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語境下,傳統音樂的當代轉化始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命題。近期,由旅英中國青年音樂家組成的泰晤士春潮樂團在德國四城——施特拉爾松德、杜伊斯堡、帕德博恩和英戈爾施塔特的巡演,以其獨特的藝術理念和創新的表現手法,為這一命題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實踐案例。這場音樂之旅不僅展現了年輕一代中國音樂家的國際視野,更在跨文化對話的維度上探索出了新的可能性。
從樂團匯聚了在英國發展的頂尖中國音樂人才:
Julia鄧撼族(琵琶/阮):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碩士,樂團創始人兼藝術指導,擅長將傳統樂器與現代音樂、當代藝術語匯創新結合
楊康(古箏/男中音):倫敦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藝術家碩士,古箏與聲樂雙修的跨界音樂家
段曉彤(女高音):皇家威爾士音樂與戲劇學院畢業,歌劇演唱經驗豐富
黃子洋(二胡):中央音樂學院畢業,UCL教育學院碩士,二胡演奏技藝精湛
張暄笛(打擊樂):中國音樂學院民族打擊樂專業畢業,后于北方皇家音樂學院深造流行打擊樂,跨界打擊樂手,主理音樂社群,致力于文化溝通與表達
易青禾(舞蹈):羅漢普頓大學編舞碩士,擅長將傳統舞蹈現代表達
李嘉睿(鋼琴):皇家音樂學院畢業,鋼琴演奏技藝純熟
樂團成員均在中國接受過嚴格的傳統音樂訓練,而后在英國頂尖學府深造,這種雙重文化浸潤的音樂家群體,在當代世界音樂舞臺上實屬難得,他們既保有中國傳統音樂的基因記憶,又具備國際化藝術視野,這種獨特的文化身份成為本次巡演最根本的創新底色。
泰晤士春潮樂團的巡演節目單經過精心設計,其"漸進式"的節目編排策略尤為值得稱道。作為樂團創始人兼藝術指導,鄧撼族以其對傳統中國器樂的深刻理解和對當代音樂的敏銳感知,為樂團確立了"根植傳統,面向當代"的藝術方向。在她的整體構思下,樂團沒有采取簡單的拼貼方式,而是精心設計了一條從經典到現代、傳統到融合的審美路徑。
音樂會的開場曲《鼓威》,以純粹的傳統鼓樂建立文化認同,演奏者張暄笛奏響的演奏不僅展現了中國鼓的剛勁之美,更通過豐富的節奏變化,塑造鼓點之中所蘊含的”精、氣、神”。她的肢體動作極具張力,使整首曲目更具層次感和震撼力。隨后的《春江花月夜》展現古典韻味,加上《梁祝》的中西合璧,《絲路駝鈴》的西域風情,《大魚》與《蒼歌引》中兩種不同語境下的當代性,最后以《自由探戈》、《我的唇吻如此炙熱》的跨文化實驗收尾,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體現了樂團對觀眾審美接受過程的細致考量。
從藝術本體論的角度審視,此次巡演突破性地創造了"雙向解碼"藝術語言。與常見的將中國傳統音樂進行西方化改編不同,這些音樂家構建了一種更為平等的對話機制。以二胡、阮、鋼琴三重奏《自由探戈》的演繹為例,二胡演奏家并沒有刻板地模仿探戈小提琴的演奏方式,而是深入挖掘二胡自身的音色特質與探戈精神的共鳴點,加入阮演奏的中低音聲部,創造出既尊重原曲神韻又彰顯中國樂器個性的演繹版本。這種演繹方式超越了簡單的"中樂西奏",實現了真正的跨文化音樂對話。
從表演形式來看,此次巡演打破了傳統民樂演奏會的固有模式,創造了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體驗。編舞家易青禾的作品《蓮心不染》以當代舞重構漢唐古典舞元素,通過身體語言的轉化實現了傳統美學的當代詮釋。在《梁祝》中,舞蹈與音樂的互動不是簡單的視覺伴奏,而是形成了深層次的"身-樂"對話,這種跨媒介的藝術融合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種創新嘗試表明,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化不僅限于音樂本身,更需要多維度的藝術協作。
從文化意義來看,此次巡演最可貴的是其"對話性"而非"展示性"的立場,避免了常見的文化符號堆砌。樂團沒有將中國音樂作為奇觀呈現,而是致力于建立真正的藝術對話。女高音歌唱家段曉彤演唱德語藝術歌曲時,不是簡單地展示"中國歌手唱西方歌曲"的噱頭,而是通過對其音樂本質的把握,實現了真正的文化理解。同樣,鋼琴家的演奏也不是簡單的伴奏,而是作為連接不同音樂思維的橋梁,在和聲與節奏層面與中國傳統樂器展開深入對話。這種平等的藝術交流,打破了東西方音樂對話中常見的"主客二分"模式。
樂團成員多元的教育背景為其藝術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從中國頂尖音樂學院到英國的各大知名學府,這些音樂家既深諳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又接受了西方音樂體系的嚴格訓練。這種雙重文化素養使他們能夠超越簡單的形式融合,在更深層次上探索音樂表達的可能性。
古箏演奏家楊康的表現尤為突出地展現了這種跨文化音樂家的特質。在《蒼歌引》中,他將國內音樂學院傳承的嚴謹技法與英國當代音樂教育培養的創新意識完美結合。那些看似突破常規的"指叩""拍板"技法,實則是建立在對古箏音樂本質深刻理解基礎上的創造性拓展。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他從《越人歌》的古箏演奏切換至《在水一方》的男中音聲部時,德國觀眾驚嘆于中國音樂家的全面素養。這種跨界的藝術能力也正是國際化教育環境的直接成果。
同樣,女高音段曉彤曾在威爾士國家歌劇院擔任歌劇演員,參與過多部經典歌劇的演出,這種專業的歌劇訓練使她的演唱兼具技術性與藝術表現力。在《在水一方》中,她是窈窕伊人,典雅而端莊;而在音樂會尾聲的德語歌曲《我的唇吻如此炙熱》里,她則以一襲藍裙驚艷亮相,懷抱玫瑰,時而將玫瑰拋向觀眾席,與聽眾親切互動,這一別出心裁的設計讓現場氛圍熱烈而溫馨。段曉彤富有戲劇張力的演唱風格和極具感染力的舞臺表現,讓觀眾領略到了中國聲樂藝術家的專業水準。
泰晤士春潮樂團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傳統文化的當代生命力不僅在于形式的創新,更在于表達的深度。這些音樂家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的國際化背景沒有削弱其文化根基,反而使其能夠以更為自信和開放的態度對待傳統。當德國觀眾為《茉莉花》的返場演出自發站立鼓掌時,他們回應的不僅是一種新鮮的音樂體驗,而是對真誠藝術表達的敬意。泰晤士春潮樂團的最大成就,或許就在于他們讓中國傳統音樂擺脫了"博物館藝術"的標簽,重新獲得了與當代觀眾對話的能力。
在全球化時代,如何保持文化特質的同時實現藝術創新,是每個藝術家都需要面對的課題。泰晤士春潮樂團的德國之行表明,真正的創新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對傳統的深入理解和創造性轉化。巡演的成功也標志著中國年輕一代音樂家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自覺——他們不再需要刻意強調文化身份,而是能夠自然地將中國文化元素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語言。這種轉變對于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具有深遠意義,它預示著中國音樂正在從"被觀看的他者"轉變為平等對話的主體。泰晤士春潮樂團以其開放的態度和專業的素養,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國際化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跨文化音樂對話樹立了值得借鑒的范例。 (圖片提供 袁麗莎 Volker Alberding)
(來源:中國音樂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