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錄片的文化敘事到一瓶酒的工藝表達,從10億次傳播量到四重防偽技術,茅臺醬香酒產品與貴州文化符號的深度耦合,描繪出中國酒業的競爭邏輯。
當煥新升級的貴州大曲80年代在貴陽發布,《這一站,貴州》新一季全新出發,記憶的閘門再次被打開。這次開啟的,不僅是“尋找記憶的味道”貴州形象,更是一場行業關于地域根脈、民族精神與時代使命的深度對話。
文|代紫庭
青翠的苗嶺梯田倒映在晨霧中,侗族大歌在山谷間回蕩,赤水河畔的釀酒匠人躬身翻動酒醅——這是《這一站,貴州》鏡頭下定格的貴州。
1963年的夏夜,地方國營茅臺酒廠的員工宿舍里,制曲工老李擰開“紅糧窖酒”倒入白瓷缸里,一邊搖著蒲扇一邊與工友們對飲——這是老茅臺人舌尖下流動的貴州。
從茅臺內部員工的“福利酒”,到更名為“貴州大曲”后的百姓民酒,貴州大曲已成為一代人舌尖上的集體記憶。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當煥新升級的貴州大曲80年代在貴陽發布,《這一站,貴州》新一季全新出發,記憶的閘門再次被打開。這次開啟的,不僅是“尋找記憶的味道”貴州形象,更是一場行業關于地域根脈、民族精神與時代使命的深度對話。
第一站:同頻共振的貴州基因
“貴州大曲釀自茅臺,貴州茅臺根于貴州。”
在6月30日的發布會上,貴州茅臺醬香酒營銷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宗強的介紹,凸顯地域基因始終是高端醬酒的價值基石。
▎陳宗強
醬酒于貴州而言,是重要支柱產業,也是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正如陳宗強所言,貴州大曲80年代,取所屬省份“貴州”二字作為產品名稱,代表了對一方水土孕育茅臺醬香的禮贊,同時也肩負著代言貴州形象的獨特使命。
以此看來,這場以“貴州大曲80年代煥新上市”為主題的發布會,選擇與大型人文紀錄片《這一站,貴州》深度綁定,絕非偶然。
《這一站,貴州》鏡頭下的貴州,恰是“貴州大曲”試圖構筑的文化敘事:喀斯特山脈的雄奇、苗侗村寨的萬家煙火、大數據機房的冷光……從“山水表象”到“文化內核”的認知升級,再從“歷史縱深”到“當代活力”的視角跨越,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
在傳播效果方面,《這一站,貴州》四年三度與“貴州大曲”攜手共創,用三季節目對貴州文化敘事體系的構筑不斷完善,節目累計全網傳播量突破10億人次。
紀錄片主創代表貴州廣播電視臺衛視中心主任劉敬源在發布會現場分享道:“《這一站,貴州》能夠破圈傳播,根源在于節目和‘貴州大曲’理念的同頻,這不是簡單的商業贊助,而是以‘文化認同’為紐帶。”
在云酒頭條看來,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中國酒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貴州大曲和《這一站,貴州》的合作,有著共通的人文情懷、歷史故事、傳統工藝,這是一次文化與商業價值兼具的雙贏實踐。
另外,云酒頭條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新一季的節目《這一站,貴州——記憶里的味道》將重新出發。
這一次,節目將通過“醬香歲月、地戲回響、紅色薪火”等八個主題,探尋“古”韻中的“今”生,追溯“舊”味里的“新”傳承,感知貴州人文“新潮”,讓世界從貴州文化的切片中觸摸中華文明的溫度。
第二站:承古繼今的民族精神
發布會現場最吸睛的細節,藏在產品設計的巧思下。
貴州大曲80年代煥新發布。升級版瓶蓋表面,苗族銅鼓紋與蠟染幾何紋通過模具立體成型;瓶身采用透明畫紙質感紋理,觸摸時仿佛觸及老報紙的肌理;外包裝將苗族蠟染底紋與光刻工藝結合,呈現出“紅色及多彩色條”的視覺吸睛點。
“這些不是簡單的裝飾。”產品講解環節透露了設計邏輯:瓶身報紙元素意在喚醒80年代“文字傳播時代”的集體記憶,而民族紋樣的運用,則是對茅臺“玖章”文化體系中“順天敬人”理念的具象化,即對自然規律與人文傳統的尊重。
近年來,民族非遺元素在商業產品中的價值在市場中表現亮眼。截至2024年,中國非遺行業市場規模已突破4500億元,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預計2025年將達5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30%。
云酒·中國酒業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知趣咨詢總經理蔡學飛認為,貴州大曲80年代借助設計與產品的創新,完成了中老年消費群體的喚醒,更是吸引了大量關注地域文化與品質生活的年輕受眾,從而極大促進了產品的順利上市與持續銷售。
發布會現場,當身著苗族百鳥衣的模特手持新酒走過“村T”秀場,傳統紋樣與瓶身設計形成跨時空對話。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貴州大曲在“尋味”80的同時,也在走向民族、走向公眾、走向國際。
第三站:喝到“真”酒的時代使命
長期以來,品牌知名度高、利潤率高的產品,都會面臨假冒偽劣的侵擾。在暴利驅使下,高端白酒更是“造假”高發地帶。今年“3·15”期間,就有涉案金額高達2億的重大制售假酒鏈條的犯罪鏈條被曝光。
如何保障消費者喝到“真酒”,是行業的“護城河”,也是名酒企業肩上的時代使命。
“茅臺需要構建一個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具備技術集成、多載體聯動、唯一性的綜合性防偽技術體系,實現穩定、可靠、可信、先進的防偽質量標準。”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茅臺酒股份公司黨委副書記、代總經理王莉在幾天前的貴州茅臺防偽技術研討會議上鄭重說道。
一直以來,茅臺的防偽技術升級貫穿著“以科技守護匠心”的價值觀。此次貴州大曲80年代的煥新升級,便在防偽技術上打出重拳、出了實招。
貴州大曲的四重防偽體系直擊痛點:第一重,安全線紙張內含隨機圖案,仿制難度大幅提升;第二重,動態立體標簽實現光影變幻,“茅臺”二字呈現出立體動畫變形效果;第三重,防偽標簽技術升級,標簽四角圓點在紫光燈下呈現亮黃綠色熒光且在60℃高溫下將會永久變黑,有力阻斷了回收瓶造假路徑;第四重,每瓶貴州大曲酒均可通過微信掃碼,查看電子防偽說明書。同時新增“i茅臺”APP溯源查詢功能,通過溯源系統可追蹤至產品的生產批次、生產日期、經銷商信息、庫房名稱等產品溯源信息。
現場多位經銷商向云酒頭條反饋,防偽技術的升級,能顯著提升消費者對終端渠道的信任度。 一位經銷商表示,消費者通過便捷的掃碼溯源功能,購買時更安心,交易過程也更順暢了。不斷升級的防偽體系大幅減少了因疑似假酒產生的售后糾紛,處理效率明顯提高,日常業務運營更加順暢高效。
此前茅臺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茅臺組建100余人的專職維權隊伍常駐各地開展市場維權工作,每年用于防偽應用及市場維權的費用近4億元。
經銷商們普遍認為,茅臺持續投入防偽升級,充分體現企業對品牌聲譽和消費者權益的高度重視,即使投入成本增加,對維護市場秩序和長遠發展也至關重要。
“貴州大曲”在打假防偽上不惜余力進行技術升級,定會收獲“民心”。蔡學飛表示,貴州大曲以高性價比和防偽技術升級深化“民酒”戰略,成為茅臺醬香酒在調整周期下新的增長極。
從紀錄片的文化敘事到一瓶酒的工藝表達,從10億次傳播量到四重防偽技術,茅臺醬香酒產品與貴州文化符號的深度耦合,描繪出中國酒業的競爭邏輯。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地域基因成為品牌染色體,當民族精神化作產品語言,時代自會為真誠的使命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