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ADA大會頻發中國之聲。
整理:MSHK
第85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年會于6月20~23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在本次ADA大會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蔡曉凌教授團隊碩果累累,內容涵蓋減重藥物的安全性、iCaReMe China研究以及糖尿病管理等等,本文進行簡單匯總,以饗讀者。
Ecnoglutide——在超重、肥胖成人中3期臨床試驗
研究一
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以口頭報告的形式公布了中國原研藥物、全球首個具有環狀腺苷單磷酸鹽(cAMP)偏倚性的新型長效GLP-1RA——Ecnoglutide在超重或肥胖受試者中的III期臨床試驗——SLIMMER研究結果。該藥物目前正處于開發階段,本研究將重點考察其每周一次給藥方案在中國成年人群中治療超重或肥胖的療效與安全性。
研究共納入882名超重或肥胖18~75歲人群(超重:BMI≥24kg/m2;肥胖:BMI≥28kg/m2),這些人群至少伴隨有一項合并癥,如糖尿病前期、代謝綜合征、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無糖尿?。?。將其隨機分配成兩組:Ecnoglutide與安慰劑注射劑量均為1.2、1.8及2.4mg/每周一次。其中1.2mg組參與人員167名;1.8mg組參與人員154名;2.4mg組參與人員有:167名。研究主要終點為體重變化的百分比以及第40周時體重減少達到或超過5%的受試者比例。
結果顯示,第40周體重下降至少5%的參與者比例及不良反應比例:
1)Ecnoglutide 1.2mg組中占77%,155人存在消化道反應(93%);
2)Ecnoglutide 1.8 mg組為84%,154人存在消化道反應(93%);
3)Ecnoglutide 2.4 mg組為87%,156人存在消化道反應(93%)。
4)安慰劑組的165名參與者中有139人(84%)觀察到最常見的胃腸道反應。
與安慰劑組參與者的參與者比例為16%,與安慰劑相比,估計治療差異分別為60%(98%CI 50至71)、68%(58至78)和70%(61至80;所有p<0.0001)。
在本次試驗的全程中,觀察到最普遍的不良事件為胃腸道反應,主要表現為輕度至中度。在非糖尿?。ò?型和2型糖尿病)肥胖或超重成人中,相較于安慰劑,接受Ecnoglutide治療的個體展現出更為顯著且持續的體重減輕效果,且安全性良好,這為Ecnoglutide在體重管理領域的潛在應用提供了支持。在非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中,該治療方案未來或可作為一種安全且有效的干預措施。
減重藥物的安全性
研究二:1723-P
Weight Reduction Mediated by Antiobesity Medications and the Risk of Obesity-Associated Cancer—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OM介導的體重減輕與肥胖相關癌癥風險之間的關系——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
肥胖被認為是癌癥的獨立危險因素。AOM介導的體重減輕是否有助于降低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仍不清楚。本研究共納入54個RCT,涉及14種AOMs,涉及90900名受試者。
結果發現:與安慰劑相比,AOMs介導的每5kg體重減輕與13種肥胖相關癌癥的總體風險無關(RR=0.99,95%CI,0.86-1.13)。此外,與安慰劑相比,AOMs介導的體重減輕也與食管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癌、胃癌、腎癌、肝細胞癌、卵巢癌、胰腺癌、甲狀腺癌、腦膜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等單項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無關。對年齡、性別、體質指數、隨訪時長、糖尿病病情和藥物類型的敏感性分析結果與主要結果一致。
研究表明目前AOM所介導的減重效果并未降低超重或肥胖患者的肥胖相關癌癥風險,未來仍需更多研究來驗證這一發現。
研究三:789-P
The Use of Antiobesity Medications and the Increased Risk of Alopecia—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使用抗肥胖藥物與脫發風險增加——隨機對照試驗(RCT)的薈萃分析
脫發是抗肥胖藥物(AOM)的一個潛在不良事件。快速減重可能導致關鍵營養素缺乏,并成為一種生理應激源,可能擾亂毛發生長周期并增加毛發脫落。本研究納入了10項RCT,涉及22840名受試者。
與未使用者相比,使用AOMs會增加脫發風險(OR=3.12,95%CI,1.90-5.14)。與非肥胖亞組(OR=0.68,95%CI,0.16-2.86,亞組差異p=0.02)相比,肥胖亞組的脫發風險更高(OR=3.89,95%CI,2.37-6.37)。Meta回歸分析表明,體重減輕百分比(β=-0.13,p=0.05)和絕對體重值(β=-0.23,p=0.03)與脫發風險呈正相關。年齡越小,脫發風險也就越高(β=-0.20,p=0.02)。
研究結果AOM與脫發風險增加相關,體重減輕越多,脫發風險也就越大。這提示我們需要注意快速減重對頭發健康的影響。
iCaReMe China研究
研究四:848-P
The Antidiabetic Medication Treatment Patter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Real-World Evidence from ICaReMe China Registry Study
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藥物治療模式——來自iCaReMe China注冊研究的真實世界證據
iCaReMe China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觀察注冊研究。該研究共納入9000名糖尿病患者,99.2%接受降糖藥物治療,其中28.5%的患者接受單藥治療,71.5%的患者接受聯合治療。二甲雙胍是最常見的降糖藥物(59.5%),其次是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38.9%)、胰島素(36.8%)、α-糖苷酶抑制劑(29.2%)、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16.8%)、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14.9%)、磺酰脲類藥物(9.4%)和噻唑烷二酮類藥物(5.2%)。
與無糖尿病并發癥患者相比,SGLT2i(46.9% vs 37.3%,P<0.001;42.7% vs 38.4%,P=0.002)、GLP-1RA(20% vs 14%,P<0.001;17.4% vs 14.4%,P=0.003)、胰島素(53.9% vs 33.8%,P<0.001;46.2% vs 34.9%,P<0.001)、α-糖苷酶抑制劑、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和磺脲類藥物在合并微血管或大血管并發癥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率較高。
研究五:440-P
Associated Factor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iCaReMe China Registry
iCaReMe China 注冊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因素
研究數據表明,9000名患者中有1515名(16.8%)基線時報告有心血管疾病。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齡(>60歲)、喪偶、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既往病史(卒中、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力衰竭)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高顯著相關。
分析發現,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SGLT2i、GLP-1RA、降壓藥物、抗心力衰竭藥物以及抗血小板藥物較多。此外,低血糖和低血脂也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高相關。
研究六:1486-P
Control of th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Results from iCaReMe China Registry
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控制現狀——iCaReMe China注冊研究結果
9,000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分別有43.9%、42.8%和10.7%的患者報告合并高血壓、血脂異?;蚵阅I臟病,約14.9%和16.7%的患者報告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發癥病史。血糖(糖化血紅蛋白<7%)、血壓(收縮壓<130mmHg且舒張壓<80mmHg)、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6mmol/L)控制目標達成率分別為36.5%、72.2%和36.1%,僅有9.6%的患者三項治療目標全部達成。
本研究提示糖尿病綜合管理亟待加強,采取心腎保護性治療對優化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療效至關重要。
1型糖尿病管理
研究七:1512-P
Global, Regional, Age-Specific, and Sex-Specific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r Obesity in Type 1 Diabetes from 1980–2020—A Meta-analysis of 79 Observational Studies with 746,746 Patients
1980年至2020年1型糖尿?。═1DM)患者超重或肥胖的地區、年齡和性別特異性趨勢——基于79項觀察性研究746746名患者的薈萃分析
本研究是一項針對T1DM患者超重或肥胖患病率的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通過檢索多個數據庫納入自建庫起至2024年3月的746746名T1DM患者。
結果發現:
①在成人T1DM患者中,肥胖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從1985-1990年的3.3%(95%CI,2.2-5.0)到2015-2020年的22.2%(95%CI,17.9-26.9)。成人T1DM超重患病率呈一致趨勢,在2015-2020年期間達到最高31.9%(95%CI,27.5-36.4)。
②在兒童和青少年T1DM患者中,肥胖患病率在1990-2010年期間持續增加,從6.3%(95% CI,4.0-9.7)增加到12.2%(95% CI,7.2-18.3),并在2010-2020年期間略有下降,從11.3%(95% CI,9.7-12.9)下降到9.3%。(95% CI,6.7-12.4)。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年輕人的超重率在20%左右波動。③在性別方面,男性和女性T1DM患者的肥胖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女性的肥胖患病率更高。④就地區而言,1980年至2020年期間,四大洲的肥胖或超重患病率有所增加,其中美國的患病率最高。
本研究發現從1980年到2020年,全球T1DM患者的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一直在增加,提示我們體重管理可能是未來T1DM管理未滿足的臨床需求之一。
更多信息,敬請關注醫學界 2025ADA會議專欄
責任編輯丨小林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