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風悠悠,飛鴻翩然。人文三水,曠古姜嫄。仰首古華夏,有鳳凰自東而來,跨黃河,渡渭水,飛越子午嶺,盤旋黃土溝壑上,石峰古松蔭于河空,日月璀璨幸此花容。望碧穹下,銀帶玉水川流不息,玉水曰汃河,百鳥戲蝶,桃果垂跌;七泉跌宕涌,匯脈游龍。《詩經》頌云:周族先祖公劉,開疆拓土,馌彼南畝,耕種繁衍,國名曰豳。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于是乎,鳳與凰見此地彩云色煥,鳥脆泉窾,柳垂桃艷,翠谷含煙,祥和可端,仙禽便于鳳凰山、翠屏山棲息筑巢。周時設邑,秦代置縣,旬邑是也。
巋然,立于石門山高峰,旬邑縣城盡攬目野,瞻覽對面鳳凰山,婉如兩只鳳凰棲于山上,振翅欲飛,楊榆枝盛,梧桐軒轅。往下瞰,河聚湖,湖亭望水,白鷺梳絲戲流鶯。濱植柳,堤上海棠紅。漫步縣城四街八巷,春夏果樹飄香,川道上櫻花爛漫,河灘上裙帶飄逸。灘上修貢臺,臺上一座寶塔矗立于汃河北檻,譽名 “泰塔”。 此塔位于八卦中之泰位,喻義“國泰民安”,適此地鐘靈毓秀,善風善水,故稱泰塔耳。
旬邑泰塔,位于陜西省旬邑縣旬邑中學院內。高五十三米,直徑一十二米,建筑面積一百四十四平方米,樓閣式青黛磚塔結構塔體。共七層八棱,二十四孔窗洞,五十六只風鈴隨風共鳴,鐵鑄龍昂首嘯天、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塔內有旋轉木質樓梯可至塔頂,放眼四塬,黃土厚天,泰霞飛煙,書生朗朗,歌聲流轉。泰塔寶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塔,原名寶塔。《關中勝跡圖志》載:“寶塔寺” 在三水縣東門外,有塔高十五丈,七級八角。二十四窗,甃砌甚工。又索旬邑縣志載:唐吐蕃入寇,塔經火焚,積久損傷,遂東斜。而民間傳泰塔建于北宋嘉佑年間者居多,即公元一0五九年,確亦有文獻記載。然年久失記,具體始建年月難以考證。余以為:佛教在大唐已盛行成風,此時大唐于都城長安周邊興建寺院甚多,泰塔始建于唐更在情理中,或當時有寺無塔,或當時寺毀塔存。七級浮屠,為一邑勝觀。昔人周崇雅有《寶塔凌空》詩題記:“玲瓏金剎跨豳陽,七級芙蓉舍利藏。風雨翠屏形突兀,云霞白色鏡蒼茫。
歷史滄桑,塔體逐漸傾斜,成為中國西部 “比薩斜塔”。各級政府、專家、百姓因此十分擔心塔會倒塌,隨積極采取保護措施,多次勘察、修復、校正、糾偏,加固,施以工程。目前泰塔基本處于穩定狀態。
巍巍泰塔,寓意文塔。云朵護塔,彩霞綻蓮。校歌笑語,塔鈴迢遠。旬邑中學前身為清乾隆時期的石門書院,創建于一七七一年,一九五八年改為中學。名師薈萃,學子莘莘。前有劉漢文、辛嘉瑞、蒲允值、魯學信等先生掛帥,仁心格致,矢志督學,德厚流光,高情遠致。后有李政濤、秦秀麗等名師嘔心瀝血,鍥而不舍,精心育苗。樹木樹人,百年流芳。大批的學子奮發蹈厲,立志成仁,深山飛金鳳,鯉魚跳龍門,大批優秀人才奔赴大河山下,江南江北,成為祖國棟梁之才。塔鈴響渭北,桃李滿天下。孔壇杏門,因材施教育英才;古韻今聲,泰塔學苑譜華章。塔院拾翠,桃溪下自成舟;月夜苦讀,文魁展弓射牛斗。泰塔學第,因此頭角崢嶸,名揚關中關外。
走進旬邑中學院內,泰塔古樸典雅,宏偉壯麗,巍然屹立,擎天一柱,直插云霄。塔納祥氣,勢吞八方。七層八棱,步步高升。塔檐翹翼,轉角繞軸。青石扎根,塔身玲瓏。外端雕鑿成螭首,龍生九子,左右盤螭。螭首嘴里"吐"出鈴鐺,五十六只銅鈴,每逢春風秋雨,塔鈴悅耳,桃李爭妍,真乃人間之勝景也。春來柳盈盈,燕子呢喃躍塔尖;秋去楓萋萋,學生惜別情牽牽。昔日同窗月伴塔,游子天涯系塔峰。人影不知照何處,泰塔依舊笑春風。
嗟呼!繼往開來,登泰塔望遠而感喟,依天山沐雪而自豪。登塔作賦,十里桃花憶少年;依峰歌兮,鳳凰山上追幽夢。嘆泰塔之浩然,追時代之風輪,快哉也!
(文/杜興華)
藝術家簡歷
杜興華,筆名大漠雄鷹。籍貫陜西旬邑,新疆烏魯木齊市人,著名詩人、作家、企業管理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散文學會會員,全國首批智庫專家成員。央視《榜樣力量》特邀嘉賓,簽約詩人。
藝術風采
七律四章·人民日報七秩詠
一、肇創
戊子烽煙孕煒煌,燕山星火鑄宏章。
察冀椽筆合魯豫,領袖真金題赤旸。
暗夜明燈昭九域,洪鐘勁語喚蒼茫。
雄文揭曙新華夏,血薦軒轅第一槍。
二、躬行
移鼎京華續錦章,工農并進寫滄桑。
田疇土改翻新史,廠礦機鳴奏凱揚。
開放春雷驚海岳,改革號角沸城鄉。
倡廉反腐清風勁,玉宇澄清正氣彰。
三、鑄魂
黨性為魂定鼎梁,民心作礎立蒼黃。
融媒煥彩潮頭立,端網飛聲寰宇揚。
十體崢嶸連宇內,億民翹首望圭璋。
海外版傳中國韻,五洲共仰漢唐光。
四、圓夢
七五春秋肩巨任,革新揚善龍角昂。
黨心民脈同心跳,椽筆如椽正氣揚。
筆刻山河凝浩氣,墨融時代繪新妝。
千帆競渡潮頭闊,萬象歸心赤幟飏。
且看今朝揮巨擘,清風漫卷繪華章。
《詩注(二十四孝經)》
夫孝道者,乃中華文明之根脈,倫理道德之核心也。自上古以降,華夏兒女崇孝悌、重人倫,此風綿延數千年而不絕。觀夫《二十四孝》故事,雖歷經歲月淘漉,然其彰顯之孝德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輝,如北斗之引航,燭照吾輩心靈。
余年少之時,嘗聞《二十四孝》諸般典故,或為舜之仁厚孝悌所感,或為黃香之扇枕溫衾而動,亦為楊香之扼虎救父而嘆。及長,深覺其故事雖感人至深,然以古文載之,于今之世人,尤其少年學子,或有隔閡。若能以詩詠之,輔以注釋,必能使古孝德煥新彩,更易傳揚于世。
于是乎,發愿作《詩注(二十四孝經)》。每得一孝事,必先細研其本末,揣度古人之心境,而后以詩筆繪之。詩求淺白而意深,注重詳實而理明,冀以寥寥數語,勾畫出孝子之形神,闡釋其孝行之真義。如寫 “孝感動天?舜”,以 “仁義禮智君子禪,千慈百善孝為先” 起筆,既點出孝之尊位,又贊舜之品德;“親父繼母常加害,縱火燒倉井下填。事后舜卻不嫉恨,恭順父親對弟寬” 數句,簡筆勾勒其遭際與胸懷,末以 “孝行感天情動帝,厲山耕種大象轅。百鳳礪喙幫除草,帝堯送女更讓賢” 收束,既述其事,亦彰其果。注中則補敘《二十四孝》原文,釋明背景,使讀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或有人言,《二十四孝》中,或有與今之倫理迥異者也,如 “埋兒奉母” 之類。然吾以為,讀古人之孝,當取其精神之實質,而非拘于形跡之末節。其敬老愛親、勇于擔當、至純至善之魂,實乃跨越時空之瑰寶。今之注詩,亦欲引導讀者以辯證之眼觀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孝道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蓬勃之生命力。
孝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序而詩之,用訓童蒙,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繡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筆者據此以詩歌形式評注。
今此為《二十四孝經》以詩歌作注,愿能為傳承孝德略盡綿力。冀讀者展卷之際,能感孝悌之風拂面,悟人倫之理入心,于日常生活中,以孝為本,行孝于微,推己及人,使家庭和樂,社會祥和,此吾之至愿也。
(文/杜興華)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