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節(jié),潮濕悶熱的環(huán)境不僅讓大人感覺很難受,孩子的身體也開始頻頻“鬧別扭”,出現(xiàn)食欲不振、腹脹腹瀉、濕疹反復、精神倦怠等狀況。為何孩子在梅雨季容易有這些表現(xiàn)?中醫(yī)認為,這是濕邪困脾引起的。家長掌握科學的調護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安然度過梅雨季。
脾虛濕困的搗亂信號
梅雨季節(jié),孩子出現(xiàn)以下情況,家長要警惕是濕邪困脾在作怪。
1.身體沉重黏膩。孩子常感到頭昏腦漲、四肢乏力,懶得動彈。
2.胃口“罷工”。孩子對美食提不起興趣,吃點東西就腹脹,甚至惡心、反胃,大便溏稀粘馬桶。
3.皮膚“鬧情緒”。濕疹、瘙癢、長痘等皮膚問題困擾著孩子。
4.精神“發(fā)霉”。孩子總是睡不醒,白天昏昏沉沉,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低落。
警惕腸胃“鬧別扭”
“病從口入”風險高。高溫高濕的天氣容易滋生細菌、霉菌,食物容易變質、腐壞。孩子腸道防御機制尚未成熟,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出現(xiàn)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
濕邪困脾影響消化功能。中醫(yī)講的“濕”,分“外濕”和“內(nèi)濕”。外濕多發(fā)生在梅雨季節(jié),雨水頻次多,氣候潮濕或者居住環(huán)境潮濕,人體易感受濕邪而生病。“內(nèi)濕”發(fā)生的原因是脾虛不能運化。小兒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嬌嫩。脾主運化水濕和食物,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嗜食生冷食物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會使脾的功能下降,形成內(nèi)濕,從而導致濕困脾胃的情況,出現(xiàn)食欲減退、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黏滯不爽等癥狀。
睡不好、動太少,免疫力“往下跑”。脾受濕邪所困,氣血生化不足,影響負責抵御外邪的衛(wèi)氣功能,加上梅雨天氣影響作息和活動,孩子容易精神不振、疲倦嗜睡,身體正氣相對不足。此時細菌、病毒乘虛而入,導致孩子出現(xiàn)嘔吐、腹瀉、腹痛等感染性胃腸炎癥狀。
“天然干燥劑”來幫忙
面對濕邪,中醫(yī)為你提供幾份“天然干燥劑”,幫你祛濕健脾,恢復清爽。
找找食療“干燥包”。廚房里的祛濕“明星”有薏米、赤小豆、冬瓜、玉米須、山藥、茯苓、芡實、白扁豆、生姜、陳皮等。可以試試薏米赤小豆粥、冬瓜薏米排骨湯。遠離身體“加濕器”,要少吃生冷瓜果、油膩肥甘食物和甜膩糕點。
按下穴位“除濕鍵”。豐隆穴是化痰濕要穴,每天可按揉或敲打幾分鐘。同時,按摩足三里穴可強壯脾胃,按摩陰陵泉穴可健脾利濕。
學學生活“防潮術”。動則生陽,適度運動,如散步、練習八段錦或瑜伽,是祛濕良方;可合理使用空調除濕功能或除濕機,為室內(nèi)除濕;淋雨后要及時擦干身體、更換衣物;避免直接睡在地板上;潮濕天氣減少涉水活動。
對于濕邪較重或癥狀明顯者,中醫(yī)科醫(yī)生會根據(jù)個人體質來開具個性化方劑,還可以結合中醫(yī)外治法,如艾灸、火罐、脾胃貼等,來精準治療濕邪。
梅雨季節(jié),別讓孩子的身體“濕漉漉”,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調和脾胃、充盈正氣,遠離疾病的侵擾。
來源:學生健康報
文: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中醫(yī)科 王納 和婧偉
策劃:張燦燦
編輯:李君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 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