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這位宋末元初的書法巨匠,一生都在高舉著復古的大旗,而他對于王羲之的書法更是推崇備至,為了重整書壇的書風,他更是將王羲之列為最正統的學派。他一生更是學習王羲之書法幾近瘋狂,他臨摹王羲之的書法達到了幾可亂真的地位,被稱為是學王最像的人。
在他晚年臨寫的這帖《十七帖》中就可觀看到他這個臨帖功夫有多強,此帖是趙孟頫在元延祐三年(1316 年),時年 63 歲時創作此臨本,彼時他已至書法 “通會之際”,臨摹之作不再是對原作亦步亦趨的簡單復制,而是既還原其形,又熔鑄神韻于其中。
其實《十七帖》并不是王羲之寫作,而是將其書寫的多封書信手札整合而成的,因其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其名,此作自面世以來被無數書家當做是學習草書的無上寶典。
但可惜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原作已經被歷史所淹沒,現能看到的諸多版本大多是唐代的摹本和刻本,存在缺字損字、字口漫漶、筆路不清等問題,給后世臨摹帶來諸多不便。
然而,趙孟頫的臨本卻如破曉曙光,彌補了這一缺憾。他所臨的《十七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紙本墨筆,縱 28.5 厘米,橫 346 厘米,洋洋灑灑千余字,內容完整,一字不缺。
趙孟頫臨摹王羲之《十七帖》的用筆以中鋒為主,線條圓潤飽滿,兼用側鋒增添變化。轉折處自然流暢,既繼承了王羲之筆法的嚴謹凝練,又融入自身圓熟流暢的特點,形成古樸而不失靈動的風格。
在結字方面,他既把握了原帖縱橫開張的氣勢,又加以規整,使字形端莊勻稱。通過疏密對比和重心調整,使每個字結構穩妥而不失生動,展現出動靜相宜的美感。
章法上,字與字之間呼應連貫,行氣貫通。他注重留白與疏密安排,通過字的大小、欹側變化使整體布局和諧統一,觀之流暢自然,富有節奏感。
對于趙孟頫這種對王氏書法如此癡迷之人,對他的《十七帖》臨習肯定不止這一卷,而且他還被寫過唐人的一些版本,這一卷從其卷尾落款處可見是其在63歲時所臨寫的。不過,仔細觀詳后感覺此帖中的一些筆法,和他晚年時的一貫的風格有些不太一樣。
而且里面有漏字的地方,帖子順序也和宋代拓本的《十七帖》不一樣,所以現在也不清楚他當時照著哪個版本臨摹的。這幅作品現在是由王世杰先生暫存保管,上面蓋有吳廷、項元汴等收藏家的印章,它的流傳過程清晰可考。
由于王羲之的原作墨跡早佚,趙孟頫的臨本成為了研究王羲之書法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為書法史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無數書法愛好者和學習者通過臨摹趙孟頫的版本,得以窺見王羲之書法的神韻,進而踏上學習草書的征程。
趙孟頫他一生堅持臨帖,老了仍然孜孜不倦。他認為學書一是要多讀古人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二是要多臨佳帖,堅持不懈。
他學習王羲之最多,對于王羲之的名作無不臨寫多次,從《蘭亭序》到《圣教序》,再到《十七帖》,在不斷的臨摹與領悟中,趙孟頫不僅傳承了晉唐書法的正統,還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 “趙體”,成為元代書法的典范和后世學習的楷模。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