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歡歡??????????????????????????????????
編審丨橘子
自圣元國際2016年初從納斯達克退市后,其創始人張亮便鮮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整個圣元在近十年的中國奶粉市場中也變得異常“低調”。直到最近圣桐特醫發起港股IPO,才讓公眾又一次注意到隱藏在其背后的圣元和張亮……
悶聲發財、謀求上市
奶粉市場雖內卷、疲軟,但衍生出的一些細分賽道卻蘊藏著機會。譬如,在中國一直很小眾的特醫食品賽道,或迎來一家上市公司。
日前,圣桐特醫(青島)營養健康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圣桐特醫”)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主板掛牌上市,中信證券擔任獨家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圣桐特醫成立于2019年,專注于特醫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截至2025年5月20日,公司已推出14款主要特醫食品產品,覆蓋了過敏防治、早產兒、無乳糖、全營養及代謝障礙等5條產品線,另外還有16款主要新產品正在研發中。
所謂特醫食品,即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專門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一般分為嬰兒特醫食品和非嬰兒特醫食品兩個大類。
根據灼識咨詢的統計,在中國,目前嬰兒特醫食品占比更高,2024年市場規模為135億元,而非嬰兒特醫食品的市場規模為97億元。
在母嬰和奶粉領域,特醫食品更多的是特醫嬰配粉,即特配粉。從圣桐特醫的產品結構來看,也主要聚焦在特配粉領域。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圣桐特醫的營收分別為4.91億元、6.54億元和8.3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0.3%。其中,過敏防治產品的收入占比九成左右。以2024年為例,圣桐特醫來自過敏防治產品的收入為7.53億元,占比為90.3%;早產兒產品收入為3995萬元,占比4.8%;無乳糖產品收入為2121萬元,占比2.5%;全營養產品和代謝障礙產品的占比則均不足1%。
這種較為單一、失衡的產品結構,與終端市場需求有關,也與國產特醫食品的現實發展有關。
據一業內人士介紹,國內不少嬰幼兒存在乳糖不耐受和乳蛋白不耐受的問題,對過敏防治產品的需求度較高。而過敏防治產品所需的水解蛋白工藝和配方也相對簡單,產品適應人群也廣泛,是國產企業的重點發力領域。而早產兒嬰配粉的要求更高,目前國產品牌在技術和產品品質上與外資還有較為明顯的差距,在市場上的占比不高。
由于特醫食品附加值高,行業的準入門檻和壁壘相對較高,圣桐特醫的毛利率較普通奶粉企業高出不少。2022年-2024年,圣桐特醫的毛利率一直穩定在71%。同期,飛鶴的毛利率維持在65%上下,澳優和貝因美的毛利率則維持在40%-47%。相對應地,圣桐特醫的凈利率水平也比較高,但表現并不穩定,2022年-2024年的凈利率分別為17.1%、26.1%、11.3%。2024年凈利率水平大幅度下滑,主要是公司行政管理開支、財務成本增加,公司新簽北京辦公樓租約增加了租金等相關費用。
根據招股書中引用的灼識咨詢數據,按2024年零售額計算,圣桐特醫在中國特醫食品市場中穩居本土品牌第一,并在所有特醫食品品牌中排名第四,是前五名中唯一的國產品牌;在嬰兒特醫食品領域,圣桐特醫同樣位居本土品牌首位,并在所有品牌中位列第三。
雖然排名靠前,但圣桐特醫的市場份額并不算高,在整個特醫食品及嬰兒特醫食品領域的占比分別為6.3%、9.5%。這并非因為特醫食品行業分散,恰恰相反,其行業集中度很高,排名前五的公司市場份額占比近80%,但絕大部分由外資品牌占據。
招股書提及,以2024年各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零售額計算,雀巢以100.3億元零售額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到44.2%;達能以38億零售額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6.3%;雅培以19億零售額排名第三,占比8.4%;圣桐特醫以15億零售額排名第四,占比6.3%。其中,前三家的市場份額總計為68.9%。
背靠圣元、小步快跑
該賽道之所以外資品牌占據主導地位,與我國特醫食品行業起步較晚有關。
與雀巢、達能等在特醫領域深耕多年不同,我國特醫食品行業發展至今也不過十余年。而特醫產品的研發過程耗資較大、耗時也長,且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此一線城市的醫院渠道(以兒科為主)、即特醫食品的主流渠道,基本被外資品牌占領,國產品牌很難再擠進去。不僅沒有先發優勢;在產品配方、品質上也差了不少。
一知情人士表示:“有一些特醫配方,所需的核心技術在外資手里,國產品牌是做不了的。比如,像氨基酸配方,得益于國家這兩年加緊對國產特醫配方的批注,圣桐今年才有了一個氨基酸配方,并推出了兩款適用于罕見病的特醫產品,實現國產首創?!?/p>
據多位了解圣元及其創始人張亮的母嬰從業者介紹,圣桐能成為國產特醫食品品牌第一,與張亮本人對行業的深刻認知和前瞻性布局密切相關,也與圣桐的差異化渠道策略息息相關。
圣桐特醫雖成立時間不長,但圣元做特配粉的時間并不短。圣桐的前身正是圣元營養2005年成立的特醫食品事業部,這也是中國首家特醫食品專業部門之一,2007年實現早產和無乳糖配方乳粉的商業化,也是國產特醫食品品牌商業化的首個產品。2011年,圣桐特醫成為我國首家獲批生產特醫食品產品的企業,2019年成立有限責任公司。
“圣元是國內市場最早做特醫食品的品牌之一,相當于把特醫產品從圣元剝離出來,獨立運作上市?!币恢槿朔Q。
招股書顯示,圣元香港持有圣桐特醫48.68%的股份,是圣桐特醫第一大股東。而圣元香港由圣元國際全資擁有,圣元國際則由Beams Power全資擁有,該公司由孟秀清全資擁有,孟秀清正是張亮的妻子。另外,其夫妻二人的兒子張夢然在圣桐持股3.58%。張亮家族構成一致行動人,持股52.26%,是圣桐特醫的實際控制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IPO圣桐特醫表現的較為低調,張亮本人也在招股書中隱去姓名,全程以“張先生”代替。事實上,自圣元國際2016年從納斯達克退市之后,張亮就鮮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整個圣元在近十年的中國奶粉市場中也變得異?!暗驼{”。
“這與張亮的心態有關,他現在的想法就是我不去爭一二,但要把基本功練好,把供應鏈、銷售網絡布局好,每年小步快走,老大老二打架或是犯錯了,我就把市場份額接住?!币皇煜なピ蛷埩翞槿说馁Y深從業者表示。據其介紹,圣元2024年的銷售額已接近50億,凈利潤達到9億元,其中有6個億是由嬰配粉貢獻的。
多位受訪者在與內參君聊到張亮時,都提到他是為數不多的對行業有清醒認知、判斷,且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一個人,這點從其對特醫食品的前瞻性布局就能看出。
另外,圣桐特醫能在最近幾年實現快速成長,離不開其差異化的渠道策略。一線城市的醫院渠道被外資品牌把控,圣元就主攻外資下沉不下去的市場,與非一線城市的母嬰店合作。
灼識咨詢的報告顯示,我國嬰兒特醫食品在零售渠道(以母嬰店為主)的零售額從2019年的17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50億元,圣桐特醫正是抓住了這一波風口快速起量。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底,圣桐特醫的產品已銷售至700多家醫院、產后護理中心和其他醫療機構,并在超過17000個零售點銷售。
一從業者稱,未來特醫產品還會加速向母嬰渠道滲透,“一方面,由于常規產品利潤越來越低,門店越來越重視特醫產品;另一方面,品牌方推廣力度也在加大,消費者的認知也在提升”。
這意味著,圣桐還有不小的增長空間。不過,這個過程中,圣桐也會面臨不少難題。比如,特醫食品在母嬰渠道的消費者教育難度比醫院渠道高很多,產品進入母嬰渠道之后就不可避免地面臨竄貨亂價的問題等等。
當然,對特醫品牌來說,成本投入大、時間戰線長,政策、資金和技術壁壘高,這些都是繞不過去的難題。因此,在幾位受方者看來,此次IPO成功與否,對圣桐影響很大。
“圣桐在供應鏈建設、產品創新、科技研發、品牌打造等方面需要不少錢,如果上市不成功,那資金缺乏將是其最大的一個困難。”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圣桐的股東構成中,有不少機構股東,其中不乏高瓴創投、創新工場、弘暉基金、德福資本等知名機構。發起IPO之前,圣桐獲得過多輪大額融資,最近一次發生在3個多月前,于今年2月底宣布獲得了超4億元的B+輪融資。
特醫食品在我國目前雖然稱不上大賽道,3%的市場滲透率遠低于成熟市場的40%+,但政策的支持加上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未來的想象空間也不小。如果能抓住這一波風口,圣桐則未來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