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學隸書的人較少,而主攻隸書的人更少,瞭望過去的那些書法大家,以隸書作為主賽道的人也并不是很多。隸書的輝煌自楷行草書體出現(xiàn)以后,它的地位就迅速被取代了。成為了一種“小眾”的狀態(tài),更多的是被當為入門的作用。
從而選擇去精研它,主攻這一書體的人也就沒有像楷行草那么多了,對于隸書大家你能想到誰?清代的伊秉綬、鄧石如,但鄧石如更厲害的還是他的篆書。于近現(xiàn)代而言,劉炳森可稱之為以隸書獨步于當代書壇。
年僅11歲的劉炳森就以書法在家鄉(xiāng)嶄露頭角,19歲的他因書法被“中國書法研究社”破格吸收為最年輕的社員,這無疑是對他才華的極大肯定。
他的書法以隸書、楷書為基礎,行草書對于他而言也是信手捏來,但他最為出圈的還是他的隸書。他的隸書端莊勻凈,厚重滿溢,既凝厚穩(wěn)健又俊逸瀟灑,自成一家。
在隸書的創(chuàng)作中,劉炳森既繼承了漢隸的傳統(tǒng),又融入了現(xiàn)代審美觀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今日來分享的是他筆下的一篇古文《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本身,承載著范仲淹的諸多情感與抱負。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被人冤枉貶到岳州當?shù)胤焦伲贿^滕子京沒消沉,反而努力干實事,還主持重修了岳陽樓。完工后他請范仲淹寫篇文章記錄這事。
范仲淹寫這篇文章,一方面是給好友幫忙,另一方面是借著寫岳陽樓的風景,抒發(fā)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政治理想。他想表達的核心意思是:做人別太在意外界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官要把天下人的憂愁放在前面,把天下人的快樂放在后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當時北宋中期國家不太景氣,內憂外患很多,范仲淹這種精神就像一盞燈,讓當官的明白自己該負什么責任,后來很多人都很敬佩他這種情懷。
劉炳森此作字體筆畫方正規(guī)整,橫平豎直,收筆上挑增添靈動;鉤畫頓筆出鋒有力,橫畫用篆書圓筆收尾顯含蓄,撇捺末端帶小尖鉤,既有規(guī)矩又富變化。結構上,字的筆畫分布均勻,無論筆畫多少都寫得四角飽滿、大小一致,看著充實整齊。布局上,行列整齊規(guī)范,又通過行距穿插避免呆板,整齊中透著變化,整體和諧美觀。
回溯隸書這一書體的發(fā)展史,它就好像是為了發(fā)展楷行草而生,它是從篆書的基礎上演化而來,在漢代得到廣泛的應用,因為它的出現(xiàn)為楷行草書體墊定的基礎,而后又迅速被淘汰,所以后世稱之它為書法藝術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正是因此,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選擇以它為主攻方面的人少之又少。
相傳這一書體最早是在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萌芽,說的是有一個叫程邈的人在獄中對文字進行研究,創(chuàng)造了隸書。之后便開始流傳開來,東漢時期,蔡邕、師宜官、王次仲等書法家在隸書的發(fā)展中各展風采,讓這一書體成為了當代主流和官方字體。
但隸書只是看起來很好寫,它只有八種筆畫,所以多以它做為入門書體,但其實它并不好寫,因為它的筆畫太過于簡單,所以要求就高。所以就出現(xiàn)了,有人一天就學會了,也有人一輩子也學不會寫不好。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才歷來主攻隸者少。最主要的是它整齊化一,要求嚴格,規(guī)范程度也是較高的。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