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學子】第3601期
13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作家做錯自己作品的閱讀題
這不是笑話,
是一種制度性荒唐
“我的文章被出成了閱讀題,而我不會做。”這是青年作家王彤樂的一句無奈之語,卻也是語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真實寫照。
2024年6月,一則新聞刷屏網絡:作家王彤樂發表在《中學生百科》上的文章《藍氣球和甜月亮》被上海市虹口區選為初二語文期末閱讀題,她本人試做了這份試卷,卻錯了選擇題,其他三道主觀題也答得不夠全面。
一個荒謬的事實就此擺在我們面前——文章的作者,無法“正確”理解自己寫下的文字。
這不是冷幽默,這是教育的真實寫照,更是語文應試教育的一個荒唐縮影。
一場語文教育的“荒唐秀”
我們先來看看那道“選擇題”。原文第七段寫道:“那些色彩鮮艷的氣球在霧蒙蒙的天空里漂浮,穿過樹林、穿過羊群、穿過低矮的房屋。”
題目問:以下對“穿過”的表達效果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展現了老人騎車帶氣球前行的畫面
B. 表現氣球在空中漂浮的輕快自在
C. 展現西北戈壁的自然景象與環境
D. 烘托“我”看到氣球時的激動與渴望
王彤樂選擇排除C,認為它“最不搭”,卻沒想到“正確答案”恰恰是C。
這就像畫家作畫,卻在“美術高考”的評分中被認定“構圖不合邏輯”。作家的直覺、記憶和情感在這套題目中,反而被“標準答案”否定了。
問題在于,出題者設定的“標準理解”,是從一種僵化、結構化的“命題邏輯”中硬鑿出來的東西。語言、情感、文學都被擠壓進了一個叫“正確選項”的窄門。它不是在考“理解”,它是在考“服從”。
作家都做不對,學生憑什么能?
作家自己做錯自己的閱讀理解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因為寫作與做題,本質上是兩個世界:
作家書寫的是感受、經驗和靈光一現的想象力,很多時候,寫作者自己都無法完全解釋文本的“意義”;
而語文考試卻把文章當成“機關重重”的密室逃脫游戲,要考生按照“命題人的心思”走迷宮,否則就是“理解偏差”。
王彤樂說:“我寫這篇文章時,是記錄我童年的一段真實回憶,寫得很感性,并沒有去深挖表達手法。”這恰恰是好文學的基本特征——真實、自然、流動。
但考試不容自然。它要求所有思維服從一套答題模板:什么叫“表達效果”?什么叫“深層意圖”?這些所謂的標準答案,很可能連魯迅本人都答不上來。
正如網友調侃:“魯迅做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估計要全軍覆沒。”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語文考場上的“落敗者”,后來成了被《青年文摘》轉載的優秀作者。而很多高分閱讀理解的考生,也許連《中學生百科》都不曾投稿。
閱讀理解,成了理解“出題人”
從一線學生和家長的反饋來看,語文閱讀理解的核心困境,在于“閱讀的不是文章,而是出題人的腦子”。
許多考題已經遠遠超出了文本內容本身,開始要求學生“揣摩作者動機”“尋找象征意義”“捕捉言外之意”……但真正的問題是:連作者本人都沒“動這個機”“象這個征”“藏這個意”。
這不是語言能力的訓練,這是主觀想象力的強制統一。
一位網友說得直接:“閱讀理解成了服從性訓練,必須從題干里猜出出題者的意圖。”另一位網友補刀:“理化可以憑公開知識答對,但語文閱讀不刷真題、不摸套路、連作家自己都無能為力。”
這就解釋了為何越來越多的學生說:語文是最難提分、最不公平、最無法掌控的一門課。
教育的初心,是理解,不是馴化
我們到底希望學生通過語文考試學到什么?
是“分析表達效果”這種術語腔?還是通過文字去感受生活、理解他人、鍛煉思辨能力?
好的語文教學,不是把孩子變成“標準答案的猜測者”,而是引導他們成為“文字世界的思考者”。
現在的語文閱讀理解,把文學教育“工具化”“標準化”,最終的結果,就是抹殺了個性,丟失了感受力,扼殺了創造性。
當學生看到“藍氣球”和“甜月亮”,他們不再覺得那是童年回憶的符號,而會本能地問:這是不是暗喻了什么?象征了什么?我要怎么答題才不會失分?
他們不再用眼睛讀文字,而是用計算器做題。
那考試作文題該怎么設計?
要拯救語文教育,不在于“改答案”,而在于改思路。
一、以文本為本,鼓勵真實感受
出題應回歸文本,不強求深度解讀。例如:“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如何理解文中‘穿過’一詞的畫面感。”這樣的問題,鼓勵學生結合具體語境自由表達,而不是追求“唯一的正確”。
二、降低“標準化”,鼓勵多元表達
好的答案不該只有一個。評分標準可設置參考點,而不是唯一“踩線”。寫得通順、有邏輯、有感受的答案,理應得到承認。
三、借鑒國際考試,回歸理解本質
托福、SAT的閱讀題,從來不會考“你覺得作者的情緒是否為悲傷中夾雜希望”,而是明確地考察信息提取、邏輯關系。中國語文考試也該學會“去玄學”。
四、作文鼓勵思辨與真實
作文題目不要再高高在上,比如“談談你對命運的理解”“你如何看待孤獨”這樣開放的問題,才能真正訓練語言與思維,而非空泛套話。
愿語文,溫暖而真實
王彤樂的經歷,是一個提醒,也是一記警鐘。
我們不能再讓語文考試成為壓迫感受、打擊個性、訓練服從的工具。我們需要的,是能夠讓一個學生走出考場之后,依然愿意寫作、閱讀、講述與傾聽的語文。
語文,不該是讓人感到“做錯”的學科,而應該是讓人感到“被理解”的語言。
愿下一個寫下“藍氣球和甜月亮”的少年,不會在考試中敗下陣來;愿我們教出的學生,讀懂的不只是題目,而是人生。
近期發表
匯編 ↓↓↓ 百篇一網打盡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帶你深度游世界】
喜歡就點“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