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浮躁源,戒浮躁心
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我們都應時刻提醒自己,杜絕任何浮躁情緒。唯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才是為人處世的正確之道。
浮躁,意指輕浮急躁,常是導致人們做事目標與結果不符的癥結所在。心浮氣躁者在行事時往往只求速度,既缺乏準備,也無明確計劃,恨不得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最終卻常以挫折和失敗告終,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痛苦與煩惱。欲從浮躁中解脫,首要任務是探尋其根源。
浮躁的根源在于急于求成的心態和對即時滿足的貪婪。一個人若貪念過重,心中雜念便會接踵而至,難以平息。雜念叢生,情緒波動隨之加劇,情緒越不穩定,行事就越顯急躁,越難把握要領,自然也難以達成預期目標。
現代高僧弘一法師在念佛一事上特別強調戒除“躁”,他對浮躁深惡痛絕,認為有些人之所以無法念好佛,完全是因浮躁所致。其實,人人皆可念佛,不識字者可以先聽他人念誦,邊聽邊學;口齒不靈便者則可跟隨大家緩緩念誦;懶惰之人也能被集體念佛的積極性所感染,進而加入其中。
不識字者、口齒不靈便者、懶惰者之所以難以念好佛,源于他們只關注結果,卻不愿在當下之事上用心。正如弘一法師所言,只要用心,人人皆能念好佛。做任何事情亦是如此,唯有靜心努力,方能無所不成。
曾有一位學僧問禪師:“師父,依我的資質,多久可以開悟?”
禪師答:“十年。”
學僧再問:“需要十年之久嗎?師父,若我加倍苦修,又需多久?”
禪師說:“那得二十年。”
學僧愈發疑惑,繼續追問:“若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禪修,又需多久?”
禪師答:“如此,你將永無開悟之日。”
禪師解釋道:“因為你只在意禪修的結果,哪有時間關注自身?”
禪師意在告誡學僧,行事切不可急躁冒進。的確,欲成就一番偉業,關鍵在于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地將事情做好。一個人越是急躁,便越易陷入錯誤思路,也越難擺脫痛苦。
宋朝的朱熹在十五六歲時便開始研究禪學,然而到了中年才深刻體會到,速成并非創作的良方。于是,他以“欲速則不達”這一古訓警醒自己,隨后下苦功鉆研,最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的箴言:“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然而,對于“只爭朝夕”的現代人而言,追求形式上的成功和表面的風光,遠比踏踏實實地追求理想來得容易。我們總是渴望盡可能多地擁有美好事物,于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地追逐,結果往往是得到了這個,卻失去了那個,心中充滿憤懣。求不得、舍不得,懊惱不已,生命就這樣在擁有與失去之間悄然流逝。
如果我們真心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摒棄速成心理,戒除急躁情緒。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梳理情緒,掌控情緒。不要被急躁的心情所左右,要了解每一種情緒的根源,然后將它們分門別類,這樣才能讓內心紛雜的念頭得以平息。
二、收斂心神,不要四處貪求,為得不到的事物而煩惱。
三、專注當下。不要想得太多,試著用心感受此時此刻的呼吸,順著它的節奏,讓雜念在一呼一吸間逐漸沉淀。
四、明確根本目標,制定計劃,細分步驟,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行,循序漸進地實現目標。
無論外界如何紛擾,我們都應時刻提醒自己,杜絕一絲一毫的浮躁。只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生活,才能保持寧靜平和的心態,為每一個目標做好充分準備,耐心完成每一階段的工作,最終取得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