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末,小張奔向銀行大廳,冷風吹得整個人都泛涼。
他聽人說,放存款不如放理財,知道這是錢生錢的門道,攥著2000塊積蓄慕名而來。但當時,理財還是富人的“專柜”,銀行經理遞來宣傳單,明晃晃寫著“五萬起購”,小張趕忙溜之大吉。
恰巧在這年,一元起投、靈活取用的余額寶出現了,6%的收益,甚至高于銀行定期存款。一時間,“貨幣基金”這個已引入國內十年的理財產品,又掀起討論的熱潮。小張也成了最早一批在互聯網“上車”余額寶的年輕人。
12年過去,金融市場風云變幻,各大銀行早已參照余額寶推出了“寶寶類”產品,債券基金、黃金ETF基金等多元化理財產品接連走進普通人的日常。毫無疑問,這是“全民理財”迅速普及的12年。
4位使用余額寶12年的用戶聊了聊,試圖在滾滾向前的時代巨浪里,捕捉到他們的起伏與歡呼。
其中,第一批用余額寶的人,或許也看到了更多風景。我們與
2013年,說起理財,還是個小眾話題。
那時,大部分普通人的存款都趴在銀行戶頭,吃著活期利息,就算有人聽過理財,聯想到的也是炒股、杠桿、指數等疏遠的詞匯,背后若隱若現的是門檻二字。
這年,小張剛工作不久,月收入不過3000塊。同事聽完他被5萬理財起購價擋下的經歷,問他:你聽說過余額寶嗎?
那年6月份,余額寶橫空出世,“一元起投、靈活取用、按日結算”的互聯網理財體驗,迅速獲得廣泛關注。
要知道,當時的貨幣基金大多按月結算,主要服務機構和一些高端VIP客戶。余額寶打破了傳統服務慣性,改善了服務體驗,很多人由此第一次接觸理財。
有媒體人偶遇被稱為“中國基金之父”的王連洲,下意識問這個產品靠不靠譜。王連洲告訴他,余額寶會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增加居民收入大有益處。
實際上,“一元起投”的低門檻,也是小張“試吃螃蟹”的原因。
他再三思索,將準備換手機的幾千塊都投了進去,像種下一顆懸而未決的種子。第二天凌晨六點,手機響起叮的一聲,他趕忙點開余額寶,“昨日收益1.2元”出現在眼前。
每天都有看得見、實打實的收益,理財的觀念由此生根發芽。
這年,90后小南剛上大學。記憶中,母親總是精打細算過日子,小南也養成了省錢攢錢的習慣,在各種兼職中打轉。
某天她突然發現,余額寶成為周圍同學的話題中心——比往返ATM存錢取錢省事,收益還高不少,一個星期就能賺一杯奶茶錢。
“那時身邊用余額寶的人挺多的,雖然大家在里面放的錢都不多。”小南膽子更大些,把自己攢的一萬多塊錢都放了進去,但她也沒想到,一天就“生出”了2塊錢。
“每天都能看到收益在往上漲,看到就證明自己又在掙錢了。”在拼命打工之外,穩定的額外回報再次加固了她的安全感。
小南舊照
相比之下,敏醫生用余額寶的答案要直接許多。
他是個很怕麻煩的人,懶得折騰,也不喜跟風,餐廳門口排隊超過10分鐘他就扭頭走,更別說去網點排隊、在股市打聽小道消息了。
在手機上操作就能隨時理財,他“感覺還不錯”,于是,轉了一部分工資進余額寶里。而理財,就是這么簡單。
敏醫生生活照
普通人與余額寶的相遇,大多都是意料之外,行業內對潮水的走向則要格外敏感。
金融從業者老金還記得,彼時市場利率處于高點,貨幣基金收益也相對可觀,但余額寶在原本基礎上,讓收益逐日可見,每天睡前看一眼收益成為很多人的日常,理財的成就感也隨之油然而生。
更何況,老金很早就通過支付寶網購,深知平臺的安全性。
信任是所有理財敘事的開始,既能網購消費、也能攢錢生錢的余額寶,也由此走上了中國普惠金融標桿的道路。
2016年,幾乎所有大中型基金公司都在積極與互聯網平臺牽手,“寶寶類”貨幣基金從VIP柜臺走向千家萬戶。
這年,余額寶用戶數超過2.95億,成為全球用戶數最多的公募基金。值得一提的是,首批余額寶用戶主要來自一線城市,到2015年底,四五線城市的余額寶用戶已成規模,農村地區的用戶比例甚至達到15.1%。
越來越多的人與余額寶產生交集,認可其作為現金管理的工具,感受到它為生活帶來的微小而美好的變化。
老金工作時
小張從余額寶邁進理財大門,他的財富觀、消費觀慢慢成熟。
除了主動了解“七日年化收益率”等概念,他開始嘗試購買其他理財產品,漸漸摸索出一套理財方案,他稱之為“鐵三角理財法”:
工資到賬后,他會將錢分成三股流水。第一份流進余額寶,低風險且靈活,用作日常開銷;第二份存定期,作為1-3年的長期投資;第三份嘗試短期理財,感受金融市場的水溫。
以往花錢隨心的他,也開始精打細算起來,每次購物都要先計算下這筆錢放余額寶里能賺的收益。“收益感知”像個隱形的天平,指引他把錢花在刀刃上。
余額寶的可視化收益,讓每筆錢都有了真切的回響。2016年,小張驚訝地發現,靠著每個月的涓涓細流,水池中積下了4000元。
他想起自己的文學夢,想起每次寫稿時都要借用電腦的不便,他沒再猶豫,跑去數碼城買了臺筆記本電腦。
這臺電腦如今仍在他的家中,見證也提醒著他這段青春的日子。
依靠在余額寶里存到的15000元,小南精心安排了一場畢業旅行。
人生的前22年里,她忙著讀書,忙著兼職,忙著存錢,生活好像一張緊繃的弓,從未松懈過。正好讀研前有段時間,她干脆背上包,從北方一路南下,花了一個半月時間,去了十多個城市。
她沒有尋求父母的幫助,將每筆錢都計算到極限。不趕時間的時候,她坐綠皮火車,如果這段城市的資金比較緊張,她就在住宿上把錢省出來。
細想下來,也正是這段完全由她支配的旅行,讓她迅速與社會接軌。后來找工作時,面試官問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她用這段經歷幫自己爭取到了工作崗位。
她依舊記得,在杭州遇到的那位退休后獨自旅行的阿姨。
坐在青旅的床上,聽阿姨說起路上的經歷,小南想到未來。她希望在自己的晚年,也能有這樣有閑有錢的狀態,和說走就走的底氣。
小南在旅行中拍下的照片
如今,在千變萬化的理財世界,余額寶仍然提供了托底的確定性。
2025年,在推出的第12個年頭,余額寶對2000多名12年老用戶的調研顯示,8成受訪者依舊在高頻使用余額寶,大部分都是80、90后。在理財風格上,這些用戶6成都是穩健型,余額寶、債基在資產中占比最高。
職業習慣使然,老金每月都用一筆固定的錢購買各種理財產品,股票、期貨等高風險產品是主力,用來靈活取用的錢放余額寶,“至少要比銀行同期的活期存款利率要高,也是小額資金的理財手段”。市場漲跌不定,有時候他回頭看,只有余額寶,12年都保持著正收益。
敏醫生已經堅持在余額寶簽到875天
時間像是某種貨幣,用智慧交換沖動,用經驗取代青春,也帶走了小南在理財世界里的青澀與懵懂。
這些年來,余額寶的功能邊界不斷擴寬,小南的理財方案也更加多元化。她開始分散投資有一定風險的理財產品,每個產品會自己限額,賺不了很多,也不會虧得太過心痛。
但時間也給了她驚喜。
前段時間,金價成為全民話題,小南才想起自己早先就在支付寶上買過黃金ETF基金,再打開看,收益已經超過百分之百。這也是眾多年輕人理財進階的影子,隨著存款利率持續下跌,年輕人群體開始流行起“新三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和黃金基金)”。螞蟻財富平臺數據顯示,937萬年輕人同時持有余額寶、債基、黃金基金,其中90后占主力。
不同的理財產品豐富了小南的人生支點,無形中增加了她面對風險的底氣,但她當下持有占比最多的產品,還是余額寶。
她說,相比于在風口上跳舞,她還是喜歡穩定的敘事。
穩定的收入也給了她很大的滿足。如今,她靠自己付了房子的首付,并將理財賬戶看作新房里的寵物,“看著它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日漸豐滿,就很開心”。
小南旅行中拍下的照片
小張變成老張,如今也是一位理財高手了。
他從余額寶開始不斷“打怪進階”,買過活期,買過債基、ETF,現在又在準備購入企業年金。
金融市場風云變幻,余額寶在他心中的地位也幾經變化:最開始,它是剛發現的寶藏,收益很香;后來,它教會自己一筆一筆攢錢,通過攢錢達成目標、實現愿望;如今,余額寶的新服務“攢著”,只能攢錢賺收益,不能隨便消費,他躍躍欲試,希望余額寶能繼續幫自己管住手。
和我們對話的這幾天,他時常會想起12年前去線下排隊時手足無措的自己,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這么久。
從0.5元、1.2元算起,老張在余額寶的累計收益已經超過5000塊。他將這筆錢浪漫地比喻為時光蓋在賬本上的郵戳,或許不是多么震撼的數字,但這份啟蒙與陪伴更加珍貴。
他終于明白:“理財這事兒真沒那么高大上。不需要五萬塊本金,不需要懂復雜的K線圖,我手機屏幕上跳動的收益數字,正悄悄告訴我,所有認真對待生活的人,時間終會給你復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