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分為左右腦,左腦主邏輯,右腦掌創意”
多年來,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個左右腦分區的理論。這種說法認為“左腦型”的人可能更擅長數學、邏輯推理和語言表達,而右腦型”的人創造力、藝術天賦和直覺思維會更突出。
流言分析
這種說法缺乏科學依據。
它過度簡化了大腦的復雜性。盡管大腦確實存在功能側化現象——比如某些特定功能(如語言)在某一側半球更為集中。但這絕不意味著左右腦是獨立運作的。實際上,大腦是一個高度整合、協同工作的統一體。無論是邏輯推理、數學運算,還是藝術創作、情感表達,所有復雜的認知活動都離不開左右腦之間以及大腦內部各個區域之間的緊密合作和信息交換。
多年來,網上一直流傳著 一個左右腦分區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 人類的大腦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如果你是“左腦型”人,你可能更擅長數學、邏輯推理和語言表達;而如果你是“右腦型”人,那么你的創造力、藝術天賦和直覺思維會更加突出。 這種觀點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測評、職業規劃甚至相親配對中。
但事實上,這種簡單二分法是對大腦功能的嚴重誤解簡單地將人劃分為“左腦型”或“右腦型”,不僅缺乏科學依據,也限制了我們對自身潛能的全面認識。
科學研究 or 藝術創作
大腦網絡協同作用的結果
要理解大腦真正的運作模式,我們首先需要認識一個關鍵概念:腦功能側化。
所謂腦功能側化,就是指人類的左腦和右腦兩個大腦半球的功能不完全對稱。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某些特定的功能區域在某一側半球確實會更為集中或處理效率更高。
目前已經被證實的側化特征最好的例子是布洛卡區和韋尼克區,前者 主管語言訊息的處理、話語的產生, 后者 與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理解有關 ,它們 共同形成 了 語言中樞 。 在大多數右利手的人群中, 這個區域都主要位于左側大腦半球,這使得他們的 左腦在處理語法、詞匯和語言表達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而在左利手或雙利手人群中,語言側化則更為多樣,可能分布在右腦或兩側。
但要知道,功能側化絕不等于功能獨立。盡管 語言中樞 位于 左腦, 但并非 所有的語言活動都由左腦完成,而右腦則完全不參與。實際上, 右腦在理解語言的非文字層面,比如語調、情感、幽默、諷刺以及上下文語境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只是機械地理解了你話語中的每一個詞匯,卻無法分辨你語調中的喜怒哀樂,或是聽不出話語背后的言外之意,那么這種溝通顯然是不完整甚至會產生誤解的 。 因此,無論進行自然的對話,或是深刻的閱讀、富有感染力的演講,都需要左右腦的緊密協作,才能實現完整而豐富的語言體驗。
我們以 邏輯思維 和創造力 為例。很多人認為數學和邏輯推理是左腦的專屬,而藝術創作和發散性思維則屬于右腦。然而,當我們嘗試解決一個復雜的數學問題時,我們確實會運用到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這與被認為的“左腦”功能相符。但同時,我們可能還需要在眾多可能性中跳脫出來,通過直覺、空間想象力甚至 一拍腦門 來 找到新的解題思路,這些 能力 又常與右腦聯系在一起。
同樣地,一幅優秀的畫作,固然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達 ,而這通常被 認為是右腦的特質,但同時也離不開對構圖、色彩、比例、透視等嚴謹的邏輯和結構的把握 ,而 這又 是通常意 義上的 左腦特質。即便是最抽象的藝術形式,其背后也往往蘊含著創作者對世界獨特的理解和一套內在的邏輯 ,比如畢加索令人難以一眼看懂的創作背后,就是他獨到的一套透視邏輯。
因此,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藝術創作,人類所有的認知活動,本質上都是大腦各個區域甚至整個大腦網絡協同作用的結果, 沒有哪個半球能夠完全獨立地完成一項復雜的任務。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左右腦乃至全腦協同運作的例子。當 我們開 車時,需要左腦 的語言能力來 處理路標上的文字信息 、導航的指引 , 同時還需 要右腦 的空間感知來 判斷車距、空間感, 此外,還需要 額葉進行決策 ,比如是否要超車、何時 變道 等等,當然了,還有 頂葉處理身體對方向盤和剎車的操作感。
而當我們開始 烹飪時, 不僅理 解食譜(語言),想象菜肴的最終形態(創造力), 還需要 記住食材的用量(記憶),并精確地控制火候和切割(精細運動)。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都無一例外地需要大腦不同區域和左右半球的無縫協作。
各種腦科學相關的研究,也早已通過各種實驗驗證了左右腦理論的錯誤。比如,通過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的應用, 就可以直觀深入地查看 大腦 的 活動圖景。
美國猶他大學神經科學家團隊 的研究者曾采用該技術對 1011 名 7 至 29 歲個體 進行大腦掃描, 并對大腦活動和不同腦區之間的連接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靜息狀態下,大腦各區域的連接模式并未表現出個體傾向性地使用某一側半球。也就是說,個體之間并不存在所謂“左腦型”或“右腦型”的固定模式。
“左右腦分工”的說法
是怎么來的?
既然科學證據如此清晰地指向大腦的協同運作,那么“左腦型”和“右腦型”的謬誤又是如何產生并廣泛傳播的呢?
最初,左右腦分工這一概念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 20世紀中葉時對裂腦手術患者的研究。當時,某些醫生為了治療患者的癲癇,通過手術將患者 左右大腦半球的胼胝體 進行了切除手術,并因此開始了對患者大腦左右腦的研究,結果發現, 在特殊設計的實驗條件下,左右腦似乎可以獨立地處理信息。
然而,這些在極端病理條件下獲得的觀察結果,被過度解讀并泛化到了正常人的大腦運作上。人們將裂腦患者大腦的相對獨立性,錯誤地等同于健康大腦的日常運作模式, 而 忽視了胼胝體 作為連接 在 正常大腦中的信息整合作用。
隨著商業包裝和大眾心理學的流行,許 多商業測試、教育產品,甚至一些大眾心理學書籍, 又進一步 將這種簡單化的“左右腦分工”概念進行包裝和推廣。一方面迎合了人們對自身潛能探索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用這種體系的概念來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的商業收割,比如一些機構 聲稱通過特定的訓練可以“開發右腦潛能 ,提升整體智力”,恰恰命中了一些人想要自我提升的渴望。
歸根結底,“左腦型”和“右腦型”的說法,僅僅是一個過分簡化且缺乏科學依據的謬誤。人類的大腦是一個統一的、高效的協作系統,其左右半球并非各自獨立地承擔著截然不同的功能,而是在紛繁復雜的神經網絡中緊密相連、協同工作,共同支撐著我們所有的思維、情感、感知和行為。
總之,從最簡單的日常活動到最復雜的認知任務,每一個健康的大腦,其左右半球都在無縫協作,共同構建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與世界的互動。
策劃制作
作者丨海德拉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丨詹麗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策劃丨一諾
責編丨一諾
審校丨徐來 林林
本文經授權轉自“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公眾號
編輯:吳裕慧
一審:施新杭
二審:盧立明
▼金華市科學技術協會▼
地址:金華市婺城區雙龍南街811號
官網:jhskx.jinhua.gov.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