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切都要為擴產能讓路,未來一切都要為了消費讓路。
端午節過后,很多大企業的天都要塌了,因為這一次國家下達了鐵命令,明文規定:
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包括央國企,從中小企業采購的貨物、工程、服務,付款期限都不允許超過60天。
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這一條規定有可能會改變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模式。
不僅僅是建筑行業,房地產行業,家電行業內,甚至還包括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汽車行業。
大家應該都聽說了吧,什么迪鏈,長城鏈,吉利鏈,幾乎每一家車企都有自己的鏈,我簡單解釋一下。
一般來說,大型車企向上游的供應商采購商品,賬期也就是付款時間基本上都要100天以上,這個是行業默認的規則了。
但問題是,到了賬期后,很多企業他打的不是現金,打給供應商的是迪鏈或者長城鏈,一張電子憑證。
其實就有點類似于以前房企的那種商票的形式,給了這張證明后,車企會默認付款已經完成。
但實際上供應商拿到電子憑證后,還得等180天左右才能拿到現金,實際賬期為307天,接近10個月。
如果你想盡快拿到現金的話,是要扣錢的,比如100萬的迪鏈只能換到95萬,因為要扣你半年5%的利息。
目前基本上我們所熟知的大型車企都這么做,已經算是行業的潛規則了。
還有前一段時間,美的董事長方洪波在接受采訪時還表示"我們的現金周期是負的,做生意不用自己拿本錢,都是用別人的錢。"
這是什么意思呢?
說白了,就是先收客戶的錢,再給供應商付款,中間這段時間,錢就在美的手里空轉了。
2023年半年報顯示,美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98天,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才42天,這時間差,妥妥的白嫖供應商860多億!
這個據說在制造業行業里面被稱為:大廠的時間魔術。
現在國內大部分的企業都這么干,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存在類似的供應鏈金融,無論是民企、國企、央企,都是這么玩的,各行各業各種鏈。
但魔術的背后卻是,把所有的成本都壓在供應商那里。
如果不及時給供應商付款的話,供應商要么就是老板貼錢去給工人付工資,要么他也欠著下級工廠的錢,一路的欠下去。
當年的恒大不也是這么干的嗎?
平均應付賬款周期達180天,對供應商實施三不原則(不按時、不全款、不簽約),最終資金鏈斷裂時,3400家供應商合計被拖欠約1900億元貨款,直接導致建材、裝修等多個中小產業帶崩盤。
這其實,本質是用供應商血肉喂養資本巨獸。
甚至包括我們公司到現在還有好多張恒大的商票,至今一分錢都收不回來。
這是非常危險的,等于說社會的財富被大企業人為的截流了。
你看看現在這種大的企業都在強調自己的現金流能力多強,甚至還拿這些錢去做理財。
這些錢本來是要付給供應商,然后供應商付給下級和員工的,現在這個流動的速度明顯就減緩了。
為什么我們喊了那么就的提振消費卻一直不見成效,為什么我們喊了那么久的增加收入也不見起色。
其中有很大原因就在這里,小企業拿不到錢啊,那就沒法給員工發績效,發提成,大家拿的都是三五千的基本工資,只能保證生存,消費升級是不可能的。
但偏偏這種小工廠,小企業才是中國經濟的底色,才是中國經濟這片龐大森林的基石。
那現在這種欠款有多嚴重呢?
在全國“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平臺上顯示,目前登記量已經超過36萬筆了,債權人超過10萬家。
現在對于老板而言,哪怕是有業務也不敢接了,大家都怕收不到錢,搞不好甚至還要貼錢。
截至去年年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應收賬款已經突破了26萬億!
這是什么概念?
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利率是7.4萬億,也就是說這26萬億的應收賬款等于這些企業三年的利潤總額,要是收不回來,真的三年白干了。
這不僅僅對于這些企業不公平,對于企業的員工更是一種傷害。
所以國家這個時候出手,就是為了保障中小企業的利益。
一個是督促地方城投趕緊結清企業的欠款,一個是要求大企業包括央國企,從中小企業采購的貨物、工程、服務,付款期限都不允許超過60天。
只能說盲目追求gdp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還錢化債才是地方的頭等大事。
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生意場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為什么大企業可以這么霸道呢?
這其實也是有一定時代的因素的。
加入世貿后,我們國家面臨產能不足、急需擴張的背景,當時將資金集中在大公司上,可以最大程度提升生產效率和產能擴張速度。
房地產行業就是一個例子,所有的錢都集中在開發商手里,開發商通過玩高周轉那一套,不到二十年就解決了十四億人口的住房難題。
汽車行業,光伏行業也是同一個道理,資金集中在大企業手里,更方便擴張。
所以賬期長這件事一直都被社會默認,就是因為我國一直在擴產能階段,全國上下的系統都是為了提升產能服務的。
而這種延長賬期,就好比無息貸款,比求銀行放貸性價比高多了。
雖然說也有一定風險,像恒大爆雷就是警醒。
但總體收益大于風險,也促進了經濟發展,光伏、基建、房地產、包括汽車行業都是這么迅猛發展起來的。
而且對于地方來說,我們國家收的是增值稅,只要工廠開工生產就得交稅,地方收入也沒有受到影響,于是這種現象大家都見怪不怪,逐漸形成了社會默認的潛規則。
但時代已經變了,中國已進入產能過剩階段,無論房子、汽車、光伏等等行業,需求增速跟不上產能擴張。
大量的產能只會導致市場價格急劇下跌,汽車光伏行業就是兩個典型,價格不斷內卷。
如果未來依舊依賴這種長賬期模式,只會繼續加劇產能的無序擴張,進一步惡化價格戰和行業風險。
而上下游供應商繼續拿不到錢,也就是意味著最底層的工人,技術人員全都拿不到錢。
你欠我,我欠他,大家都回不了款,影響一大批員工工資和家庭收入,進而拖累全社會的消費和就業。
總之時代變了,以前我們是一切都要為生產讓路,而未來一切都要為了消費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