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星星通常會“抱團取暖”,組合在一起形成星群、星團等。那你有沒有想過一群黑洞,而且是一群質量超大質量黑洞,扎堆聚集在一起,這是個什么場面?
日本國家天文臺(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的梁永明(Yongming Liang)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分析斯隆數(shù)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的數(shù)據(jù)時,在兩組星系團狹小的結合部發(fā)現(xiàn)了11個類星體,一舉打破之前5個類星體群的紀錄。這一發(fā)現(xiàn)給天文學家?guī)砹撕艽蟮睦Щ蟆?/p>
迄今宇宙中的最密集的超大質量黑洞群。背景圖像由昴星團望遠鏡上的超主焦相機(HSC)拍攝。紅色和藍色陰影分別代表超大質量黑洞(類星體)和周圍數(shù)百個年輕的產星星系的密度。白色方塊框住的是類星體,較大的方塊顯示特寫圖像。(來源:Subaru Telescope / SDSS, Liang et al.)
類星體是在上世紀60年代被發(fā)現(xiàn)的一種非常特殊的天體。它們的典型特征是:遙遠、明亮。大多數(shù)類星體的亮度超過銀河系幾十倍,然而,它們遠在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光年外發(fā)出的光,卻依然能被地面觀測到。之所以叫“類星體”,就是因為它們看上去像恒星。
左圖: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歷史上第一個類星體3C 273(來源:NASA and J. Bahcall (IAS))右圖:使用星冕儀將類星體主要光學部分擋住,其宿主星系才有可能被探測到。(來源:NASA, A. Martel (JHU), H. Ford (JHU), M. Clampin (STScI), G. Hartig (STScI), G. Illingworth (UCO/Lick Observatory)
當然,事實上并不是。現(xiàn)在我們認為類星體是遙遠的較大質量的星系的核心區(qū)域。類星體的巨大能源來自于 大量物質墜落 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過程。所以,類星體 ≠ 星系,類星體 ≠ 黑洞,但是類星體又由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直接驅動。
黑洞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只進不出吞噬一切的怪物。然而,事實上黑洞在瘋狂“進食”的過程中是會向外釋放輻射的,雖然輻射并不來自黑洞的內部。輻射越強說明黑洞吸積物質越多。所以,一個類星體不僅意味著存在一個“大胃王”黑洞,也暗示著它正在 狼吞虎咽!早期星系核心物質很密集,給超大質量黑洞創(chuàng)造了成長條件。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兩個正在碰撞的星系,
類星體的藝術想象畫(來源:ESO/M. Kornmesser)
斯隆數(shù)字巡天項目是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最詳細、被引用量最高的巡天項目之一,其目標是擴大我們對宇宙大尺度結構和演化、恒星和星系的形成、銀河系的歷史、超大質量黑洞的性質的理解。該項目由美國天體物理研究協(xié)會(ARC)主導運行,2000年正式投入巡天觀測。目前正在進行第五階段運行,全球有超過40個機構參與。
研究人員在斯隆巡天 BOSS J0210+0052 區(qū)域,一個約 10000 平方度的天空范圍內,發(fā)現(xiàn)了 11 個紅移在 2.16-2.20 之間,即距離地球約 108 億光年的類星體。如果換算成一個立體空間的話,大概是在 1.3 億光年見方的范圍里,擠進去 11 個超大質量黑洞。密度是平均水平的 30 倍,是迄今為止在紅移量 z>2 位置上密度最高的區(qū)域,就好像遠方突然出現(xiàn)了連綿不絕的群山。因此研究團隊將這一發(fā)現(xiàn)稱為“宇宙喜馬拉雅山脈”(Cosmic Himalayas)。
黃色X標記表示類星體的位置。色標代表中性氫的密度,紅色表示高密度,藍色表示低密度(藍色區(qū)域富含電離氣體)。中性氫集中在左側星系團中,而電離氫出現(xiàn)在右側星系團周圍。黑色等值線表示星系密度。灰色區(qū)域是由于缺少圖像或因為明亮前景恒星影響的區(qū)域。(來源: Subaru Telescope / SDSS, Liang et al. 2025)
隨后,研究團隊使用位于夏威夷的昴星團望遠鏡(Subaru)對 BOSS J0210+0052 區(qū)域進行了為期 10 天的觀測。在昴星團的圖像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物質的分布有兩個相對集中的區(qū)域,A和B,就像兩個山頭一樣。同時,識別出 465 個星系,大部分位于A、B兩個山頭中。這是很好理解的。但奇怪的是,在斯隆巡天中所發(fā)現(xiàn)的 11 個類星體不在物質豐富的地方,而是在結合部。打個比方,這片天區(qū)的物質分布形成“兩山夾一溝”的形態(tài),而擁有超大質量黑洞正在吞噬大量物質的類星體卻生活在“山谷”中,你說奇怪不?
黃色X標記表示通過斯隆巡天發(fā)現(xiàn)的11個類星體的位置,白色小圓代表通過昴星團望遠鏡發(fā)現(xiàn)的星系(萊曼α發(fā)射體,LAEs),方塊代表萊曼α團塊。(來源: Liang et al. 20 25 )
目前研究人員還無法給出很好的解釋。不過先別急著說挑戰(zhàn)現(xiàn)有理論,因為更主要的原因是還有很多情況尚未掌握。比方說,直徑 1.3 億光年應該是一個典型的超星系團的尺度,參考我們所在的本超星系團,直徑約 2 億光年,包含了 1000~2000 個星系,那么如果 BOSS J0210+0052 只有 400 多個星系,是不是顯得少了些?研究團隊通過氫原子萊曼α特征輻射(Ly α )來示蹤星系物質,但 萊曼α輻射也會遇到吸收和散射,是否可能由于塵埃阻擋而未發(fā)現(xiàn)類星體附近的星系?(斯隆巡天發(fā)現(xiàn)的類星體與昴星團望遠鏡發(fā)現(xiàn)的星系有部分對應,但并不全部對應。)類星體的數(shù)量或許也不是定論,會不會還有些沒被發(fā)現(xiàn)?因為畢竟昴星團望遠鏡口徑有 8.3 米,而斯隆巡天只是 2.5 米的“小”鏡子,極限星等差了3、4個星等呢。
地球所在的本超星系團模擬圖。 本星系群位于圖像中心(Local Group), 黃色標出的是幾個更大更重要的集團:室女座星系團(Virgo Cluster)、天爐座星系團(Fornax Cluster)、波江座星系團(Eridanus Cluster)。(來源: Richard Powell )
從類星體的特點和星系演化機制上考慮,也能做些假設。比方說類星體的強烈輻射形成一片“禁區(qū)”,有可能抑制了周圍星系的形成,或是因為氣體被吹散,導致我們沒法有效追蹤到更多星系,讓我們誤以為類星體周圍星系密度較低。以及,現(xiàn)在我們觀測到的形態(tài)容易讓人想到距離我們不太遙遠的“子彈星系團”,兩個原星系團(尚未定形)正在發(fā)生碰撞,從而觸發(fā)了類星體活動,并改變了氣體分布。
子彈星系團。藍色表示通過引力透鏡計算出的星系團質量分布,紫色表示由錢德拉空間望遠鏡探測到的X射線輻射,表明氣體正在高速碰撞。(來源: NASA/CXC/M. Weiss )
類星體是宇宙“青春期”的產物,在宇宙大尺度結構以及星系演化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宇宙喜馬拉雅山脈”或許蘊藏著宇宙歷史的重大謎團。
參考資料:
[1] Yongming Liang et al. Cosmic Himalayas: The Highest Quasar Density Peak Identified in a 10,000 deg2 Sky with Spatial Discrepancies between Galaxies, Quasars, and IGM HI, 2025 ApJ, 986, 60 (DOI: 10.3847/1538-4357/adc1bb)
[2] Cosmic Himalayas Quasar Cluster Defies Explanation (https://www.nao.ac.jp/en/news/science/2025/20250603-subaru.html)
[3] 斯隆數(shù)字巡天項目第五期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in the Fifth Phase (SDSS-V) (http://www.swifar.ynu.edu.cn/gjhz_Collaborations/slszxtxmdwq_SDSS_V.htm)
隆重推薦 水兄譯作
宇宙是什么形狀的?宇宙是否有開端?是否有終結?
110年前,廣義相對論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完全超乎想象的宇宙模型,宇宙學就此誕生。一場圍繞宇宙究竟如何誕生,是否無中生有的史詩級大辯論激烈上演……
回想那段歷史,撲朔迷離、精彩絕倫、激情四射、催人奮進。有靈光一現(xiàn)的智慧靈感,有嚴謹周密的科學推理,有你來我往的唇槍舌劍,有謔浪笑敖的冷嘲熱諷,有珠聯(lián)璧合的協(xié)作攻堅,有才華橫溢的時勢英雄。
這是一部精辟而深入的作品,講述了20世紀最杰出的兩位科學家對于宇宙萬物真實本質的辯論,展示了科學家們在努力解開宇宙重大謎團時人性的光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