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對科研的影響不僅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更存在于社會科學領域。
清華大學教授沈陽在2023年就利用人工智能平臺、經66輪對話,創作了一部科幻作品《機憶之地》。他認為,不止文學創作,所有學科特別是人文社科領域,中文大模型的回答問題水平已達到普通研究生剛入學的水平。
如今,人工智能對一些問題回答甚至超越一般研究者掌握的技能范圍。當黑白棋子的落定聲叩響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的大門,當ChatGPT以流暢的語言輸出模糊了人機創作的邊界,當AI繪畫工具批量生產出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技術革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卷而來。
▌圖源:網絡
人們在驚嘆于AI強大算力與學習能力的同時,也陷入了對未來的深度思考:當機器能夠高效完成諸多復雜任務,人類的價值將如何體現?人文社科的意義又將何去何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個人的職業發展與社會定位,更決定著人類文明在智能時代的走向與命運。
人文之思:為狂奔的AI注入靈魂羅盤
當技術如脫韁野馬般疾馳,其方向與倫理邊界亟需人文智慧的駕馭與校準。
回顧人類歷史,每當工具理性發展到極致,價值理性的重要性就愈發凸顯。從工業革命時期對工人權益的關注,到現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都印證了這一點。在AI時代,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不僅不會衰落,反而會在培養未來人才核心能力方面,占據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當前,AI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如同脫韁的野馬,在各個領域橫沖直撞。然而,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倫理邊界,亟需人文智慧來引導和規范。AI的運行基于數據模式識別,它可以處理海量信息,卻無法真正理解人類社會復雜的倫理困境、價值沖突,以及背后的歷史文化語境。
▌圖源:網絡
以醫療領域為例,一個 先進的醫療 AI診斷系統,能夠快速處理大量醫學影像,精準識別疾病特征。但在面對生死抉擇時,它卻無能為力。比如,當患者病情危重,繼續治療可能只是延長痛苦,此時是否應該停止治療?在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稀缺資源?這些問題涉及生命尊嚴、社會公平等深層次價值判斷,遠遠超出了AI的能力范圍,卻是哲學、倫理學等人文社科長期研究和探討的核心內容。
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指出:“技術越強大,嵌入其中的倫理設計就越關鍵。”通過人文社科教育培養的批判性思維與倫理判斷能力,就像為AI裝上了“靈魂羅盤”,能夠防止技術走向異化,確保AI的發展始終服務于人類福祉。
情感之維:AI無法復刻的人性溫度
冰冷的算法可以模仿語言模式,卻無法復制人類心靈深處細膩的情感共鳴與創造性火花。
盡管AI能夠模仿人類的語言模式,甚至生成以假亂真的文本,但它始終無法復制人類內心深處細膩的情感共鳴與創造性思維。
在心理咨詢中,AI或許可以根據癥狀數據庫給出標準化建議,但真正能夠治愈心靈創傷、建立信任關系的,是咨詢師充滿共情的傾聽,以及基于人文理解給予的溫暖回應。這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與連接,是冰冷的算法永遠無法實現的。
在創意領域,AI可以高效地組合各種元素,生成符合大眾審美的作品。然而,那些能夠震撼人心、流傳千古的藝術杰作,無一不是藝術家將個人獨特的情感體驗、對歷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生活的感悟融入創作之中。
▌圖源:網絡
在文學創作領域,這種差異更為顯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借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內心獨白,將人性的善惡博弈、道德困境展現得淋漓盡致,字里行間滲透著作家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與悲憫情懷。
這種源于生活、扎根人性的文學創作,是作家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歷經無數次心靈拷問后的思想結晶。而AI生成的文學作品,即便辭藻華麗、結構精巧,卻始終像一座沒有靈魂的空中樓閣,缺乏人類作家在創作時傾注的真摯情感與深邃思考,難以在讀者心中激起長久的情感漣漪,更無法像經典著作那樣,成為人類精神世界的永恒坐標。
管理學大師亨利·明茨伯格曾說:“管理是科學,是藝術,更是手藝。”其中,藝術與手藝所蘊含的情感智慧和情境化創造力,深深植根于人文素養之中。這種基于人性的情感聯結與原創能力,是AI難以企及的“高維能力”。
融合之翼:人文與科技的跨學科交響
未來社會的引領者,必定是能夠在人文與技術之間自由穿梭的“跨界通才”。
時代的浪潮,正將“跨界通才” 推向歷史舞臺的中央。這些既深諳人文社科的精神內核,又掌握前沿技術工具的復合型人才,如同掌握多把鑰匙的智者,能夠打開未來社會發展的多重密碼。
他們的出現,預示著人文與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切實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也昭示著未來社會的引領者,必將是這群在人文與技術之間自由馳騁的先鋒。具備深厚人文底蘊,同時掌握AI基礎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將在各個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在歷史研究中,學者運用文本挖掘和數據可視化技術,能夠從海量塵封檔案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以更生動的方式展現文明發展歷程;社會學家借助大數據分析,可以深入探究社會結構和群體行為模式,為社會治理提供更科學、精準的方案;哲學家與計算機科學家合作,共同為算法制定公平、透明的倫理框架,確保技術發展符合人類價值觀。
▌圖源:網絡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顯示,未來十年,社會對社會科學知識、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等高階認知技能的需求將急劇增長。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應當積極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
在人文社科專業中,融入數據分析基礎、AI倫理等課程,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術工具;在技術類專業中,加強人文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復雜社會需求的“雙翼人才”。
AI不是人文精神的掘墓者,而是其價值升華的催化劑。在工具理性高歌猛進的時代,高校人文社科教育肩負著為人類文明守護精神燈塔、為技術發展注入人文溫度的崇高使命。唯有在人文素養的深厚土壤上,嫁接AI應用能力的堅韌枝干,才能培育出根深葉茂、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的未來棟梁。
讓奔騰的算力擁有靈魂的溫度,讓科技的奇跡服務于人類永恒的尊嚴與夢想。只有以深厚的人文素養為根基,結合AI應用能力,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未來棟梁,讓強大的算力擁有溫暖的靈魂,讓科技發展始終服務于人類的尊嚴與夢想。
結 語
AI不是人文精神的掘墓者,而是其價值升華的催化劑。
回望人類文明發展史,每一次重大技術革新都未曾讓人文精神褪色,反而促使其在新的語境下煥發新生。AI時代同樣如此,它帶來的不僅是生產力的飛躍,更是人文精神突破邊界、實現價值升華的契機。
當人文社科為AI注入價值靈魂,當技術工具拓展人文研究的深度廣度,二者形成的共振效應,將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的高度。未來,我們無需擔憂AI與人文的對立,而應積極擁抱這種交融,讓科技的理性之光與人文的溫暖力量,共同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
◎ 撰寫:胡曉君、責編:劉照龍、排版:孫艷娜、主編:楊猛。
◎ 聲明: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
◎ 版權:文章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品牌官方,如有侵權,請聯系嘯嘯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