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圖片
老正按:此文原標題《抗戰勝利時的日軍投降與我軍受降情況》,作者林偉儔。
林偉儔(1905年~1998年),出生于廣東省臺山市水步鎮大嶺鄉興隆村,字公略,黃埔軍校出身將領之一。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學習。畢業后在國民革命軍中任排長,隨軍參加北伐。后在粵軍中任參謀、營長等職。1936年任第一五九師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六十六軍第一五九師第四七五旅少將旅長,率部參加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多次負傷,獲國民政府頒發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勛章。1938年6月率部參加武漢保衛戰。1939年升任第六十二軍第一五一師師長,參加粵北會戰。1940年7月授陸軍少將。1944年5月率部參加長衡會戰,8月參加桂柳會戰。抗日戰爭勝利后,隨第六十二軍赴越南接受日軍投降。1947后升任六十二軍中將軍長、天津警備司令、津浦鐵路北段護路司令兼津滄綏靖區指揮官。1949年在天津戰役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獲。1961年12月被特赦。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后僑居加拿大多倫多。
圖片
林偉儔
林偉儔曾在抗戰勝利后,參與過任國民黨第六十二軍赴越南接受日軍投降。本文對日軍投降時的兵力分布、同盟國的受降計劃,中國的受降計劃以及受降區域的劃分、收繳日軍武器、造返日俘和日僑的情況,提供了詳細的資料。
圖片
本文轉自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文史資料選輯》第七輯,作者:林偉儔
日軍投降前夕的兵力分布情況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前夕,日本陸軍的實力,尚約有四百多萬人;估計在日本本土約有二百多萬人;在中國(包括在東北三省)和臺灣、朝鮮共約有二百多萬人;在越南、泰國、緬甸共約有二十多萬人;在東印度區、菲律賓共約有三十多萬人。日軍在被占領地區殘酷鎮壓當地人民的暴行,鱉竹難書,令人發指。
同盟國軍在太平洋地區
接受日軍投降計劃分配情況
日本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后,中、英、美、蘇同盟國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計劃分配受降地區的規定:
1、日本本土、朝鮮的北緯三八度以南及菲律賓島的日軍向美國太平洋陸軍總司令投降。
2、太平洋諸島的日軍,向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投降。
3、在中國東北三省、庫頁島南部及朝鮮的北緯三八度以北的日軍向蘇軍司令投降。
4、馬來半島、荷屬東印度群島、新幾內亞、尼科巴、緬甸、泰國、越南的北緯十六度以南等地區的日軍,向英國蒙巴頓澳軍司令投降。
5、中國戰場(東北三省歸蘇軍受降外)和臺灣及越南的北緯十六度以北的日軍,向中國軍隊投降。
日軍在中國
各戰區的投降部隊人數
在華日軍投降情況如下:
華北地區:日軍第一方面軍有三十二萬多人。
華中地區:日軍第六方面軍有二十九萬多人。
京、滬地區:南京日軍駐華派遣軍總司令部和第六軍,另上海日軍第十三軍共有三十三萬多人。
廣東地區:日軍第二十三軍和警備隊等共有十三萬七千多人。
臺灣地區:日軍第十方面軍有十六萬九千多人。
越南地區:北緯十六度以北日軍第三十八軍有三萬九千多人。
以上各地區,總共有日軍投降的兵力,為一百二十八萬五千多人。其指揮機關和部隊概況如下:
日軍總司令部一個,方面軍三個,軍十個,師團三十六個,戰車師團一個,飛行師團兩個,獨立旅團四十二個,騎兵師團一個,騎兵團十五個,海軍陸戰隊六個,獨立警備隊十九個。
中國接受日軍投降的部署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日本投降代表重光葵在日本東京灣美國米蘇里艦上簽定投降書。九月九日,日軍投降總代表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簽定投降書。中國為了迅速辦理接受日軍授降事宜,指定十五個受降區,并指派當地最高軍事長官分別接受日軍投降。其區分如下:
1、第一方面軍司令盧漢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三十八軍軍長土橋勇逸,日軍部隊為三十八軍、二十一師團、三十二師團及三十四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越南的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辦理投降地點在河內。
2、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二十三軍的田中久一。日軍部隊為二十三軍、一二九師團、十三師團、一三〇師團及二十三獨立旅團、八十一獨立旅團、十三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廣州。另二十二獨立旅團和二十三獨立旅團一部,集中地點在雷州半島。海南警備部隊集中地點在海南島,辦理投降地點在廣州。
3、第七戰區長官余漢謀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二十三軍田中久一,日軍部隊為一〇四師團、一三〇師團炮兵大隊及潮汕支隊等,集中地點在汕頭,辦理投降地點在汕頭。
4、第四方面軍司令王耀武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二十軍坂西一良。日軍部隊為二十軍、六十四師團、八十一獨立旅團、八十二獨立旅團、第二獨立騎兵團,集中地點在長沙。另六十八師團集中衡陽。一一六師團、十七獨立旅團集中岳陽。辦理投降地點在長沙。
5、第九戰區長官薛岳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十一軍笠原幸雄。日軍投降部隊為十一軍、十三師團、五十八師團、二十二獨立旅團、八十四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九江。另第七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南昌。辦理投降地點在南昌。
6、第三戰區長官顧祝同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十三軍松井太久郎。日軍部隊為十三軍、一三三師團、六十二獨立旅團、九十一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杭州。另海軍陸戰隊集中地點在廈門。辦理投降地點在杭州。
7、第三方面軍司令湯恩伯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在南京為第六軍十川次郎,日軍部隊為第六軍、三師團、三十四師圖、四十師團、一六一師團、十三飛行師團,集中地點在南京,辦理投降地點在南京。
另在上海日軍投降代表為十三軍松井太久郎,日軍技降部隊為十三軍、二十七師團、六十師團、六十一師團、六十九師團、八十九獨立旅團、九十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上海,辦理投降地點在上海。
8、第六戰區長官孫蔚如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第六方面軍,日軍投降部隊為一三二師團、八十五獨立旅團、十一獨立旅團、第五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漢口。另十二獨立旅團、八十六獨立旅團、八十八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武昌。辦理投降地點在漢口。
9、第十戰區長官李品仙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第六軍十川次郎,日軍投降部隊為六十五師團,集中地點在徐州。
另七十師團、第一獨立騎兵旅團,集中地點在蚌埠。一三一師團、第六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安慶。辦理投降地點在徐州。
10、第十一戰區長官孫連仲為平、津地區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華北第一方面軍根本博,日軍投降部隊為第一一八師團、第九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天津。另第三騎兵旅團、第二獨立騎兵旅團、第八獨立旅團、第三獨立騎兵團,集中地點在北平。
第七獨立騎兵團,集中地點在保定。第一獨立旅團、第二獨立旅團,集中地點在石家莊,辦理投降地點在北平。
另外,李延年為濟南、青島、德州地區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第四十三軍細川忠康。日軍投降部隊為第四十三軍、四十七師團、第九獨立騎兵團、十一獨立騎兵團,集中地點在濟南。第五獨立旅團、十二獨立騎兵旅團、第一獨立旅團及海軍陸戰隊,集中地點在青島,辦理投降地點在濟南。
11、第一戰區長官胡宗南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 十二軍膺森孝,日軍投降部隊為一一〇師團,集中地點在洛陽。另第六騎兵團、二十二軍,集中地點在新鄉。第十獨立騎兵團,集中地點在鄭州。辦理投降地點在洛陽。
12、第五戰區長官劉峙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十二軍膺森孝。日軍投降部隊為一一五師團、十四獨立騎兵團,集中地點在圖城。另第九十二獨立旅團、十三獨立騎兵團,集中地點在許昌。第四獨立騎兵團,集中地點在商邱。辦理投降地點在郾城。
13、第二戰區長官閣錫山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第一軍澄田徠四郎,日軍投降部隊為第一軍、一一四師團、第三獨立旅團、第十獨立旅團、十四獨立旅團、第五獨立騎兵團,集中地點在太原,辦理投降地點在太原。
14、第十二戰區長官傳作義為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為蒙古軍根本博。日軍投降部隊為二十一獨立騎兵團、二十四獨立騎兵團及熱河省內日軍部隊,集中地點由傅作義安排,辦理投降地點在歸綏。
15、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為臺灣、澎湖列島受降司令官。日軍投降代表第十方面軍安藤利吉,日軍投降部隊為第十方面軍、第九師團、五十師團、六十六師團、七十一師團、十二師團、第八飛行師團、七十五獨立旅團、七十六獨立旅團、第一〇〇獨立旅團、一〇二獨立旅團、一〇三獨立旅團、一二二獨立旅團及澎湖守備隊,集中地點由陳儀決定,辦理投降地點在臺北。
日俘和日僑的遣送
日軍投降部隊要在指定地點集中,自動解除一切武器,納入庫內,造冊呈報,由中國受降司令官派員驗收。所有俘虜送入集中營。在中國共約有日俘和日僑二百多萬人,其中有日俘一百二十八萬五千多人,日僑七十八萬四千多人。另有韓俘和韓僑約六萬五千多人;臺灣同胞約有四萬多人。由一九四五年十月開始,至一九四六年六月,全部遣送完畢。
收繳日軍主要武器、
車輛、飛機、靚船的概況
1、主要步兵輕武器:步騎槍六十八萬五千多枝,手槍六十萬多枝,輕重機槍二萬九千多挺。
2、主要火炮:一萬二千多門。
3、各種彈藥:步槍彈一億八千萬多粒,手槍彈二百零三萬五千多粒,各種炮彈二百零七萬多顆。
4、主要車輛:戰車三百八十多輛,裝甲車一百五十多輛,卡車一萬五千多輛。
5、馬匹:七萬四千多匹。
6、主要航空器材:各種飛機一千零六十多架,其中可用者二百九十多架,待修者六百二十多架,不堪用者一百五十多架。
炸彈六萬噸,飛機用汽油一萬多盹。
7、海軍主要艦艇:艦艇船舶共有一千四百多艘。其中軍艦十九艘,僅有三艘可用;驅逐艦七艘,有六艘可用;魚雷快艇六艘可用;小型潛艇三艘,有兩艘可用;小炮艇二百艘,大部不堪用。其他多是小艇帆船,且多損壞,待修或不堪用。
總之,受降接收的槍炮、艦艇、飛機、汽車、服裝、糧食、軍用器材物品及營房等,都入清冊三份,經過雙方交接小組人員查點,分別注明堪用、待修、不堪用者,中國取存兩份日軍取回一份,日軍并聲言交接武器、裝備、軍用器材等將為賠償戰費的一部分等語。我是參加越南和臺灣受降接收時,略知詳情。
中共軍隊未安排
受降地區的后果
自從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軍進占宛平縣城和盧溝橋,并進犯華北地區。同年八月十三日進犯上海,激發了全中國軍民奮起抗日戰爭時,九月二十九日國民黨正式發表了聲明,同意中國共產黨一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完成了國共二次合作,共同抗戰。并委派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司令,指揮西北中共軍隊開赴華北前線抗戰,在日軍侵入山西省時,八路軍在平型關和雁門關首戰擊潰日軍坂垣第五師團部隊的勝利。接著又正式發表委派葉挺為新四軍軍長,指揮南方中共部隊開赴長江流域抗戰。從此無論在敵前敵后,國、共軍隊并肩抗日,達八年之久。與此同時,在西安、重慶都有八路軍辦事處聯絡工作。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目抗戰勝利時,國民黨軍隊有八十九個軍,二百五十二個師。中共軍隊有六個軍,十八個師。中國主持受降的陸軍總司令部安排了國民黨受降司令官,接受日軍部隊投降有十五個投降地區。但未安排中共八路軍和新四軍受降地區接受日軍投降。這是極端不合理的,其結果導致矛盾百出,雖有國民黨代表鄭介民和共產黨代表葉劍英及美國代表馬歇爾在北平設立軍調部進行軍事調處工作,但毫無結果,到一九四七年三月軍調部宣告結束,陷于國共二次合作分裂的后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