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型:桌面電影與科普紀錄片的融合
截至2024年5月,由騰訊尤里卡工作室創制的《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工所》)一共推出當下青年群體所關心37個社會熱點問題。系列作品秉持著“運用新數據講故事,使用新工具、新方法解決問題和重新認識生活”的創制理念,從日常生活現象出發,以“桌面電影”的形式與觀眾一起探討當下熱門的社會話題,以問題意識進行科學性的探索與實驗。
《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從表現對象層次、題材內容方面對科普紀錄片作出了界定,認為“它是科學教育片樣式之一,要求在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時,能準備、通俗、形象生動,力求做到科學性與藝術性很好地結合”[1]。桌面電影是一種脫胎于偽紀錄片(mockumentary),以主觀視角敘事,整個故事完全在電腦桌面展開的“電腦屏幕電影”(computer screen film)[2]。在相關宣傳中,《青工所》自稱是中國首檔“桌面電影”科學解釋紀錄片。本文認為其本質上是科普紀錄片,運用桌面電影創制形式展現科學小實驗,或講述科學故事,來向觀眾弘揚科學精神、傳遞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從而提升人們的科學素養。這部作品轉變了人們對于計算機龐大數據的依賴思維,將觀看傳統科普紀錄片的思維模式轉變成一種簡單的計算機式的“問—答”敘述模型。在電腦桌面上講述科學故事,傳播科學知識,《青工所》在媒介內容形態上實現了突破,“由定位單一的科學教育轉向能夠陶冶情操、增加科學文化精神的內容,由絕對化的科學技術實用性轉向人文精神價值的重視”[3],將科學符號作為影片主要的媒介內容提供給觀眾,由淺至深,由表及里,關注影片背后的科學符號影像內涵。
《青工所》在一個“降維”的科學符號景觀世界之中,通過一系列科學性質的影像符號講述一個個令人深思的科學小故事,引人入勝。正如德波(GuyDebord)所言,“人們所看的世界就是景觀的世界”[4]。景觀社會中,任何物的存在,都是媒介泛濫的表現?!暗诙浇闀r代”①中,景觀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的一種審美態度和價值觀?!肚喙に废蛴^眾傳遞的不僅是科學符號,更多的還是一種科學的視覺思維方式。系列作品集結了科學、藝術與技術符號特征,從符號的表現、顯現與復現三重符號敘事維度有效地建構桌面影像的同時,也不斷為強化科學的探索精神與追求真理的科學家精神提供多維度、多層次的詮釋與表達。
《青工所》將身處流行文化中的觀眾置身于由科學符號桌面轉化所營造的科學符號景觀之中,用科學精神感染觀眾,由科學符號建構景觀世界,顯現了一個由桌面化符號、奇觀圖像及玄幻聲音構筑的充滿科學性的視聽景象。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網生代”群體慣習的生活場域,是因為作品中科學符號的轉化成功地吸引了青年群體的審美興趣,肯定了他們對科學真理的追求,成為他們尋求視覺快感與刺激感、滿足好奇心的重要渠道。桌面電影擁有將媒介內容生產與媒介形式相統一的創作思維、實踐思維和審美思維,《青工所》沿著這些思路在科普領域進行深耕,這部具有探索性的作品蘊含著豐富的媒介文化含義與符號內涵,值得深入分析。
二、表現:科學符號的桌面轉化
《青工所》通過影像符號表現科學研究的過程,以求打開觀眾內心求知欲望的大門。景觀將觀眾心中對欲望的幻象不斷放大,甚至占領了觀眾全部內心世界。隨著科學研究過程的不斷細化與發展,科學符號在不斷地集聚或彌散,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且完整的科學符號景觀。系列作品聚焦于人們日常工作的電腦桌面,通過將放置在桌面上的影像、圖像挪用與再縫合,生成一個適應觀眾日常審美需求的欲望鏈作品,使觀眾產生疏離和震驚的批判性距離[5]。《青工所》將科學研究的過程進行符號化演繹,展現了復雜多樣的科學符號在計算機電腦桌面上的轉化過程。
(一)科學研究方法符號
在田野調查的視頻采訪過程中,《青工所》借鑒并吸取“真理電影”學派中參與式的創制模式,通過第一人稱視角的主觀介入,讓觀眾與受訪者零距離接觸,增強了科普紀錄片的親近性和真實性。比如《如何勸人吃蟲?》一集中,為探究人們對吃蟲子這件事的接受度,創制者呈現了帶著蟲子做的零食隨機采訪路人“你吃蟲子嗎”時得到的各種有趣、即興的答案。
從科學符號轉化的角度來看,這一集中,創制者將田野調查的科學研究方法挪用到桌面影像之中,體現了科普紀錄片的科學客觀性。這種呈現方式將科學方法中隨機采樣的對象進行了科學符號影像化的“全屏式”轉化,實現電影攝像機視點和觀眾視點的重合與統一[6]——創制者將觀眾帶到隨機采訪的現場,讓觀眾接收來自采訪者“我”與路人雙重目光的凝視。觀眾站在攝像機旁觀者的位置,既是以第一人稱主觀視角介入來體驗田野調查過程的科學性,也是以攝像機客觀的角度見證了“我”與路人的隨機采訪進程,確保田野調查結果具有真實客觀性。觀眾以見證者的攝像機符號身份存在于科普紀錄片為其搭建的科學符號景觀之中,創制者通過桌面“全屏化”操作獲得觀眾對客觀真實性的認同,調動起觀眾的參與意識,讓觀眾產生對科學真實世界的向往,并迷失在由媒介科學符號建構的“超真實”景觀世界之中。
(二)科學家形象符號
《青工所》中經常以窗口播放視頻的形式出現與權威專家的一對一深度訪談,即對“科學家形象”進行了桌面式的引用和轉化,使其成為一個真實的科學符號??茖W家形象,特別是院士形象,象征著客觀、準確,其發言會被視為來自科學權威的聲音,創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點??茖W家形象在系列作品中并不占據主要位置,卻是構筑整個桌面科普之旅的關鍵,因為對觀眾而言,科學家對“我”的正面回應意味著作品前期的假設能夠得到權威驗證,他們看到這些科學家形象符號后,會更加信任影片內容。
《青工所》將科學家形象轉化為科學求真的符號,呈現時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創制者與科學家進行屏幕對屏幕“點對點”的遠程視頻信息交流;其二,創制者以主觀視角線下與科學家面對面近距離交流。不過,系列作品中兩者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在桌面這一特殊介質上實現了融合。科學家形象完全呈現在計算機桌面之上,實現了影像化、科學符號化的轉化?!肚喙に放c傳統科普紀錄片都是在追求“真實”,在這個前提之下,《青工所》不僅將科學家的形象搬進了屏幕,還將其以科學符號的元素內嵌進電影的創制流程之中,以圖像式放大與縮小的“桌面調度”再生產為觀眾想象中的“科學家形象”。
譬如,在《如何快樂吃糖?》一集中,創制者將實地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的視頻影像作為一個科學符號元素直接嵌入到桌面上,通過放大與縮小的“場面調度”再造“科學家形象”(圖1)。先前實景拍攝的素材和后期錄屏時的處理技法被巧妙結合起來,讓陳君石原始的形象以桌面元素——“視窗”的形式存在。創制者通過第一人稱主觀視角的“全屏化”與“視窗化”操作,展示了“我”為求證甜味劑的安全性,搜索并閱讀陳君石院士的著作后,從郵件聯絡院士到線下采訪院士的過程,原本只是出現在搜索框和著作封面上的院士名字,一步一步變成了視窗中面對面與“我”及屏幕前的觀眾交流的院士本人,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傳遞了院士與創制者嚴謹的學術態度,也展示了和藹、親切、樸實的科學家形象,豐富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
圖1《青工所》呈現的采訪陳君石院士的視頻資料
(三)科學文獻符號與科學數據符號
《青工所》將作為科學結晶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數字特效再演繹,即科學性質的可視化再現,將其轉化為科學文獻符號和科學數據符號,主要表現在將眾多外文文獻再翻譯為通俗的中文表達,以及將繁瑣的運算邏輯可視化為數據模型。系列作品的每一集都聚焦于一個嚴謹的科學問題,論證過程也常以文獻資料與統計數據支撐。創制者會通過相關文獻的羅列、數據的分析,確保結論的科學性與公正性,以得到那些尋求科學真相的觀眾的認同。比如《ChatGPT正在產生心智嗎?》一集中,創制者對外文文獻進行了翻譯與歸納(圖2),并形象化展示ChatGPT計算運行的數據推演過程,以簡潔、直觀的表現方式揭開ChatGPT的科學奧秘。與此同時,《青工所》不僅通過海量資料、數據傳遞科學事實,帶給觀眾在場式“驚顫”體驗,還反復展現“積累數據—建立數據模型—分析數據—得出結果”的科學探索方法,幫助觀眾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
圖2《青工所》對外文文獻進行通俗易懂的再翻譯
《青工所》總是以一個問題作為影片的開頭,通過“研究一個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答案”這一系列的線性敘事流程,將觀眾深深吸引到每一個小的問題之中,通過科學研究方法符號、科學家形象符號、科學文獻和數據符號,讓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并引導觀眾進入深層次的科學思考。與此同時,這些科學符號也對作品所記錄的客觀事實進行了科學化、準確化表現。
三、顯現:科學圖像符號的奇觀化
《青工所》是媒介技術生產和藝術生產的融合產物,運用人們視覺觀看的特性,將桌面影像進行透視性轉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科學符號景觀。系列作品是由人們在景觀社會中通過自己的審美實踐活動建構出來的機械復制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體,在視覺傳播過程中顯現出了奇觀化的特征。由此,這類作品的視覺符號問題逐漸發生了圖像文本的“元圖像”(關于圖像的圖像)轉向。這一轉向具體體現在科學圖像符號的拼貼布局、光標圖像符號的藝術頻閃等視覺性顯現之物上。
(一)元圖像文本的拼貼
《青工所》是以一種視覺元圖像文本形式存在的科普紀錄片。計算機桌面作為承載科學信息內容的裝置,為觀眾展現了圖像內在與外在相一致的嵌套式時空結構,重復了主體形象,實現了物質現實影像之間的拼貼。
W.J.T.米切爾(W.J.T.Mitchell)認為,“任何一個圖像一旦被用作表現圖像之本質,都可以成為元圖像,即以一種媒介體現的圖像”[7]。《青工所》系列作品秉持著科學求真、求實的態度,為了獲得科學問題的權威性解答,講述者“我”有時會通過云端連線某個科學領域的大咖進行深度訪談,此時桌面呈現出采訪者與受訪者兩個或多個相互拼貼的畫框。為了表現某個結論已有各類文獻材料支撐,創制者經常將期刊文獻的界面、公眾號文章界面以及相關視頻界面等圖像進行拼合,實現科學圖像與科學文本之間的交流(圖3),以及科學圖像符號真實在場的奇觀化顯現。
圖3《青工所》中的文獻圖像拼貼
此外,影片中的元圖像概括了科學圖像符號形象主體的感性構造。桌面中的這些科學符號形象預示著桌面電影這一創制形式正在極大地改變物質媒介的質地,完善各自獨立的視覺顯現系統,更好地傳遞出適宜人們接收的視覺感知信息。將《青工所》與懸疑題材桌面電影《彈窗驚魂》(
Open Windows,圖4)對比來看,兩者的元圖像文本拼貼辨析的難易程度不同,《青工所》難度更大。這兩個題材的作品敘事主題不同,采取的敘事技巧、敘事手段也千差萬別。科普紀錄片比一般的故事片更強調科學性,其元圖像文本拼貼在留住觀眾眼球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科學問題的邏輯思考,確??茖W的嚴謹性與知識的真實性、權威性。故此,桌面電影形式運用在科普領域中時,其元圖像設置顯著區別于其他題材的桌面電影,所追求的是科學性與求真性、實踐性與數據性、邏輯性與揭秘性三者的統一。
圖4《彈窗驚魂》元圖像文本的拼貼
(二)光標圖像的藝術頻閃
《青工所》中的光標符號是科學符號的一種意指,具體來說,是指展現為桌面上的鼠標符號及頻繁閃爍的文本光標符號。這些光標圖像經過藝術性與技術性加工,便顯現為有情感、有感知的視覺審美對象。
在《青工所》中,桌面上的鼠標符號代表的是一種模擬“桌面調度”的動態圖像符號(圖5)。在傳統影像中,導演的場面調度就是對未來畫面的一種視覺性選擇,具有確定性特征,呈現在觀眾面前的畫面就已經是導演安排的結果。然而在《青工所》的桌面影像中,創制者對素材的調度通過鼠標符號進行奇觀化顯現,具有不確定性特征,這種選擇性敘事將觀眾置于作者視角下,看到的不僅是作者的調度結果,更看到了調度過程本身。這樣的效果與桌面電影的根本屬性②難舍難分。不過,《青工所》中鼠標符號的效用比在懸疑題材桌面電影中低得多,因為鼠標符號在懸疑題材桌面電影不僅僅承擔著推進故事情節發展的簡單功能,還承擔著心理敘事的懸念效用,而《青工所》則更多的是通過鼠標符號幻化的科學圖像符號,創設懸念情境,以此提升觀眾觀影的沉浸感與互動感。
圖5《青工所》中表示鍵控的鼠標符號
頻繁閃爍的文本光標在《青工所》中有兩種存在形態。其一是打字時的文本光標(圖6),其二是突出強調劃線的文本光標。這兩者在作品中保證著科學邏輯線的完整,發揮著重要的審美作用。文本光標圖像的頻閃存在于桌面影像的文本輸入,顯現了各集創制者的作者意識。其中最為顯著的是,《青工所》第一季運用了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的“放大”與“縮小”保證整個敘事架構順暢表達,在“放大”至“特寫”之時出現文本光標的頻閃,使得觀眾可以完全掌握整個桌面影像制作的節奏。但是,第二季中減少了思維導圖的使用,更多地用眾多影像特技及“元圖像”文本來替代。思維導圖是科學圖像符號的代替者。創制者根據科學邏輯制定出影片之后的敘事方向,展示思維導圖也是給觀眾交代一種基本的科學思維。如果說思維導圖是《青工所》第一季最為顯著的符號景觀特征,那么第二季從媒介角度出發將這一顯著符號景觀特征打破,用更加直觀的科學圖像符號代替思維導圖。這是將圖像技術與藝術圖像徹底地融合,滿足觀眾觀影的視覺快感。
圖6《青工所》的文本光標符號
四、復現:科學聲景符號的奇幻化
《青工所》中由聲音所建構起來的科學符號景觀是以一種別樣趣味的形式存在。該作品的聲音運用區別于故事性桌面電影,以提升觀眾的科學素質為目標,作品中的聲景符號景觀為大眾文化的媒介平臺提供了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敘事手段。具體而言,《青工所》離不開由人聲所組成的作者話語符號,使觀眾陷入沉浸思考并使敘事節奏舒緩與緊湊統一的背景音樂符號和存在眾多意味的后期音效符號。以上三種科學聲景符號為桌面電影邁進科學世界增加了意指含義,使其原本強大的視覺沖擊力以聽覺感知的形式得到復現。
(一)作者話語符號的賦權
與傳統科普紀錄片相比,《青工所》的作者意識更加強烈,更加傾向于展現創制者對科學求真執著的主觀意識,解答了在自我主觀視角下所指稱的作者意識問題,完成了創制者自身的敘事性指涉,提升了觀眾自身在場的參與感??茖W將追求真理作為首要目的。科普紀錄片要確保所傳達科學信息的知識性、精確性、真實性,這就需要創制者通過自己的話語為內容賦予真實可信的權力。??拢∕ichel Foucault)認為,“話語是權力的外在表現”。任何媒介形態中的話語權都牢牢掌握在作者手中,觀眾是隱形的,完全沒有任何身份。在傳統科普紀錄片中,能夠體現出作者強大話語權的地方便是以作者話語形式存在的旁白和對白,尤其是以解說詞形式存在的旁白。但是,《青工所》則會將部分作者話語權讓渡給觀眾。觀眾可以與創制者一同完成《青工所》的敘事,獲得沉浸式觀影體驗,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的熏陶。
1.旁白式的作者話語符號
作者話語符號以隱性的符號形式存在于《青工所》之中,即解說詞形式的旁白。《青工所》的解說詞有著直白、直接、引導、主題鮮明的媒介特征,更加注重對設問句的使用,通過創制者拋出的問題,將部分話語權讓渡給觀眾的聽覺感知,進而完成作品聲景符號體系的構建。
《青工所》的每一集開頭都會提出問題。比如,在《關于賺錢的一切》一集開頭,創制者根據科學研究的邏輯順序向觀眾拋出了幾個問題:“努力根本不會成功,真的是這樣嗎?”“究竟是什么在影響著我們的收入?”作者話語以這種提問的解說詞存在,引起了觀眾對這些問題的好奇。創制者賦權給觀眾的科學話語符號,時不時地停留在觀眾頭腦的想象層中繼續深加工,激發出觀眾對科學的求知欲。觀眾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繼續跟隨解說詞這一作者話語符號的引導,在觀看中和創制者一起尋找科學性、真實性與藝術性辯證統一的答案。
除提問外,像傳統科普紀錄片一樣,《青工所》每一集中多是旁白式解說詞的客觀性表述,表露出影片的科學理念。但與傳統科普紀錄片不同的是,《青工所》以旁白式解說詞存在的作者話語符號,向觀眾所傳達的是科學研究從發現問題到找尋研究方法再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由于計算機電腦視覺裝置的存在,《青工所》的作者話語符號更加傾向于網絡化與計算機化,具有更多計算機算法式的邏輯話語符號。例如《我們的免疫力真的下降嗎?》一集中便出現了“發現”“收集”“變化”“少了許多”“接下來”“下一步”等一些客觀性、流程性、邏輯性很強的話語符號。觀眾結合視覺畫面,聆聽創制者的科學話語符號,被創制者展現的數據證據和科學思考過程所吸引,更容易感受到科學實驗內容的說服力和可信力。
2.對白式的作者話語符號
在《青工所》中,作者話語符號的另一種存在方式是對白,它以顯性符號的形式在整個科普之旅的敘事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影像表達作用。《青工所》中人與人之間的對白與傳統科普紀錄片中的對白有著較大的差異。雖然兩者都是以作者話語的科學符號形式存在,但是前者在互動形式上有所突破,比如在傳統的面對面或錄音、視頻訪談形式的基礎上,增加網絡文字信息交流——與科學家進行電子郵件溝通,或者通過微信進行文字聊天。這些無聲的直接式網絡信息交流,在敘事中為觀眾展演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科學聲景的魅力。
除此之外,《青工所》還有另一種獨特的無聲對白式話語符號——創制者通過“鍵控”“檢索”等導航功能與計算機進行人機對白交流。這些“人機對白符號”主要以問答的形式存在,這是由于該作品所固有的視覺裝置使然。正是這種輸入性的人機交流,賦予觀眾一種定性的話語意識,使其能夠觸發科學求知的欲望。以此,致使觀眾可以在之后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將這種科學研究過程與科學求真的思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總的來說,話語符號權力是無形的、隱蔽的,是作者與受者雙方都認同和追求的一種權力[8]。《青工所》通過作者話語營造了一個科學真實的情境,使觀眾完成一次另類的聽覺狂歡。創制者在向科學家、路人、計算機提問的過程中,會將自己想象為觀眾,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某一個問題的緣由,以此實現作者部分話語權的讓渡,在增強影片趣味性的同時,也為影片增加了互動感。進而,這種作者話語符號的互動形式實現了對以往科普紀錄片話語符號形式上的突破與繼承。
(二)音樂符號的真實變奏
音樂作為創制者表現電影符號物質屬性的輔助性手段,也在《青工所》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敘事作用。背景音樂符號根據敘事節奏的需要,復現出一段又一段由音符組成的聽覺性符號,對劇情進行有聽覺審美感知的“附和”。觀眾在欣賞由眾多科學符號組成的桌面影像時,被其中的背景音樂所深深吸引,尤其是為其中獨特的音樂符號所打動,在由音樂符號所建構的符號空間中,獲得科學性的數據信息,形成對科學符號的審美認知。
《青工所》中,創制者根據不同的劇情或場景,選擇或輕快、趣味、放松,或嚴肅,或帶有懸疑色彩的音樂,建構出科學的聽覺性符號,使觀眾更能置身于科學符號的“表象”之中。《我為什么會被診斷為抑郁癥》一集的結構包括陳述科學事實、搜索信息、厘清問題思路、與專家探討問題等階段。在陳述科學事實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嚴肅的、冷靜的;然而,一旦發現問題有了新的發展方向,音樂便變得歡快,給人一種輕松、如釋重負的感覺。觀眾作為聽覺主體,隨著背景音樂符號的起起伏伏,在影片構筑的科學聲景符號世界中,將自己的身心放空,積極主動地去想象和感知在特定環境和生活世界中科學的意義與內涵。
(三)音效符號的逼真意指
《青工所》通過大量使用科學圖像符號這種帶有數字科技特色的視覺符號,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符號幻象世界。而這些視覺影像內涵在聽覺上的復現,便是作品中科技感強烈的數字音效符號。圖像符號與音效符號相結合塑造了一個完整的視聽形象,為觀眾建構出一個帶有科學真實性的符號景觀世界。
《青工所》的數字音效符號主要分為鍵盤、數字光標點擊的“模擬聲”,靜默思考的寂靜聲以及圖表強調的提醒聲三類。三者在作品中有著共同的效能,使得觀眾沉浸在科學知識的傳播過程中。但是,三者的科學符號表征,在其意指內涵與外延方面均有所差別。鍵盤敲擊以及數字光標點擊的“模擬聲”在《青工所》中模擬創制者“行為動作”所產生的聲音效果,復現創制者的鏡像化心理狀態。作品中這些“模擬聲”是對科學信息的檢索與確定性進行驗證時所產生的聲音,不過這是創制者后期根據視覺畫面添加的一條聲音軌道。而靜默思考的寂靜聲以及圖表出現強調的提醒聲,在動靜結合中,為觀眾提供一個沉浸式思考的場域,靜時引導觀眾可以與創制者同步思考一些科學問題,動時吸引觀眾注意新出現在屏幕上的線索,以此復現出創制者與觀眾共鳴的審美情感狀態。
五、結語
區別于懸疑、驚悚敘事的桌面電影類型,《青工所》深耕于由科學邏輯、科學思維所構筑的紀錄世界之中。系列作品將科學性、真實性與計算機桌面獨特的藝術性融合,通過桌面講述一個個有趣、有料的科學小故事,解答人們日常實踐生活中好奇的小問題,提升觀眾的科學素養,具有很強的社會價值與科普教育意義。
與傳統的科普紀錄片相比,《青工所》在內容形式上使觀眾眼前一亮,既非一味進行知識說教,也不是強行灌輸科學思想,而是以新穎且獨特的敘述方式與觀眾建立一種互動、參與的探討機制,循序漸進地辨析科學知識,引導觀眾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調動觀眾自身的注意力與想象力讓他們去審視自己日常網絡審美生活,以此喚醒大眾對科學的理性認知。在表現形式上,《青工所》更是在媒介技術的加持下突破了藝術性、哲學性、美學之間的眾多壁壘,實現電腦桌面的“再媒介化”,盤活了科普紀錄片的發展潛力與生命力。
通信作者:
李景瑞,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藝術理論、科普創作。
① 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認為,第二媒介時代建構了一個以界面為主的人、機器與社會的表征體系,強調對主體的構建。
② 桌面電影的根本屬性是指創制者從物質本性機械復制到數字桌面智能復制影像書寫的轉型與“視覺轉向”。
參考文獻
[1] 許南明,富瀾,崔君衍. 電影藝術詞典[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
[2] 張凈雨. 彈窗驚魂:桌面電影中的主體、他者與世界[J]. 電影藝術,2019(1):35-40.
[3] 豆揚,高宏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教電影主題變遷探究——以片名為切入點[J]. 科普研究,2021,16(3):22-29,108.
[4] 居伊·德波. 景觀社會[M]. 張新木,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5] 劉冰菁. 景觀社會中的“異軌”與突圍:居伊·德波哲學思想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6] 賴薈如. 電影返古:作為吸引力電影的“桌面電影”[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1(5):15-23.
[7] W. J. T. 米切爾. 元圖像[M]. 陳永國,譯. 北京:中國民族文化出版社,2021.
[8] 孫大平. 社會媒介場域話語符號權力的探索與反思[D].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
本文轉自《科普創作評論》2024年第3期
《科普創作評論》期刊征稿信息
排版:沈 丹
編輯:齊 鈺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