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梁致遠
“青磚黛瓦映古韻,普法新聲傳非遺?!?月30日,湘潭大學法學學部團委、學生會非遺法律保護宣講調研團赴常德古街,為來往的市民和游客普及運用知識產權法律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在常德古街的街頭巷尾、青石板路上,一群身著普法隊服的法科學子格外醒目,他們手持《法護非遺·沅澧傳承》宣傳手冊,向過往市民游客耐心講解常德非遺保護知識。這并非簡單的傳單派發,而是一場面對面的文化權益啟蒙課。
銀發票友話傳承,法科學子釋新規
在古色古香的鴛鴦走馬樓外,一位剛看完惠民演出的銀發老者接過手冊,眼角笑紋舒展,對由常德文旅廣體局牽頭、市歌舞劇院精心準備的演出贊不絕口。隊員們隨即指向手冊中常德花鼓戲的介紹:“爺爺您看,常德花鼓戲作為國家級非遺瑰寶,形成于清乾隆嘉慶年間,融合本地歌舞、儺戲和外來腔調,其獨特的‘金線吊葫蘆’假嗓翻高技巧尤為珍貴?!崩先诵牢坑谀贻p學子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興致勃勃地分享起剛欣賞的《常德是個好地方》,感慨這曲調節奏明快、韻味十足,盡顯常德花鼓戲的獨特魅力。
圖1:宣傳隊隊員向市民介紹常德非遺
隊員們抓住時機,翻開手冊“法律問答”部分,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七條的核心精神,向老人闡釋:“國家鼓勵像惠民演出這樣合理利用非遺,讓更多人感受其魅力。但法律也明確規定,若未經許可利用非遺將經典曲目或唱腔用于商業牟利,就有可能構成侵權。”老人聽罷深表認同:“好東西要傳下去,規矩也得立起來!年輕人責任重大?。 ?/p>
游客尋“真”問絲弦,法條答疑辨偽真
面對街邊琳瑯滿目的常德絲弦產品,一位年輕游客向隊員們表達了如何辨別真品、確保購買正品的困惑。隊員們依據手冊內容,結合《非遺法》第三十七條關于保護非遺實物和場所的規定,清晰解答:“識別正品,關鍵在于查看產品是否有明確的傳承人署名、保護單位信息或官方授權標識,建議優先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或非遺工坊。若發現假冒侵權產品,可向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部門或市場監管部門舉報。保護非遺的經濟價值,讓合規者獲益,才能更好激勵傳承與創新?!?/p>
童言童語啟保護,非遺啟蒙種心間
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路過普法小隊,并主動請隊員們為孩子講解非遺保護。隊員們蹲下身,以孩子感興趣的踏虎鑿花為例,用童趣語言啟蒙:“小朋友看,這些漂亮的圖案是鑿花藝人的心血創作,就像你的畫作一樣珍貴。如果有人沒經允許就模仿或拿去賣錢,對不對呀?”孩子未脫懵懂稚氣的臉上顯現出堅定的神色,他用力點頭:“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母親也深受啟發,理解了保護非遺創意和版權的樸素道理與重要性。
圖2:宣講團隊員向小朋友講解常德非遺知識
此次普法活動,《法護非遺·沅澧傳承》手冊成為關鍵橋梁,不僅以常德花鼓戲等非遺為例,深刻闡釋其歷史底蘊、地域特色與活態價值,更從文化傳承、社會凝聚、經濟發展、全球多樣性四維度闡明保護意義。其核心聚焦《非遺法》第三十七條,解讀“合理利用”原則下對傳承人權益的保障、對實物場所的保護及政府扶持政策;同時直面維權難點,指導公眾識別未授權商用、仿冒產品等侵權行為,掌握舉報投訴等有效渠道。活動如春雨潤物,有效掃除了公眾在非遺版權歸屬、商品溯源等法律認知上的盲區,為構建尊重原創、守護文化權益的社會共識筑基,更將法治理念深植青少年心田,筑牢非遺代際傳承之基。
圖3:宣傳隊隊員們開展宣講工作
暮色漸濃,華燈初上,為河街披上溫柔光暈。湘大法科學子們的身影依然活躍在古巷人潮中。他們遞出的每一本手冊,都承載著守護千年文脈的使命與期許。這份對非遺的珍視,恰似點點星火,正匯聚成璀璨的法治星河,照亮非遺的傳承之路。愿在法治陽光的溫暖守護下,每一項凝聚匠心的非遺瑰寶,都能煥發時代光彩,將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永續傳承。法護非遺,道阻且長,而常德河街不滅的燈火,正堅定地映照著這條守護非遺的光明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