三)刺激模式
pDoC診療中常見的刺激模式為為以下三種:
表2 pDoC診療中常用TMS模式介紹
(四)靶區定位
01
腦功能區-解剖定位
通過誘發手部運動誘發電位(MEP)定位,以初級運動皮層(M1)為基點,移動到目標靶區,適用于無影像導航條件的場景。
02
腦電電極定位
參照國際10-20系統,通過專用定位帽實現快速直觀定位。
03
神經導航定位
基于患者個體化MRI或CT影像,結合光學或機器人導航,精準定位皮層或深部腦結構(如丘腦),適用于復雜病例或研究場景。
pDoC常選擇靶區為前額葉背外側區(DLPFC)、M1區及后頂葉皮層(PPC)等。
(五)刺激效應及影響因素
影響TMS刺激效應的因素主要包括刺激參數、部位、個體腦結構差異等。其他影響因素包括:(1)刺激前皮質興奮性的基線水平:如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與TMS聯合應用時,可能影響TM療效。(2)藥物:部分藥品(如精神類、安定類及抗癲癇藥物等)可能會增加TMS誘發癲癇的風險。(3)線圈位置與角度:TMS線圈的磁場會因距離和角度變化而衰減。
推薦意見1
TMS臨床診療選用強磁型TMS設備(1~3 T),淺部靶點選用圓形和8字形線圈,深部靶點選用H線圈(Ia級證據,A級推薦);
rTMS、iTBS和sTMS為臨床常用刺激模式(Ib級證據,A級推薦);
首選靶點為DLPFC,次選靶點為PPC、M1(Ib級證據,A級推薦);
TMS治療效應評定還需綜合考慮操作完成質量、藥物應用、皮質興奮性的影響(IIIb級證據,B級推薦)。
三
TMS在pDoC患者意識等級評估中的應用
TMS通過刺激靶向腦區誘發神經元去極化反應,其神經電活動可沿神經纖維通路向鄰近腦區擴散,擴散范圍及持續時程與腦網絡的固有特征及腦損傷程度密切相關。故除了治療作用,TMS還可通過sTMS或ppTMS刺激模式誘發腦網絡反應,作為檢測腦功能及神經調控潛力的方法,具體參數設置見表3。
推薦意見2
使用TMS評估pDoC患者意識水平等級時,宜使用8字線圈,sTMS模式,刺激靶區首選L-DLPFC,次選R-DLPFC,其他可選靶區包括SFG、SPL;參數設置為80%~120%RMT或100~160 V/m皮層表面電場強度,脈沖數200~400個/次,時間間隔2.0 s;采用TEP及相關指標(PCI、PCIst等)評定pDoC患者意識狀態(IIc級證據,B級推薦)。
四
TMS在pDoC治療中的應用
TMS治療pDoC患者的目標是改善意識水平,主要應用rTMS模式,也有TBS模式。當pDoC患者意識逐漸恢復后,運動、吞咽功能障礙問題會突顯。多目標的TMS治療策略有助于全面改善功能障礙,進一步提高pDoC患者生存質量。推薦參數匯總內容見表3。
表3 TMS評估和治療pDoC時推薦參數匯總表
推薦意見3
使用TMS改善pDoC患者意識水平時,建議使用8字圓形線圈,刺激靶區首選L-DLPFC,次選R-DLPFC,其他可選靶區為PPC、M1等;刺激頻率為10 Hz或20 Hz,強度為80%~120% RMT;刺激脈沖1 000~3 000個/次,5~6次/周,刺激4~6周,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療程次數。治療中及結束后定期進行CRS-R量表評定、神經電生理及腦成像等客觀檢測與評估(Ib級證據,A級推薦)。
推薦意見4
使用TMS治療pDoC運動與吞咽障礙時,建議使用8字、圓形線圈,5~20 Hz rTMS或iTBS刺激,首選雙側M1(肢體運動區、咽肌、舌骨上肌群及食管代表區),其他可選靶區為S1、PM;刺激強度為80%~120% RMT,刺激脈沖600~2 000個/次,5~6次/周,刺激4~6周,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療程次數(Ia級證據,A級推薦)。
五
安全應用與注意事項
pDoC患者病情復雜,采用TMS評估或治療的過程中存在多種高風險情況,需要謹慎對待。此外,pDoC患者體內常存在各類金屬植入物,因其電磁特性常被視為TMS治療的禁忌證或高風險因素。近年來,隨著TMS治療經驗的豐富及療效的提升,積極拓展TMS治療的適應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共識》也給出相關推薦。
推薦意見5
單側顱骨缺損者,優先選擇健側靶區進行治療,避免直接于缺損區域上治療;雙側顱骨缺損者,推薦選擇非缺損區域的靶區進行治療,如PPC(IV級證據,C級推薦)。
推薦意見6
pDoC患者存在癲癇病史時,TMS治療前需詳細采集患者癲癇病史、精神系統疾病史及精神類藥物使用史,并充分告知相關風險(如癲癇發作),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制定TMS治療方案并正確設置刺激參數。治療中如發生癲癇等不良事件,應立即停止刺激并按照應急預案規范處置(IIIa級證據,B級推薦)。
推薦意見7
植入DBS設備的pDoC患者不推薦使用TMS(IV級證據,C級推薦);
存在顱骨修補材料時,推薦對側或非修補區域刺激(IV級證據,C級推薦);
腦室分流術后患者,TMS治療時不應直接作用于分流泵上方,治療結束后需確認分流泵檔位及功能(IIIb級證據,B級推薦);
存在動脈瘤夾/彈簧圈及顱外植入刺激器的患者,嚴格評估后謹慎使用(IIIb級證據,B級推薦);
接受TMS治療時,應關閉其他顱外神經刺激器(V級證據,A級推薦);
以上情況在實施TMS治療前均應充分告知風險,并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V級證據,A級推薦)。
六
總結與展望
TMS在pDoC的臨床應用中面臨個體差異、刺激參數選擇及特殊治療情況等多重挑戰與限制,其臨床使用方法和潛在價值仍有諸多關鍵點亟待探討。
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TMS干預方式與策略應用于pDoC的臨床診療中,例如:(1)利用功能神經影像引導個體化靶點定位及治療,為rTMS提供個體化治療方向;(2)結合不同刺激模式和靶點,與其他刺激技術(如MNS、tDCS等)協同治療,以進一步提高pDoC患者的療效;(3)采用音樂律動治療,將音樂節律融入TMS刺激程式,通過個性化刺激增強神經調控效果;(4)TMS-PET檢測中通過使用不同的造影劑,檢測對腦血流、葡萄糖代謝等的影響。
本共識制訂專家委員會名單
審定專家: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徐如祥(四川省人民醫院)、勵建安(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小俚(北京師范大學)
執筆:何江弘、韓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謝秋幼(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蘭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耿小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陳凱天(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制定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別黎(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白洋(南昌大學附屬康復醫院)、包義君(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陳真(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單春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狄海波(杭州師范大學)、杜國英(河北省優撫醫院)、范曉華(山東省立醫院)、馮珍(南昌大學附屬康復醫院)、蓋雪松(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高國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高勵(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高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公維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郭冕(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郭鐵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郭毅(深圳市人民醫院)、郭永坤(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何江弘(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何龍文(上海禾濱康復醫院)、何任紅(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何曉闊(廈門市第五醫院)、胡瑞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胡昔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黃紅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黃麗萍(解放軍總醫院)、江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江山(中日友好醫院)、江文(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姜磊(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姜永梅(大連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蘭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李紅玲(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李婧蓮(河北燕郊人民醫院)、李俊(武漢市中心醫院)、李文玲(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李增勇(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李哲(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李貞蘭(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廖維靖(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林元相(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漢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勁芳(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劉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震洋(山西白求恩醫院)、盧國輝(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盧巍(江西省人民醫院)、蘆海濤(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陸曉(江蘇省人民醫院)、羅本燕(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呂志邁(贛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馬久紅(山西省人民醫院)、毛更生(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毛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倪雋(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牛朝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潘樹義(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錢濤(河北省人民醫院)、沈瀅(江蘇省人民醫院)、宋海慶(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宋濤(湖南省人民醫院)、宋為群(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蘇敏(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宿英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萬春曉(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王寶蘭(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凡(貴州醫科大學附屬白云醫院)、王萍芝(山西白求恩醫院)、王強(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王新軍(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王永慧(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吳東宇(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吳軍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吳霜(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吳雪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吳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夏文廣(湖北省康復醫院)、肖農(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謝青(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謝秋幼(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熊南翔(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徐卡婭(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徐瓏(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許東升(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楊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楊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姚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姚黎清(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堯利書(武漢依瑞德醫療設備新技術有限公司醫學部)、葉祥明(浙江省人民醫院)、袁華(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臧大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張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張皓(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張輝(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張金男(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張立寧(解放軍總醫院)、張立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張世忠(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張旺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張文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章文斌(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趙澎(天津市兒童醫院)、鄭重(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鄒志浩(新疆軍區總醫院)
參考文獻:
[1]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意識與意識障礙分會,中國康復醫學會腦功能檢測與調控康復專業委員會。經顱磁刺激治療慢性意識障礙專家共識 [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25,24 (5):433-442.
掃碼下載原文獻
以上內容由依瑞德集團醫學中心整理,
有不足之處請指正,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取更多前沿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