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與諸君分享的是成親王 永瑆寫的法書冊,此書冊以楷書寫就,紙本墨跡傳世,現被收藏于臺北故宮之中。不過以下分享的并非手寫的墨跡本,而是重新印跡本,可以理解為打印本。字形字跡都在,但就是缺少了力度感。
此書冊的內容為十首七言詩所組成, 永瑆是清乾隆的第十一子,后被封為成親王,故而后人所以成親王尊稱他。他的書法最開始是受其父乾隆影響,學的趙孟頫,后又在基礎上進而學歐陽詢,他的小楷更是學的晉唐法帖,他的書風用筆俊逸,結體 疏朗,風格典雅。與同時代的劉墉等合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這本法書冊是永瑆照著唐代詩人徐賁寫的十首七言詩臨摹的,總共寫了 95 行,284 個字,每個字差不多有 7 厘米那么大。這幾首詩是從不同的角度對情感的抒發和對場景的描繪,其中有的是懷念已故的友人,并借其留存的書法作品,來對他的書法才華進行贊美,以及以此方式來對友人離世的惋惜。
還有的是圍繞楊慎的《梅花賦》,用精妙語句形容其文風,展現對楊慎文學才華的欽佩。以景抒情的詩篇則是描繪了江南的春天,借以竹枝歌、春雨、釣魚等場景襯托其景之美。其中還有種種,各位看官可以慢慢讀來欣賞品鑒。
對于喜歡楷書的朋友真可以好好品讀一下,看這字楷中帶一點點行意,還有其嚴謹度,相必是結和了趙和歐的筆法特點。然后對于此由因是印刷本,所以感覺就缺少了筆墨的那種質感,太過工整了的那種感覺。
永瑆寫的楷書特別好看,每一筆都寫得很穩,該輕該重把握得很好,明顯能看出歐陽詢楷書的味道。他寫的時候,有的地方用方筆,有的地方用圓筆,比如橫和豎連接的地方多用方筆,豎彎鉤就用圓筆。而且他寫的字大小都差不多,一行行排列得整整齊齊,看著特別舒服。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