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生正在實實在在進入了醫療工作的日常實踐之中。
▲AI醫療已不再是限于未來層面的設想,而是正在成為普惠大眾的現實。
文 | 徐濤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近年來,AI(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醫療服務的內涵與外延。作為泌尿外科一線醫生,我同樣已經深切感受到,技術不僅能夠提升效率,更是正在推動著醫療資源的結構性重構。
比如,螞蟻集團剛剛推出的全新AI健康應用AQ,通過“名醫分身智能體”、“報告解讀”“智能問診”“健康隨訪”等功能,正在成為患者與醫生之間的新型橋梁。
AQ不僅支持上傳檢查報告、影像資料,還能整合可穿戴設備的實時健康數據,輔助醫生獲得對疾病的初篩判斷,提升了診療效率。
諸如這一類平臺的興起,不再僅僅是技術工具的演進,更預示著一種全新的醫療體驗與協作模式的誕生。
據了解,AQ還上線了以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超200位三甲醫院名醫AI分身。每個上線的醫生智能體,都需要經過醫生及其團隊嚴格訓練與測評。
隨著這樣的AI醫生正式上崗,AI醫療已不再是限于未來層面的設想,而是實實在在進入了醫療工作的日常實踐之中。更令人期待的是,AI賦能醫療普惠化,小地方也能看上“大專家”了。
AI讓醫療服務發展更均衡
眾所周知,中國醫療體系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極為顯著。大城市三甲醫院匯聚了頂尖設備與專家,導致患者蜂擁而至,門診、病房壓力巨大。
而其背后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偏遠地區基層醫療機構上述條件匱乏,導致很多患者看病就傾向于去大城市。
同時,即使在同一個區域之內,也存在層級間資源分配失衡的問題,大醫院虹吸效應顯著,導致患者無論病情輕重都涌入大醫院,基層資源則被閑置。
此外,醫療機構間信息壁壘森嚴,檢查檢驗結果互不認可,既浪費資源又加重患者負擔,嚴重制約醫療服務的均衡發展。
對于在醫療一線的醫務工作人員來說,AI應用也有可能顯著減輕非診療性工作負擔。例如在泌尿外科日常接診中,患者常帶來多地的檢查和化驗報告,內容繁雜、格式不一,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整理。
這時候,借助AQ等平臺的自動解讀能力,醫生可以更高效地把握患者病情主線,專注于診斷與治療決策,從而提升診療效率與專業判斷質量。
對于患者來說,AI的各種應用同樣方便好用。例如,AQ平臺的“初診導診”“報告解讀”“掛號推薦”等功能,就能實實在在為醫患帶來便利。
初診導診時,AI通過對話了解患者癥狀,精準推薦科室,減少盲目掛號;報告解讀功能將專業術語轉化為通俗語言,便于患者理解病情,也節省醫生解釋時間。
AQ平臺的掛號推薦,則依據科室掛號情況、醫生排班和患者病情,優化就醫流程,減輕醫生接診安排壓力。
健康管理也是AI的強項
當今的健康新理念,不僅包括看病,更關注健康管理,而這恰恰是AI的強項。
比如,針對慢性泌尿系統疾病,有了AQ這樣的AI應用,就可以通過連接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生理數據,一旦出現異常信息就能及時預警,并根據具體病情針對患者的全身情況制定個性化管理計劃,助力整體化地干預病情。
日常健康管理干預方面,AI能夠依據用戶個人信息分析健康風險,推送針對性建議,如對于泌尿系統結石患者,結合搜集的個體特點,提醒久坐人群加強運動、增加飲食纖維含量、均衡液體納入等,從根本上做到加強預防。
當然,要成為被廣泛認可的 “健康管理助手”,AI應用還需提升準確性、優化用戶體驗,加強與醫療機構協作,形成完整健康管理鏈條。
總的來說,我特別認同“AI醫療的終極目標是普惠”的基本理念,從契合醫療保障全民健康的本質而言,AI已經展現了實現該愿景的潛力。不過也要看到,目前還存在著技術普及、經濟成本和公眾認知等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缺口。
比如,AI目前對復雜病情判斷存在局限,當前其結果僅可用作參考,最終診斷仍需醫生綜合判斷。
再如,目前AI在改善資源分配上尚處起步階段,雖已具備一定作用,但距離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分配不均的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基層和偏遠地區醫療機構對AI技術的認知、掌握與應用能力不足,缺乏設備與人才,需加強技術培訓幫扶。
對此,國家也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定。比如,《“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旨在促進醫療數據流通共享,為AI模型訓練提供優質數據,提升AI醫療產品服務性能,推動其在各地普及。
《衛生健康行業AI應用指引》則明確行業規范,指導相關主體開展AI醫療應用,規范市場秩序,提高產品服務質量,增強患者信任。這些都是針對上述瓶頸問題的指導性政策。
而另一方面,AQ這樣面向大眾的優秀產品不斷問世,也是相關廠商平臺針對市場需求提供的解法。
AI會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更多深度融合,獲得更多的知識創新、觀念更新,AI也將在藥物研發、醫療教育、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領域發揮重要的、超越我們可預期的作用。
我們期待更多像AQ這樣的產品面世,因為惟有這種創新平臺的百花齊放,才能給AI醫療的普及帶來更多的選擇、更繁榮的支撐。我們也有理由相信,AI 醫療一定會順應市場需求,朝著技術融合創新與應用場景拓展方向發展。
當然,在發展中也會呈現超出我們預期的有關數據安全、倫理道德等新問題新挑戰。這也要求我們發揮更多的智慧,確保AI醫療這一技術創新能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醫療普惠,釋放最大的正向價值。
撰稿 / 徐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賈寧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