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我總覺得自己不能很好理解教學環節的內容,在我看來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教學環節設計,從其他老師那里才知道意義卻非常大,也是執教老師最用心設計的環節。在觀課過程中,怎樣更好地了解和猜測執教教師的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
回應:
首先是主動猜測和猜想。觀課是觀察課的簡稱。對于觀,宋代哲學家邵雍在《觀物篇》中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币阅坑^物見物之形,以心觀物體物之情,以理觀物察物之性,觀課不只是用眼睛看,還要同情性體悟,動腦子思考。南朝儒家學者皇侃在《論語義疏》解釋了“視”“觀”“察”的含義:“視,直視也。觀,廣瞻也。察,沉吟用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見,故云視。而從來經歷處,此即為難,故言觀。情性所安,最為深隱,故云察也?!庇^課不能只是“視”,而且要考察“從來經歷處”,也就是演變和發生、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同時還要研究體會“情性所安”,也就是考察動機和追求、意愿和目標?!墩撜Z》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睆娬{要認識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動機、價值追求,這樣才能夠更真切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觀察對象。在這里,就是一定要想一想:“他為什么這樣做?”“依據是什么?”“這樣做有什么效果和影響?好在哪里?”
其次是主動詢問。學問學問,有學有問。觀課議課不主張對別人的教學指手畫腳,更主張先用問號了解和理解別人,在此基礎上交流和對話。就新老師來說,這里的問號應該更多地用來詢問和請教。新老師一定要虛心好問、不恥學問,在詢問時態度一定要誠懇。
這里,要對所有準備做觀課議課的老師提出要求:在用問號時千萬不能咄咄逼人,給人以興師問罪的感覺。有這樣一則參與觀課議課的旁觀教師的觀察和感受:“2007年6月,我校進行了一次觀課議課活動,由我校一名教師做課,教學內容是《秋天的雨》。觀議主題是‘如何引導學生品詞析句’。獻課完畢,諸教師齊聚一堂。主持人宣布開始。授課教師作觀議說明,之后,議課開始。第一個教師提問:‘你的主題是引導學生品詞析句,但你的課件中,那幅圖畫和品詞析句并沒有直接關系,請問,你設計這幅畫用意何在?’言辭甚是激烈,隱隱夾有風雷之聲。授課老師當時顯然缺少心理準備,臉上有些掛不住,但還是強忍著回答。有了第一個提問者的風向標,其他議課老師就順著這種趨勢,從課堂結構,課堂組織等諸多方面提出問題,劈頭蓋臉,泰山壓頂般砸向授課者。此時的授課者方寸大亂,像一位孤獨的斗士疲于應付。當時,我看得心驚肉跳,冷汗直流。自付:若換了是我,我肯定是難以招架的。”
再次是要對比分析。在詢問過執教老師,了解執教老師的追求、想法以后,一定要有回頭看的意識,“我今后能夠借鑒的東西是什么?”“我開始想得對不對?”“為什么我想的和執教老師的有差異?”“我該怎么想?”……這樣的回頭看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理解和接受自己,幫助我們改進自己的教學,而且有利于我們積累觀課議課的經驗,從中學會觀課議課,更好更有質量地觀課議課。
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觀課議課與教師幸?!,F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26本著作,多次獲省市教學成果和社會哲學成果獎。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