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寶十二載(753年),因宰相楊國忠的排擠,45歲的顏真卿由兵部員外郎改任平原郡(今山東陵縣)太守。
楊國忠,一個不學無術的腹黑男,通過楊氏姊妹的裙帶關系,像坐了火箭一般,迅速躥升到宰相寶座。
楊國忠雖然“相”國不行,但“宰”起人來可是一套一套的,連口蜜腹劍的李林甫都被他玩脫,而顏真卿不幸“得罪”了這種小人,被貶平原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時的大唐掌舵人李隆基年近古稀,早已失去昔日誅韋后、斬太平的血性和國家危機感,少了進取警惕之心,多了縱情享樂之意,躺在開元盛世的功勞簿上樂哉游哉。
每天也就是和人稱大唐小肥楊的楊貴妃廝混,或是名花傾國兩相歡,或是溫泉水滑洗凝脂-----
芙蓉帳暖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將朝政都甩給了楊國忠,任由他胡作非為,自己開創的開元盛世早已成了昨日黃花。大唐帝國也像玄宗本人一樣進入了暮年,在凜凜寒風中搖搖欲墜-----
②
出任平原郡太守的顏真卿下車伊始,訪民情,整吏治,勸農桑,工作干得有聲有色。好友高適寄來“賀信”——《奉寄平原顏太守》,其中有一句“高枕揚清風”。呵呵,顏真卿牌常頻空調只吹清風,一年四季都在吹,然而高枕不常有。
平原郡屬河北道,在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的轄區內。楊國忠將顏真卿貶任平原太守,也有借刀殺人之意,耿直的顏真卿碰到欲反的安祿山,能有好果子吃?
安祿山不過就是個大字不識一籮筐的一介武夫,卻被玄宗一拔再拔,險些當上了宰相,只因政敵楊國忠的阻撓作梗而泡湯。
這足以看出晚年的唐玄宗昏聵到了何種地步。宰相沒當成,唐玄宗為了安撫這個“失意”的干兒子,讓他做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
當時的大唐,總共有十大藩鎮,安祿山卻坐擁其三,兵力也占到了全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民豐財阜、兵強馬壯。此外,安祿山還掌握了整個河北道所有官員的升遷任免。安祿山勢力急劇膨脹,漸漸有了取代大唐之野心。
身處平原郡的顏真卿,察覺到了安祿山的不臣之心。他派出的細探回來報告,范陽城內槍林刀叢,甲兵密布,鐵車戰馬,日夜操練。叛亂一觸即發!
對此,身為平原太守的顏真卿憂心忡忡,他深知玄宗皇帝早已被安祿山那賊蒙蔽了雙眼。
如果貿然派人報告安祿山的不臣之心,玄宗不但不會相信,還會將報告之人送到范陽交由安祿山處置,這樣一來,不但會打草驚蛇,還會害了報告人。
平原距離范陽不遠,顏真卿知道自己也處在安祿山的監視之下。
他決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面假借防范洪澇,招募壯丁加固城墻,儲備糧草,并暗中打造兵器;一面和文人雅士泛舟游樂、飲酒賦詩,給人一種不諳政事的假象。
安祿山似乎嗅到了一點味道,派出工作組以慰問為名,實則探聽平原虛實。結果顏真卿略施小計,就讓工作組回去后向安祿山報告說:顏真卿不過一介書生耳,不足為慮。
③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久蓄異志的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囗,于范陽起兵,悍然發動了武裝叛亂。
安祿山20萬大軍如風卷殘云,所過郡縣,那就像壯漢闖進了幼兒園,有的開門迎降,有的望風而逃,基本上沒遇上大的抵抗。
形勢萬分危急。顏真卿立即將安祿山叛亂情況寫成表章,派人急馳京城長安報告。
這廂,唐玄宗得知安祿山叛亂的消息,氣得破口大罵:安祿山呀,你特喵的可真會裝,奧斯卡欠你一座小金人呀。繼而悲嘆:“二十四郡,曾無一人義士邪!”
這時,殿外忽有人通報平原郡太守顏真卿派人進京上奏。玄宗大喜過望,激動得白須抖動,淚飛如雨,竟顫巍巍地問:“朕不識顏真卿作何狀,乃能如是!”
當然,玄宗和顏真卿是見過很多面的。玄宗此時或許是過于激動,或許是真的老糊涂了,竟然把顏真卿忘得一干二凈。
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東京洛陽很快陷落,東京留守李憕、御史中丞盧奕(后文將要提到的奸相盧杞的父親)、采訪判官蔣清被俘,誓死不降,英勇就義。
且說顏真卿派出的送信人從長安返回,帶來了玄宗密詔,密詔對顏真卿的忠義極盡贊美,并要求他聯合周邊諸郡,呼應程千里、封常清、高仙芝等諸軍合力抗賊。
接到詔書的顏真卿感激涕零,詔書上的“忠義”二字讓他熱淚盈眶、血脈僨張。顏真卿雖為一介文士,卻有一顆戰士之心,更有一顆忠義之心,他一聲怒吼:“與賊血戰,不共戴天!”顏真卿一把將手中的青花瓷杯摔了個粉碎,決定拉起起義大旗。
平原首義,“顏”字大旗在平原城頭獵獵招展,河北17個郡縣紛紛響應,他們一致推舉顏真卿為諸郡盟主,統領諸郡二十余萬義軍人馬。
常山太守、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也遙相呼應,為平原舉義吶喊助威。顏真卿、顏杲卿兄弟東西橫絕,互為犄角之勢,切斷了安祿山老巢范陽與洛陽之間的聯系,極大地牽制了叛軍西進。
這讓安祿山惱羞成怒,他決定派出叛軍中最強悍、最驍勇的猛將史思明、蔡希德帶領萬余騎精銳,北擊常山,以泄心頭之恨。
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常山守城人馬不過三千,太原尹王承業手握重兵卻拒不相救。
太守顏杲卿和長史袁履謙親率軍民拒戰三晝夜,終寡不敵眾,顏杲卿和袁履謙被俘,拒不投降,被凌遲處死。顏杲卿全家及親屬三十多人,包括做人質的二子顏季明,相繼被殘忍殺害。悲壯如斯,聞者泣下。
④
顏真卿領導的義軍配合郭子儀、李光弼統率的大軍,不斷給安祿山以重創。已在洛陽稱帝的安祿山遲遲無法進入潼關。唐軍已扭轉戰爭初期的不利態勢,勝負的天秤開始向唐軍傾斜。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本來名將哥舒翰踞守潼關,和安祿山形成對峙已近半年,固守疲敵、打持久戰,這是最好的對策,想速戰速決的當然是安祿山了。
楊國忠,這個奸佞,和他的前任李林甫一樣,都是給大唐挖坑的人。哥舒翰對專橫弄權的楊國忠一向不滿,二人尿不到一塊。
這本來也就是私人恩怨,可楊國忠卻耍起了小心思,完全置國家前途命運于不顧,他怕手握二十萬重兵的哥舒翰打敗安祿山后,進入長安會對自己不利。
所以,他一再慫恿唐玄宗,讓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出關和安祿山主力決戰,企圖借安祿山之刀除掉哥舒翰。
得知此事的郭子儀、李光弼二位將軍趕緊上表,說我們二人宜戰,哥舒翰宜守。顏真卿也上表進諫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只是此時昏庸、昏昧、昏愚、昏聵的唐玄宗李隆基,急欲挽回面子,恨不得立馬抓住安祿山,將之碎尸萬段 。他唯楊國忠奸言讒語是聽,卻視顏真卿、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正直忠言為畏戰、怯戰之語。
此前洛陽失守,唐玄宗就聽信讒言,斬殺了退守潼關的大將封常清與高仙芝。面對玄宗的一再催促出關迎敵,哥舒翰當然知道抗命的后果,無奈只得“慟哭出關”。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本人也被俘,投降,最后被殺。
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在馬嵬坡,大反派楊國忠被亂軍殺死,實在是罪有應得、死有余辜。面對眾將士嘩變,唐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
兵敗如山倒,河北諸郡又相繼被叛軍攻占。因守城主力被郭子儀抽調,顏真卿所在的平原郡岌岌可危。顏真卿不得不疏散百姓,棄城出走。
⑤
一路碾轉、千辛萬苦回到鳳翔的顏真卿,被唐肅宗授予憲部尚書(即刑部尚書),不久又加任御史大夫。
唐軍在太子、廣平王、元帥李俶和副帥郭子儀統帥下,在回紇騎兵的助力下,相繼收復了長安、洛陽。
消息傳來,唐肅宗李亨心花怒放驚喜莫名,自己未得父皇詔命,迫不及待搶先登基,如果唐軍被叛軍擊敗,那么大唐江山就葬送在自己手里,自己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如今,兩京收復,是我重整山河、收復了江山,我也就成了大唐的光復之君、中興之主。
唐肅宗迫不及待還京,他在鳳翔早就呆夠了,鳳翔怎么能和大明宮相比呢。可是我們的顏大人呢,就太不善于揣摩圣意了,他向肅宗提出要在曠野筑壇祭祀祖先。
唐肅宗心想,不過就是擺個豬頭、燒個香、磕個頭,走個過場。也好,畢竟回蹕長安是件大事,得有儀式感,顏愛卿說得好有道理,準!
但是,萬萬沒想到顏真卿接下來說,皇上呀,你需要在曠野筑壇,面向東方哭上三天。
三天?唐肅宗一聽臉都綠了,頂著太陽,迎著風,還要哭得痛苦,哭得聲音要洪亮。如果哭得不真切,哭得聲音不夠大,那會授人以柄遭人笑罵的,天啊!
顏真卿呀,顏真卿,你真是個老古董死心眼,你這不是存心讓朕難看嗎?不答應你吧,朕將背負不孝于列祖列宗之罪,答應吧,著實又讓朕受罪難堪。反復權衡之下,唐肅宗只得穿上素服向著太廟哭上三天。
回到長安的唐肅宗,牛氣沖天,大赦天下,大封群臣。顏真卿仍官居憲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二兄顏允南官司封郎中,弟顏允臧官殿中御史。兄弟三人同在臺省上班,成為大明宮一道亮麗風景。
然而,顏真卿回到長安不到一個月,就遭人彈劾“事乖執法,情未滅私”,先后貶放馮翊、蒲州、饒州。
在蒲州,顏真卿見到了多年未見的侄兒顏泉明,得知堂兄顏杲卿、侄兒顏季明尸骨已送歸長安,而季明英年遇害,僅有頭顱。
顏真卿悲從中來,想到自己當年在平原抗擊安祿山叛賊,為爭取更多的反叛力量,顏真卿不惜將自己年僅10歲的獨子顏頗,送至平盧將領處當人質,以堅定后者的起義決心。
而今兒子顏頗不聞音訊、不見蹤跡、生死未卜,侄兒年紀輕輕就死于賊手,尸骨不全。顏真卿悲愴慘咽、血淚交加,如同撕心裂肺一般。他情不自持,提筆寫下了《祭侄季明文》: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谷,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但它只是后人的摹本。《祭侄季明文》被稱作天下第二行書,它穿越了一千多年的兵燹水火,竟然奇跡般的被保存下來,現珍藏在我國臺灣省故宮博物院。
《祭侄季明文》或許不能稱作嚴格意義上的書法,它只是一篇祭文的草稿,但它又超越了書法,真正的書法作品一定是有情感的、有溫度的。
《祭侄季明文》下筆如怒海游蛟,恣意奔騰,情透紙背,以英烈之氣向我們呈現了那段悲壯的歷史,以義貫千古的精神,激發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文化自信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2019年1月,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到日本進行展出,此舉激發了兩岸民眾極大憤慨。
這么一件飽含了中華民族情結和愛國主義精神、堪稱國寶的書法作品,本身又脆弱無比(用專家的話講,展一次傷一次),怎么可以折騰到那樣的國家展覽?!
在這場戰亂中,顏氏一族被殺害者達三十多人,可謂滿門忠烈。顏氏一族為何能如此忠義?這要從顏真卿淵源深厚的家族家風說起。
⑥
顏真卿,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出生于京兆萬年一官宦書香家庭。
作為“孔顏曾孟”儒學四姓的顏氏一族,顏真卿家學淵源根脈綿長,他的遠祖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
九世祖顏延之,文辭與謝靈運齊名;高祖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被稱作家訓之祖,歷經千年而不佚,至今長盛不衰;大伯祖顏師古是經學家、歷史學家,著有《漢書著》。
德行,書翰、文章、學識,是顏氏家族引以為傲的立家之本。父親顏惟貞也是學問淵博,工于書法,曾為晉王、曹王侍讀。母親殷氏,也出自極有名望的書香門第,尤善書法。
顏真卿從小就生長在這種書香環境,接受良好家風熏陶,想不成才都難。顏真卿三歲那年,父親顏惟貞不幸去世,父母殷氏一人撫養顏真卿兄弟姐妹十人,生活上難免受苦。顏真卿的童年可以說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顏氏家族興旺、書香濃郁,顏真卿一家除了受到伯父、姑媽及舅舅生活上的接濟外,伯父、姑媽、舅舅及眾多兄弟都是文化人。他們都給予了顏真卿以學業上的指導。很少能有人像顏真卿那樣得天獨厚、身邊皆師。
由于家境清貧,無錢買紙筆,顏真卿就將黃泥涂墻上,以樹枝、石塊代筆,朝夕研練,筆耕不輟。顏真卿在晚年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寫下了《勸學》一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26歲的顏真卿壯志凌云、信心百倍參加進士科考試,一舉而中。兩年后又順利通過吏部銓試,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顏真卿自此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官宦生涯,艱難仕程波瀾壯闊!
⑦
校書郎官階九品,負責掌管校對典籍圖書,多由飽學之士擔任,是天子身邊的閑雅之職,仕途遠大。如名相張說、張九齡、大詩人白居易等,第一職位都是校書郎。呵呵,偉大人物都要從圖書館管理員做起。
在校書郎崗位上,顏真卿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只是這期間母親殷氏辭世,顏真卿去職為母親守孝三年。除服不久,顏真卿又參加由玄宗皇帝親自主持的博學文詞秀逸科考試,再一次登科。
登科后的顏真卿先后被任命為醴泉縣尉、長安縣尉、監察御史等職。
我們知道,自幼在家族德行、書翰、文章、學識家風成長的顏真卿,酷愛書法,留下了“以墻為紙”的佳話。在中進士前,顏真卿的書法已與母親、伯父、二兄和舅父,不相上下,在書壇嶄露頭角,尤其是“楷書遒美”。
進入仕途后的顏真卿對書法仍是孜孜以求,一有時間便四處尋師訪友切磋以書。當時的長安城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
草圣張旭世人稱“張顛”,杜甫有詩曰:“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前面三杯酒只是喚醒一下靈感,隨著酒越喝越多,張旭借著酒勁玩起了行為藝術,衣服越脫越少,筆也扔了,直接以頭蘸墨,“筆”走龍蛇,最后精疲力盡,一頭栽倒在未干的紙墨上,呼呼睡去,人字合一-----
眾人瞠目,皆稱其為神作,世間不可得也。
以書為癡的顏真卿怎能放過這樣一位書法神人。帶上兩壇陳年老酒,親赴洛陽,向張旭拜師求教。經過一番試探與“刁難”,張旭被顏真卿的真誠所打動,他為有這樣一位書壇翹楚而高興,對顏真卿是不吝指教、傾囊相授。
顏真卿終得草圣張旭真傳,一剎那產生了“提刀獨立顧八荒”之無敵寂寞感,隨即顏真卿耳邊又響起了師傅的囑托:學無止境,人外有人。
告別師傅,顏真卿整理了一下被寒風吹亂的發型,邁著矯健的步伐,向著下一個書法高峰走去-----
隨著顏真卿在書壇聲名鵲起,上門求字者絡繹不絕。752年,長安千福寺多寶塔落成,顏真卿應千福寺禪師楚金之請,書寫由岑勛所撰的《大唐西京多寶塔感應碑》。
《多寶塔碑》共34行,行行66字,全篇2200余字,字字沉著雄毅,骨體健勁勻穩,為顏真卿早期最具代表性之書作,是楷書樣板。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此碑現珍藏于西安碑林。
⑧
顏真卿書壇馳名,仕途上也是春風得意。只是官場如戰場,波譎云詭,變幻莫測。
已為相19年、有口蜜腹劍之稱的大奸相李林甫,在和另一大奸臣楊國忠的爭斗中漸漸不支,一命嗚呼。
楊國忠如愿登上了宰相寶座。小人得志那可是把持不住的,他迫不及待向群臣使了一大波眼色:晚上都上我家去坐坐,不準給我帶禮物呀。呵呵,讀不懂眼神的,那就給你穿上38碼小鞋靠邊站。
楊國忠就像個大臭蛋,身邊很快聚集了一群蠅營狗茍之小人。
顏真卿是什么人,字清臣那也不是白叫的,他的人格就像他的楷書一樣——端正剛烈,寧折不彎。他就是“讀不懂”楊國忠的眼神。
前文說過,因得罪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的顏真卿,不經意間完成一偉大壯舉,在抗擊安祿山叛亂中立下了不朽功勛。
重回朝堂,被唐肅宗李亨委以憲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重任,只是顏真卿剛正不阿的性格為黑暗的官場所不容, 先后被外放至馮翊、蒲州、饒州、升州等地。
探花郎粗略統計,顏真卿從政50年,不算虛職散官,先后在中央和地方擔任過的職位就有30多個,有的職位斷續擔任過數次。還被加封丹陽縣開國侯、上柱國、魯郡開國公等爵位。
顏真卿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少則幾個月、半年,多則二、三年,始終處于頻繁的工作調動中。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中央,如此循環往復。調中央,皇帝看中的是他的公忠體國,貶地方,是遷怒他的太公忠體國。
顏真卿心態特別好,當官從不計較大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明。在由升州刺史調任中央刑部侍郎時,打點啟程,竟然沒有路費,“闔門百口,幾至糊口”。幸好有僚屬蔡明遠,“不遠千里,冒涉江湖”,濟以錢糧,這才得以成行。
作為堂堂一方大員,回調京城,竟然連路費都湊不上,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分?
且說大奸臣楊國忠,在馬嵬坡片場領了盒飯后,另一大反派權宦李輔國又粉墨上線了。這個死后謚號為丑的大太監,樣貌奇丑無比,因盡心侍奉太子李亨成為其心腹。
安史之亂爆發后,他力勸太子李亨登基而逐漸掌管了軍權,后來甚至當上了宰相,成為首個以宦官身份任宰相者。
李亨坐穩天下后,李輔國更是權勢熏天,飛揚跋扈,連太上皇李隆基都不放在眼里。
公元706年秋,李輔國假托肅宗的話,迎接太上皇遷居宮內。李輔國身跨高馬,披堅執銳,拔刀出鞘,親率500弓箭手,擋住李隆基去路。李隆基大驚失色,險些從馬上摔下來。
好在身邊的高力士臨危不亂,大聲喝斥李輔國不得無禮,見了太上皇還不趕快下馬參拜。在高力士面前,作為小字輩的李輔國無奈下馬,很不情愿地和高力士一同給李隆基牽馬,算是給太上皇一點面子了。
曾經叱咤風云、端倪天下的玄宗大帝,竟遭受家奴如此羞辱,真是龍入淺水遭蝦欺呀。
回到朝堂的顏真卿得知此事后,為李輔國的專權而氣憤,為朝廷禮樂崩壞而心憂。作為忠鯁老臣,剛剛回朝的顏真卿并沒有為自己考慮,親率百僚上表,請問太上皇起居,劍鋒直指李輔國。
李輔國的所作所為當然是得到唐肅宗的默許。父皇身上的巨大能量還是讓唐肅宗有所忌憚,生怕父皇會卷土重來,畢竟自己當初登基并沒有得到父皇詔命。
父皇曾在二十多年前,一日之內就殺掉包括太子在內的三個兒子。在權力面前,帝者無親、霸者無情,所謂的親情那都是渣渣。
顏真卿的上表自然沒什么好果子吃——走你,去蓬州涼快去吧。
⑨
公元763年1月,隨著叛軍“大燕皇帝”史朝義自掛東南枝,綿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曾經和顏真卿同朝為官,現已失業、流落四川的詩圣杜甫驚悉,提筆寫下了著名詩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在蓬州長史任上已經三年的顏真卿聽聞喜訊,自然也是“初聞涕淚滿衣裳”,他為國家平定叛亂、朝政歸一而歡欣鼓舞。
代宗李豫這時又想起了顏真卿這位歷經三朝、名望高卓的老臣,調他回中央任戶部侍郎,后又改任吏部侍郎、刑部尚書等職。
中晚唐是一個盛產奸相佞宦的時代,李林甫、楊國忠、李輔國、魚朝恩、元載、盧杞----可謂前赴后繼層出不窮,這當然和當朝皇帝的不作為、亂作為有關。
顏真卿很不幸地與他們“為伍”,水火不容,這注定顏真卿的一生是艱難的、多災多難的,也是極不平凡的。
看看顏真卿身邊的夫人韋氏吧。夫人韋氏那也是出身名門閨秀,可自從嫁給了顏真卿,就四處漂泊顛沛流離,可以說沒過上一天安穩日子,身上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顏真卿在朝廷擔任刑部尚書期間,為人清貧自守,不斂財不聚財,入不敷出,舉家數月食粥,最后斷炊。
堂堂三品大員竟然連飯都吃不上了,萬般無奈的顏真卿只得向李光弼的弟弟、太子太保李光進寫下了《乞米帖》:
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難,仍恕干煩也。
夫人韋氏風雨漂泊積勞成疾,藥方中有一味藥為鹿脯,較為昂貴。顏真卿作為一清高文人,為救治夫人,不得不再次向李光進寫下了《鹿脯帖》:
病妻服藥,要少鹿肉干脯,有新好者,望惠及少許,幸甚幸甚!
看罷顏真卿的乞米求藥帖,如果你屬于情感敏銳型的,我想應該會有所表示吧。反正我沒哭,只是有點哽咽-----
反觀同樣出入宮禁、同為臺省重臣,同樣參見天子的宰相元載,卻貧富兩重天。他在長安城坐擁數十座別墅,每座別墅中身著綾羅的婢仆不下百人。府內名姝異樂,鐘鳴鼎食,紙醉金迷。
或許,顏真卿能稍微順從一下元載,或許就不至于落魄到如此窘境。然而顏真卿的字典里永遠查不到順從二字,“逢敵必亮劍”。顏真卿就像雞蛋碰石頭,縱使粉身碎骨,也要把你弄得腥腥的、臊臊的、臭臭的。
元載一手遮天,為閉塞圣聽、獨攬大權,居然忽悠代宗:皇上呀,你天天閱覽那么多奏章太辛苦了,龍體要緊呀,以后所有官員的奏章我先替你預覽,重要的再向陛下報告,可否?
昏聵的代宗居然答應了:好鴨好鴨,元愛卿辛苦了。
眼見皇帝要被架空,滿朝文武懾于元載淫威,都噤若寒蟬。又是顏真卿一身正氣,挺身而出,憤筆疾書《論百官論事疏》,毅然上呈。結果很正常,顏真卿這一次被貶到四千里外的硤州。
被貶為硤州別駕的顏真卿,從正三品的京官遽然降為從五品下階,當然是上疏得罪奸佞元載惹的禍。對此,顏真卿習以為常了,忠義為公、立德踐行、不阿權貴,是他一生的操守。
此后,顏真卿又轉任撫州、湖州刺史。在撫州任上,顏真卿除了興修水利、治陂灌田造福百姓外,還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趣聞:有一叫楊志堅的儒生,多年來一直“三更燈火五更雞”,寒窗苦讀,必欲求取功名。
只是妻子等得不耐煩了,告到衙門要求離婚。顏真卿認為此婦鼠目寸光,背離了“女子既嫁從夫”之禮,實屬惡德。遂令衙役將楊妻杖打二十,準予離婚。
同時,賞賜楊志堅布、絹、米若干,并聘為衙門幕僚。民眾皆稱贊,并將此事刻碑記述,此碑尚存于撫州顏魯公祠堂內。
顏真卿一生縱橫政壇50年,跌宕沉浮波瀾壯闊。如果非要選一段“歲月靜好”的時光,那么非湖州刺史任上莫屬。
湖州地處江南,遠離戰火,政通人和,物產豐富,人文鼎盛。在湖州,顏真卿在公務之余,最重要的業余生活就是和文人雅士交往,比如茶圣陸羽、和尚皎然、詩人張志和等。
茶圣陸羽,被譽為茶仙,祀為茶神,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專著《茶經》,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采制、烹飲、器具等都極盡論述。
和尚皎然,俗姓謝,字清晝,自稱謝靈運十世孫。皎然博涉經史,善文工詩,名滿江南,是一代高僧佛學大師,詩豪劉禹錫曾向他拜師學藝。欣賞一首他的《山雨》:
一片雨,半山晴。
長風吹落西山上,滿樹蕭蕭心耳清。
云鶴驚亂下,水香凝不然。風回雨定芭蕉濕,一滴時時入晝禪。
而張志和的《漁歌子》,則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讀后齒頰留香,回味悠長。此刻好想來一碗桃花鱖魚湯。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除了和朋友品茗吟詩、唱和聯句外,顏真卿還完成了一件偉大工作。他網羅組織50多名文壇精英,匯編成了360卷的韻學巨著——《韻海鏡源》。此外,顏真卿還著有《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可惜全部佚失。
此時顏真卿書法創作也進入井噴期,顏真卿有許多著名的作品如《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都作于任職撫州、湖州期間。
當然,在湖州,顏真卿最最開心的事不是這些。那是什么?要回長安了?俗!要升官了?更俗!哈哈,告訴你吧,顏真卿當初送往叛軍作人質、已失蹤20年的兒子顏頗回來啦!
喜從天降!20年后,父子母子意外重逢,天下還有比這更令人高興的事嗎?顏頗當年去做人質時才10歲,這二十年間,他遍嘗世間冷暖,幾經生死。此番重逢,任何語言都是多余的,唯有一家擁抱痛哭-----
公元777年3月,作惡多端的奸相元載被代宗下令自盡。刑部官員宣讀完圣旨,可元載磨磨蹭蹭不想死,刑部官員生氣了:我下班還要和女朋友約會呢。說完便脫下自己臭襪子塞入其口中,杖殺之。
已外放十年的顏真卿重回朝堂,再任刑部尚書。大奸相元載伏法,顏真卿這下子能放開手腳大干一場了吧,才沒有呢。
前面說過,中晚唐是一個盛產奸臣的時代,奸臣的生命力就像蟑螂一樣頑強,殺不敗打不垮。這不,一個更大、更陰、更資深的大奸臣盧杞出場了。唉,真的心疼顏真卿生不逢時呀。
盧杞,出身名門范陽盧氏,祖父盧懷慎為唐玄宗時宰相,廉潔自謹。父親御史中丞盧奕,在安史之亂中洛陽城破時被俘,拒不投降英勇就義。
可以說他的祖父二輩是賢相忠烈,誰知到他這里,突然就像遭受了核輻射一樣,基因突變,變異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奸臣。
盧杞相貌奇丑,獐頭鼠目,面色發藍,活像地獄一小鬼,估計奶牛撞見了,都要被他驚嚇回奶。再造大唐的功臣郭子儀就很怕他。
有一次,郭子儀生病,上門探望的官員絡繹不絕,郭子儀都讓姬妾陪侍左右。而得知盧杞前來,他趕緊屏退姬妾們,獨自一人接見。
事后,家人詢問其故。郭子儀說,對盧杞這個人不得不防呀,他相貌丑陋,面色發藍,我怕你們見了會忍不住發笑。他生性促狹陰暗、睚眥必報,自然會記恨,一旦他掌權我們家就要倒霉了。家人聽罷,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盧杞當上宰相后,以揣摩皇帝心跡為能事,百般討好賣乖。對忠言直諫的官員則無情打擊、肆意排擠。作為四朝元老、一生忠義的顏真卿,不可避免地要和他碰撞。
盧杞陰招連連,先是采取明升暗降,擢升顏真卿為太子太師,剝奪顏真卿一切實權,想讓他處于退休養老狀態。誰知,顏真卿“不識抬舉”。
顏真卿雖然沒有實權,但憑太子太師高位,仍舊直言直諫,這讓盧杞感到自己受到了戲弄。
盧杞如芒在背,急欲除之而后快。便心生一計,想以一方節度使之職誘惑,調虎離山,以后再伺機除之。
顏真卿當然明白盧杞的險惡用心,質問盧杞:清臣因性格急躁,得罪小人,屢遭外放,如今我已經七十多歲了,幸虧得到宰相大人庇護。
宰相大人先父首級傳至平原,面有血跡,清臣不敢用衣袖去擦,硬是用舌頭舔盡。如今,宰相大人對清臣就不能相容嗎?
盧杞敢緊俯身下拜,表面感激萬分,心里mmp:老不死的倚老賣老,不識相的老家伙,非要和我作對,咱們走著瞧,哼!
一旦被小人惦記上,那么危險也就會隨時降臨。783年,李希烈叛亂的消息傳至朝廷,唐德宗召開御前會議商議對策。
盧杞心花怒放,除掉顏真卿的機會來了。他對德宗道:李希烈兵多勢大,不宜武力討伐,應安撫為上,只要朝廷示之以恩,不用動一兵一卒,而禍患自除。
昏庸德宗:好鴨,好鴨,不知何人可擔當宣諭之任?
盧杞竊喜,低下頭,掰著手指頭假模假樣一通掐算,這個不夠格啦,那個資歷不行啦。
突然,一拍腦袋:有了,此行非老太師顏真卿出馬不可,太師乃我朝四朝元老,德高望重,無人能及,若是太師出馬,禍患必除矣。
緊接著又裝出極度失望的樣子長嘆一聲:唉,可就不知道顏老太師愿不愿意為皇上分憂呀?
他明明知道只要德宗下令,顏真卿是不會拒絕的,卻又裝出這副嘴臉,這就是小人的陰險之處。
昏庸的德宗又怎知盧杞奸計,他只想快點平定叛亂,哪里顧及到顏真卿的死活,于是命顏真卿為宣慰使,赴許州安撫李希烈。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顏真卿明明知道這是盧杞的借刀殺人,換作別人隨便找個理由推脫就是了。可顏真卿不是別人,君命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他不顧家人同僚的勸阻,頭也不回毅然踏上了死亡之旅-----
到了許州的顏真卿代表朝廷向李希烈宣詔,只是兵強馬壯即將稱帝的李希烈,已不可能接受朝廷的宣撫了,自己能當老大誰還愿意匍匐在別人的腳下呢?
不過顏真卿作為朝廷一品大員、德高望重,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如果能為我所用,那么對自己稱帝無疑是一種支持,李希烈有著自己的打算。
于是對顏真卿各種威逼利誘,但無論是誘以宰相之職,還是威脅活埋、架火燒,都不能使顏真卿屈服。
已失去耐心、氣急敗壞的李希烈,軍閥本性徹底暴露。785年,顏真卿被李希烈部將縊殺于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龍興寺,終年77歲。
消息傳出,山河垂淚,舉國同悲。唐德宗詔令輟朝五日,追贈他為司徒,謚號“文忠”,沉痛祭悼顏真卿。
詔書贊譽顏真卿“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
顏真卿壯烈殉國,守節而死,以其不屈脊梁挺起了大唐的破碎山河,其浩然正氣已注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
顏真卿用最軟的筆,寫出了最硬核的人生。他以其登峰造極的書法藝術揚名后世,被約定俗成地稱為顏體,在中國書法史上被視為與王羲之齊名的曠代大師,被譽為“亞圣”。
顏真卿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楷書四大家”。
北宋大神蘇東坡,認為顏真卿的書法是最好的,“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誠然,我們從不懷疑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但是,我們更應該透過這書法光芒的背后,看到一個書法家之外的顏真卿,他以生命踐行了儒家舍身取義之精神,正如歐陽修所評價的那樣“顏公忠義之節,皎如日月,其為人尊嚴剛勁,像其筆畫。”
他高山仰止的偉大人格,他堅貞一志的忠義品質,他如日月般的浩然正氣,更應該為后人所臨摹,所學習,所繼承!
<終>
如果喜歡,請您點贊、分享和推薦,謝謝。
參考資料:《正氣?顏真卿傳》 權海帆 著
《忠魂
《探花TV》公眾號文章目錄
一、#唐宋詩詞篇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二、#爭鋒唐宋篇
9、
8、
7、
6、
5、
4、
3、
2、
1、
三、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四、#民國風云篇
2、
1、
五、#感動中國篇
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