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一時的學生作文之一——薛漫的看圖作文《荒原情》已經發表在《文化佳園》等網刊 ,這里再說第二篇——高三學生謝潤盛的游記《古邳抒懷》。
請先欣賞原文!
古邳抒懷
高三(6)班 謝潤盛
當雄雞長鳴,迎來了第一道熹微的晨光,昨天剛回到故鄉的我就早早起床,跑步來到高高的古黃河大堰,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
站在大堰上放眼四望,一卷瑰麗的山水畫便呈現在眼前。堰內,一馬平川的千畝良田種滿了莊家,生機勃勃;堰外,古式的青磚小瓦房與高大的紅磚大瓦房交錯坐落,掩映在綠樹叢中。古邳發電廠和古邳磚瓦廠的高大煙囪直指藍天。半山上,地質勘探隊的井架恰如一座高聳的古塔。高壓輸電線凌空飛架,農村里家家安上了電燈。鄉村里炊煙縷縷,雄雞聲聲,東方的天際射出了萬道霞光。啊,古老而美麗的家鄉,你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漫步在古黃河大堰上,我的思緒沿著蜿蜒伸向遠方的大堤,上溯到很遠很遠……
在古代,我的故鄉叫下邳。《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曾任齊相,封地下邳。曹操、劉備、呂布都曾在此逐鹿。勇蓋三軍的呂布就是被射死在下邳北門外的白門樓。康熙七年,地震震裂了黃河大堤,洪水滔滔而來,使原本街市繁華、人煙阜盛的下邳古城,變成了汪洋一片。在共產黨員郭子化、冷其英等同志領導下,故鄉人民于1932年發動了著名的“古邳暴動”。從此,革命烈火在故鄉的土地上熊熊燃燒。
今天,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故鄉人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治山治水耕種勞作,用勤勞的雙手繡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今日的故鄉,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
沿著古黃河大堰,我來到了巨大的慶安水庫。看閘的同志介紹說,水庫灌溉面積4萬多畝,容水量4300萬立方米,放養800萬尾魚苗,每年可捕獲60多萬斤鮮魚供應市場。
抬頭環顧,水庫岸邊綠樹成蔭,水庫里帆影點點。那邊漁船起網正往船艙里倒的白花花的魚竄上跳下的,不知有多少條呢!向這邊駛來靠岸的漁船倉倉滿載。上岸了,瞧,那位漁民懷里抱著的那條大青魚,足有一米多長吧!漁民們個個笑逐顏開,起勁地拉著勞動的號子,把成簍的大魚抬上岸來,真是一派漁業大豐收的景象啊!
下了古黃河大堰,信步來到著名的圯橋,兩千多年前發生在這兒的一幕又呈現在我的眼前。年少有為的張良路過圯橋,巧遇黃石公,三次進履,博得老人“孺子可教”的美譽,敬受《太公兵法》,細心鉆研,終成帝王之師,一代良相。他“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輔助漢高祖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名垂青史。
佇立在修葺一新的圯橋,凝視著矗立橋頭的石碑,誦讀著“下邳圯橋閘,張良進履處”的題詞,我又記起李白懷念張良的詩“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水流,曾無黃石公”,產生了同樣的感嘆。
從橋旁的石梯順級而下,可見兩塊石碑。橋北清朝乾隆帝立的石碑碑文已經模糊難辨,橋南記載修橋經過的石碑碑文清晰可見。新建的圯橋長20多米,寬6米,混凝土結構,堅實而美觀,遠看宛如一道長虹飛落河上,《中國青年報》曾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過它的圖片新聞呢!
可愛的家鄉啊,你雖沒有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那樣令人向往的著名風景,卻也有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名勝古跡。
回到橋上,三五成群的人們絡繹而來。哦,今天是遠近聞名的“羊山會”。農民推車挑擔,滿載著豐富的農副產品來了。瞧,擔子擔的是金黃的小米,筐里挑的是鮮嫩的黃瓜,兩人抬的是多年不做的豆腐腦兒,打成捆背著的是馳名中外的苔干,自行車上推著的是古邳名產蒲扇,板車上拉著的是油漆一新的各色家具。商業工作者送貨下鄉,開著大卡車也“趕會”來了。
站在橋頭,面向東方,一輪紅日從古邳鎮的上空冉冉升起。早醒的大地上,頃刻灑滿了金色的陽光。啊,古邳,我可愛的家鄉,祝愿你如旭日東升,蒸蒸日上!
評語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點明晨光中到古黃河大堰跑步。
第二部分(2-7段),在大堰上所見所聞所憶所思。
第三部分(8-12段),在圯(yí)橋上所見所聞所憶所思。
第四部分(末段),照應開頭,表達對家鄉的美好祝愿。
本文屬于游記,以時間為順序、游蹤為線索進行記敘。你看,跑步來到了高高的古黃河大堰——站在大堰上——漫步在古黃河大堰上——沿著古黃河大堰,我來到了巨大的慶安水庫——下了古黃河大堰,信步來到著名的圯橋——佇立在修葺一新的圯橋——從橋旁的石梯順級而下——回到橋上——站在橋頭,順序清晰,線索分明,移步換景,轉接自然。全文1400余字,13個段落,看似散亂,卻渾然一體,一氣呵成,可見作者謀篇布局功夫之嫻熟。
文章描寫生動,比喻貼切,文字充滿了絢麗色彩。你看,在大堰上所見家鄉風光是“一卷瑰麗的山水畫”;故鄉人民治山治水出現的新面貌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遠看圯橋“宛如一道長虹飛落河上”;地質勘探隊的井架“恰如一座高聳的古塔”……比喻得多么貼切!
作者撫今追昔,用回憶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了故鄉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精美典故和著名詩句,使文章內容豐富,意蘊深厚,增加了含金量。
作者在回憶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名勝古跡中,在記敘所見風光、家鄉巨變、漁業豐收中,通過具體的描寫、景區的類比、親切的呼喚和直接的抒情,把熱愛家鄉的深情抒發得真真切切,淋漓盡致。
注:《古邳抒懷》收編于劉企華《生活浪花》。
1983年,徐州市團委、婦聯、教育局等18家單位聯合舉辦中、小學生“可愛的家鄉”專題作文比賽。我們語文組老師在作文課上布置以“可愛的家鄉”為主題的作文,發動學生參賽,具體題目自擬。在批改作文中,我發現謝潤盛的《古邳抒懷》和顧穎的《大望磨坊》寫得非常出色,特別是《古邳抒懷》,簡直絕了,在同事面前喜得直說:“我的拳頭作品來了!參加征文,奪魁有望。”我的對桌程榮華老師看后也贊不絕口,并且脫口背誦了一首李白懷念張良的詩:“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水流,曾無黃石公”。我一聽,立刻建議謝潤盛把程老師背誦的古詩記下來,補充到作文里。然后讓他們用稿子紙抄寫后,立刻投寄徐州參賽。
熬過了激動等待的多少個日月,終于迎來了“可愛的家鄉”專題作文競賽揭曉。初中部楊玲老師班里學生的《苔干情》獲二等獎。我的學生顧穎的《大望磨坊》獲三等獎。遺憾的是,我寄予厚望的謝潤盛同學的《古邳抒懷》卻僅僅獲得了鼓勵獎,令我大失所望!
在參加頒獎大會上,我因有兩位學生獲獎,被頒獎大會組委會安排作為獲獎作文輔導老師的代表在大會上講話,博得陣陣喝彩。
不久,我和楊玲老師在徐州地區招待所參加獲獎作文定稿會議準備出書的時候,在我右邊隔有三四個人的一位徐州市的老師,在給他的朋友講參加競賽作文評獎的感受。聽口氣,他應該是這次作文比賽的一位評委老師。他說:“這次作文比賽,發現邳縣學生的作文,特別是邳縣運河中學學生的作文,寫得實在是太好了!尤其是那一篇《古邳抒懷》,啊,內容非常豐富,思路非常清晰,文筆非常流暢,引用古詩典故非常恰當,娓娓道來,把熱愛家鄉的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我一聽,頓生疑竇,他對《古邳抒懷》的評價這么高,那為什么只給個鼓勵獎呢?因為隔著幾個人,我沒有好意思過去問。
吃飯時,我和楊玲老師正好與高度贊美《古邳抒懷》的那位老師同桌,坐面對面。這不是好機會嘛,我立刻向他打了個招呼,作自我介紹后迫不及待地問:“你既然對《古邳抒懷》的評價那么高,為什么只給它鼓勵獎呢?”他告訴我,在評獎時評委都贊美文章寫得非常出色,原本想給一等獎,但有幾個評委認為:“學生不可能寫出這么好的作文,肯定是老師代筆的,不同意給大獎。”于是就把它丟在一邊了。我隨即拍了一下桌子說:“你們可把我冤枉死了!你們可把我的學生冤枉死了!”
我是上海人,1960年大學畢業分配到邳縣工作,學生的家鄉睢寧古邳在哪里,古黃河大堰在哪里,“張良進履”的“下邳圯橋”在哪里,我根本不知道!我壓根兒不知道耳熟能詳的“張良進履”“孺子可教”的典故發生地就在學生家鄉!作文里引用的那首古詩我腦子里根本就沒有,是我的對桌同事背誦出來以后我覺得很好而建議學生加進去的。這也是在允許的范圍之內呀!哪來的“老師代作”呀?
“冤枉!太冤枉了!冤枉死了!”我氣得幾乎要掉眼淚。
如果我的學生謝潤盛的《古邳抒懷》榮獲一等獎,再加上顧穎的《大望磨坊》榮獲三等獎,一個老師的兩個學生兩篇作文同時榮獲一、三等大獎,那就厲害了!再加上初中部楊玲老師的學生作文也獲二等獎,一個學校三個學生三篇作文獲一、二、三等獎,那我們運河中學更不得了啦!這么大的榮譽,竟然因被妄加的莫須有“罪名”而失之交臂。十分可惜!
1985年11月5日,在我們運河中學召開的徐州市中語會上,我代表語文組做主旨發言介紹運河中學語文教學開辟第二課堂經驗,提到《古邳抒懷》被誤判為“老師代作”而取消原本想給的大獎時,出于被冤枉而不平的感慨,問大家:“我很想把謝潤盛同學的《古邳抒懷》念給大家聽聽。你們想聽嗎?”得到的回應是滿場鼓掌!
“可愛的家鄉”征文比賽,4篇一等獎作文,評委認為寫得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評委相信這是學生自己寫的。而我的學生謝潤盛的參賽作文《古邳抒懷》,評委認為寫得非常好,好到不相信學生自己寫的。這就證明,我學生謝潤盛的《古邳抒懷》,寫得確實比獲一等獎的那4篇作文還要好!這么優秀的出類拔萃的參賽作文,由于某些評委的誤判,應該問鼎而終未問鼎,真乃是遺憾之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