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撐。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戰略重點,提出要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3年,《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錨定目標任務,系統部署路徑措施,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在政策持續加碼、生態需求日益增長、治理任務日趨復雜的背景下,“美麗中國推進組”統籌部署七大發展方向,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主干,推動綠色發展邁入系統化、精細化、智能化新階段。
七大方向協同推進,共繪美麗中國生態畫卷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多領域協同、多維度推進。美麗中國提出的七大發展方向,分別對應生態保護、能源結構、城市建設、環境治理、自然修復等關鍵領域,既著眼國家戰略重點,也回應群眾生態訴求。
這七大方向不僅是政策實施的重點領域,更是生態治理、綠色經濟與社會參與的結合點,構成美麗中國生態體系的“七大支柱”,為構建高質量發展生態底座提供堅實保障。
植樹造林:夯實綠色本底,構筑生態屏障
作為固碳增綠的重要基礎工程,植樹造林是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改善國土綠化質量的核心舉措。通過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建設生態廊道與綠色屏障,不斷擴大森林覆蓋率,構建涵養水源、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的綠色生態底座,為美麗中國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態動能。
生態修復:修復生態本底,重塑自然系統
生態修復是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重要抓手,重點面向退化生態系統、礦山廢棄地、水土流失區等區域,推動自然生態的恢復與重建。通過統籌修復工程與自然恢復路徑,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區域生態安全水平,為實現良性生態循環提供堅實支撐。
旅游建設:釋放生態價值,發展美麗經濟
依托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旅游建設聚焦生態康養、綠色度假、自然教育等新型文旅模式,推動生態資源向產業價值有效轉化。通過打造生態友好型旅游體系,推動文旅與生態融合發展,帶動鄉村振興與綠色就業,構建“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示范路徑。
水利水電:服務民生發展,支撐綠色轉型
水利水電在保障農業灌溉、城鄉供水和能源安全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一方面,通過水資源科學調配提升水生態系統穩定性;另一方面,加快綠色水電等清潔能源發展,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雙輪驅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環境保護是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第一線工程,聚焦大氣、水體、土壤等關鍵領域的污染治理。通過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加強環境監測與執法,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生態文明建設夯實底部支撐。
美麗園林:優化城市空間,提升人居品質
美麗園林是城市綠色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城市綠地體系。通過推進城市公園、口袋公園、海綿城市等生態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生態服務能力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打造天藍地綠、宜居宜業的城市生活新樣態。
清潔能源:引領綠色發展,構建低碳未來
清潔能源是支撐能源轉型與綠色增長的關鍵支柱。大力發展風能、光伏、水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動傳統能源結構向綠色、安全、高效升級。通過技術創新與政策扶持,加快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為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七大發展方向”不是孤立并行,而是相互支撐、系統協同的有機整體。它們共同構成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架構和核心支撐體系,為落實國家戰略目標、推動生態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抓手。
展望未來,美麗中國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完善平臺機制、優化政策供給、激發社會活力,推動形成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生態治理格局。
以綠為底、以治為綱、以人共建。美麗中國,正在從愿景逐步變為現實。讓我們攜手前行,在高質量發展中繪就更加清朗、美麗、可持續的中國畫卷!
僅為資訊分享!不代表華聞之聲的認同、推薦和建議!
責任編輯:胡宇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