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市民采食“夏至菇”極易誤采誤食野生毒菌類,造成食物中毒。連日來,各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陸續開展野生蘑菇專項檢查,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6月24日,樂城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來到河南農貿市場,向市民和經營者派發宣傳單,普及野生毒蘑菇的特征、危害及誤食毒蘑菇中毒的急救方法等內容,提醒大家增強自我保護能力。“近期我市天氣炎熱、雨水充沛,大量野生菇出現,為了避免市民誤食野生毒蘑菇出現中毒事件,在此提醒廣大市民,不食用不買賣不采摘野生蘑菇。”執法人員曹周琴說。
檢查中,執法人員還查看了是否存在售賣野生蘑菇情況,要求農貿市場落實主體責任,杜絕野生蘑菇進入市場交易。
據介紹,蘑菇中毒沒有特效解毒藥。毒蘑菇所含毒素復雜,中毒表現各異,通常為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有些毒蘑菇誤食后甚至會出現癥狀減輕的“假愈期”,但之后會出現多臟器損害,甚至導致死亡。“如果出現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請及時就醫。我們執法人員也會加強巡查,讓市場管理方加強勸導,避免市場上出現野生蘑菇的買賣,保障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 曹周琴說。
為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我市相關職能部門、各鎮(街道、辦事處)陸續發布了謹防誤食毒蘑菇和有毒野生植物引發食物中毒的風險提示,提醒市民不要買賣野生蘑菇,下一步還將堵源頭、清市場,嚴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發生。
“夏至菇”,又稱荔枝菌、雞樅菌,因散發類似雞肉的鮮香而備受追捧。然而在野外,無毒蘑菇常與有毒蘑菇混生。
這是某位患者野外采摘的“夏至菇”,其中就混有有毒蘑菇,大家分得出來哪些是有毒蘑菇嗎?
答案如下:
(圖為某患者野外采摘“夏至菇”時不慎混入有毒蘑菇,紅色圈圈中的為毒蘑菇:近江粉褶蕈)
?近江粉褶蕈
◇損害類型:胃腸炎型。
◇中毒危害:我市常見的毒蘑菇,與雞樅菌較難鑒別,采菇老手常中招!!!。
◇時間分布:一般出現在每年的4-9月份,我市每年6、7月份,是誤食近江粉裙蕈中毒的高發期。
◇生長環境:主要生長在草地、林地、路邊等環境。
◇特征:初圓錐形,后展開呈斗笠形至近鐘形,中部無明顯突起,淺灰褐色至淺黃褐色,具明顯條紋,表面光滑,邊緣整齊。菌褶較密,初白色,成熟后粉紅色。
◇鑒別要點:
食用野生蘑菇存在較大風險!
1. 外形高度相似:如近江粉褶蕈與雞樅菌均呈灰白色,菌蓋形態相近,僅憑肉眼極難分辨;
2. 交叉污染風險:無毒蘑菇可能沾染附近毒蘑菇的菌絲或毒素;
3. 民間鑒別法全不靠譜:“蟲食無毒”“銀針試毒”等方法已被證實無效——蛞蝓可啃食豹斑毒傘,白毒傘與大蒜同煮后湯色依然清亮。
4經驗之談不可信:很多采菇老手都不慎中招。
中毒癥狀隱匿,“假愈期”最致命
毒蘑菇毒性強,中毒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
要警惕中毒“假愈期”。如誤食肝腎損害型毒蘑菇,部分病人經治療后,急性胃腸炎癥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但由于毒素被腸道吸收入血后,侵害了實質臟器,會在1-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出現肝、腎、心、腦等多臟器損害,尤以肝、腎損害為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癥狀緩解時,仍建議留在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定好轉再出院。
韶關市疾控中心溫馨提示
廣大市民要牢記“三不兩立即”
面對野生蘑菇,務必做到三不:
?不采摘:路邊、公園、山林的野生蘑菇切勿觸碰,即使專業鑒別也需儀器輔助;
?不買賣:拒絕路邊攤販“野生夏至菇”,正規市場銷售的陌生品種同樣危險;
?不食用:農家樂、集體食堂等,嚴禁加工野生蘑菇。
若已誤食并出現癥狀,務必兩立即:
?立即催吐:神志清醒者盡快飲用大量溫鹽水并用手指刺激咽部嘔吐(昏迷者禁用);
?立即送醫:攜帶剩余蘑菇樣本或照片,同食者無論是否發病均需就醫。
來源:樂昌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