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看諸子,古老智慧從未遠離!日用而不知,只是渾然不覺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書卷浩如煙海,雖圣人猶不能盡。古人所以貴博者,正謂業必能專,而后可與言博耳。
盡管我愛讀書,厭于應酬,十幾年來孜孜不倦,但人到中年,總感覺精力有限,工作、家庭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又需要去具體考慮和處理。人生有涯,書海無涯,所以只能擇最經典、最喜歡、最適合我的書籍去讀。
《諸子論諸子》的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
蔣老師的著作水平和實力,自是不用懷疑!但正如書中序言所說:研讀古籍是難的,研讀古籍能有自己獨到解,不人云亦云,就更難了!
先秦諸子是“百家爭鳴”的產物,是后世兩千多年間中國學術文化的源頭活水,在中國的思想源頭上,有先秦諸子百家,那時呈見一片輝煌景象,說星漢燦爛可以,說魚龍混雜亦可,可惜流傳下來的文獻數量卻大不如人意。
我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代,雖有向往,但并未研究;相關的書籍文章,也讀得少之又少。
但我和搜狐有好書的老師們有約在先,許愿成真之后,也絕不能失言。
此后,我在近一周的時間里,強制安排自己,每天至少要讀完兩章節,讀完此書,再認真寫篇讀后感。
然而堅持將《諸子論諸子——先秦文化窺斑》讀下來后,卻發現中國的文化文明“香火”能夠賡續永傳,正是因為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互補與包容。
古人說:“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總一家”、又說:“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儒家講做事、道家講做人、佛家講修心。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
因此,南懷瑾先生有個形象的比喻: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
蔣老師在此書開篇《莊子心目中的孔子》一章節中談到:儒家和道家,一入世、一逍遙,構成了文化功能上的互補,不過這“互補”,往往是以道家補儒家,而非儒家補道家…受現世的種種俗務和煩惱困擾,給人解脫的往往是道家文化或佛家文化。
同時蔣老師還補充強調到,其實儒家文化的內涵中也有解脫之道,修身齊家之后,不一定非要治國平天下,只是許多讀書人習焉不察。
按照傳統文化中《周易》的論述,易經廣大悉備,無所不包。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用易眼五行的觀點來看三教文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道家五行屬金水;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佛家五行屬火土;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而儒家五行則屬木,多講仁德!
所以,佛道儒三家文化相生,道家生儒家(水生木)、儒家又生佛家(木生火)、佛家反過來也會道家(土生金)。
從五行生克的理論來看,可見蔣老師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
《諸子論諸子先秦文化窺班》一書中,也談到了天道與自然,也具體談到了“孔子問道老子”,講到了儒家的仁義,往往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路繼承過來,文章又從三皇五帝說起,描述了治國大道,這些文化知識與我平時愛讀的傳統書籍文化,不謀而合,能夠產生共鳴。
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真正稱得上百家爭鳴的好時候也沒有多少年頭。
但秦秋時期諸侯眾多,每個國家的國力相對弱小,養士都有困難,直到戰國中后期,強國才有實力網羅人才,有了人才的聚攏,才有了思想和學術的交鋒和爭鳴。
于是,百家爭鳴的歷史上,除了留下老子、孔子這樣的圣人外,還有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淮南子等大家人物。
也有一毛不拔,千古楊朱極端主張個體得益,倡導及時行樂的學說;第一個以水、火、木、金、土”五行釋道,闡述老子的第一人關伊,推進了先秦文化的思想進程,拓寬了思辨和形而上學的思路,為魏晉玄學的登場作了思想上的鋪墊;當然,還有首創“白馬非馬”論點的公孫龍。
“無愛道,愛者,水也;無觀道,觀者,火也;無逐道,逐者,木也;無言道,言者,金也;無思道,思者,土也。惟圣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系未萌,道亦之。”
關尹子也就是涵谷關望見紫氣東來,強留老子著書,后來留傳下《道德經》的神秘人物——尹喜。
道就在五行之中,只有圣人能夠借此登大道。
據說,老子著書留下道德五千言上下篇后,莫知其所終,去向成謎,而關尹子則緊隨老子“俱游流沙”,最后也“莫知其所終”。
好在古籍《列仙傳》中,給了一個具體的交待,稱關尹歸隱于武當山。
而這位老子的高徒,在道教的門派里也確實算得上一位大人物,元朝時期,就被追封了“文始真人”,著述出了道教經典文本《無上妙道文始真經》,成為老子《道德經》之后,道教最重要的法門之一。
單看《諸子論諸子》目錄,分別有:莊子心目中的孔子,荀子與孟子,韓非說老,墨子非儒,儒門論管子,一毛不拔,千古楊朱,關伊子釋道,白馬非馬公孫龍,道術為天下裂,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
百家諸子之間,頗多互懟,如孔子在莊子心中的印象是個謎,墨家非儒家,孟子斥楊墨,莊子笑孔丘,法家批儒墨,荀子一懟就是十二子…
讀罷蔣原倫老師的書,感覺作者視角敏銳、觀點獨特,文風活潑,又不失獨到見解,通過梳理諸子各家互評,生動地再現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盛況;在自由表達和相互挑戰的氛圍中,感受中國文化迎來的第一個燦爛繁榮的時期。
圣人孔子在《周易-系辭傳》中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知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讀過此書,掩卷深思之余,不由感嘆,先秦諸子雖然離開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了,但重讀他們的文字和談論他們的思想,仍然會覺得,百家諸子的先賢們留下的古老智慧和知識結晶 ,卻從未遠去和消失,一直在潛移默化感染和影響、甚至滲透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只不過我們渾然不覺而已。
時間匆忙,水平有限,以上淺薄書評,不足之處,還請多多雅正和包涵。#翻閱一本好書,過不浮澡的生活,盡在“搜狐有好書”#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