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雙成本50塊錢的冒牌鞋,轉眼就能賣到1200塊,利潤高得嚇人,足足2400%!
更離譜的是,明知道是假貨,還有人排隊搶著買。
這年頭,消費者的錢包和腦子在打架,到底圖啥?
假貨橫行,利潤高達2400%
走在大街小巷的便利店里,有時候一不留神,你以為自己拿的是“康師傅”泡面,結果湊近一看,居然是“康帥傅”。
本來想來瓶“雪碧”解渴,拿到手卻是“雷碧”。
再說網購,看到那些打著“原廠尾單”旗號的名牌運動鞋,價格便宜得離譜,結果鞋子剛穿幾天就開膠,材料也差得一塌糊涂。
現在直播帶貨也不省心,有些主播在鏡頭前拍著胸口保證是正品,說得天花亂墜,等你下單收貨,一鑒定發現是仿的,想退都麻煩。
假貨現在已經不只是蹲在地攤上了,現在進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無論是日常用品還是高檔奢侈品,不管你是逛街購物還是網上沖動下單,都有可能掉坑。
就拿白酒行業來說吧,央視曾經點名曝光過那些假酒的離譜操作。
某商家為了牟取利益用食用酒精冒充純糧釀造酒,有的主播在直播間賣這種酒,一邊賣一邊說是“20年坤沙老酒”,聽著特別唬人。
可記者到產地一查,發現那所謂的“老酒”其實就是剛釀出來的普通酒,加幾滴顏色深的調味酒,就能“秒變”成年份老酒。
說白了,這種造假不僅是坑人錢,更是在消費大家的信任。
一瓶酒、一雙鞋、一個包,不只是商品,更是一份信任感,而這些“套路”,正是把老百姓的信任當兒戲。
2400%暴利背后的瘋狂
上海警方曾破了一起假手表的案子,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一塊做出來成本才80塊的假表,經過一番精致包裝和夸張宣傳,竟然能賣到兩三千、甚至五千塊!
最低也能賺個2400%的利潤,堪比印鈔機。
他們明知道這是違法的事,還敢明目張膽地干,從工廠造表、物流運輸、線上線下賣貨,全都搞得有條不紊,已經形成了一條隱蔽又完整的產業鏈。
這條“假貨鏈”上,環環都能賺得盆滿缽滿,但最后真正吃虧的,卻永遠是咱們普通消費者。
有些無良商家為了賺錢,良心都不要了,賺的都是昧心錢。
消費者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這個什么都講“排場”的年代,奢侈品成了不少人炫耀身份的標配。
手里拎個愛馬仕、手腕上戴塊勞力士,走哪都像自帶光環一樣。
可問題是,動輒幾萬幾十萬的價格,真不是誰都能承受得起。于是,一些人就把目光投向了高仿貨。
一雙限量版的正品球鞋,標價幾千塊,但在莆田,幾百塊就能搞到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高仿版”。
很多年輕人明知道是假貨,但為了在朋友圈曬圖、同學聚會不落下風,還是愿意掏這錢。
他們心里想的是:只要看上去像真的,別人又看不出來,那就夠了。
至于質量怎么樣,是不是真的,其實不太在意。
就像之前那些“拼單名媛”,一堆人合伙買個奢侈包輪流拍照發朋友圈一樣,現在“知假買假”的人也越來越多,根本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
山寨白酒也是同一個套路。
有些人請客吃飯、商務聚會時,為了撐個面子,又不想花太多錢,就專挑那種包裝高大上、價格卻便宜的“名牌白酒”,想著能花小錢辦“大事”
一旦出事,面子保不住,責任還得自己擔。
而且這種行為無形中也在助長假貨的市場,讓那些造假商家更加有恃無恐。
歸根到底,買假貨不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它背后反映的是價值觀和消費觀的問題——你為面子買單,最后卻讓更多假貨有了市場。
一包才幾塊錢的“雜牌種子”,和正規渠道幾十塊一包的種子比起來,價格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這讓不少中老年人心動,想著反正不貴,種不出好東西也沒多大損失。
有的年輕人在直播間里一聽說這是“品牌平替”,價格只要正品的零頭,再配上主播那些“限時秒殺”“虧本大甩賣”的口號,很容易就沖動下單了。
大家心里多多少少都有點僥幸心理,覺得花點小錢說不定就能撿個大便宜,就算翻車了,也只是損失幾十塊錢,沒什么大不了的。
可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些便宜貨可能帶來的質量隱患,甚至影響健康。
特別是在直播帶貨的場景里,主播能說會道,各種產品優點說得天花亂墜,手上還舉著所謂的“授權證書”和“鑒定報告”,讓人看著就像真的一樣。
可問題是,消費者只能隔著屏幕看,根本摸不著、試不了,真假好壞完全看運氣。
而短里那些“偽專家”,用一堆聽起來很專業的術語,再配上AI生成的“實驗”,輕輕松松就把三無產品吹成“神藥”“神器”。
反而是那些真正有料、講科學的專家,干貨多但不夠抓眼球,結果流量遠遠比不過這些胡吹亂侃的假內容。
久而久之,大家就容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被忽悠著買了假貨還不自知。
可等到真發現買到假貨了,維權就成了另一場“消耗戰”。
投訴流程又繁瑣又費時間,要提交一大堆證據,還得來回跟商家和平臺扯皮。
有的商家直接甩鍋,說不是他們的問題,有的干脆一言不合就把你拉黑。
平臺這邊呢,也不一定站在你這邊,經常“和稀泥”,處理拖拖拉拉,最后可能就是象征性地退個貨,賠償幾乎沒有。
維權過程又耗神又傷心,很多人最后只好認栽,“算了,懶得管了”,結果就是吃了個啞巴虧。
可正是這種“忍一忍就過去了”的心態,讓那些賣假貨的人越來越囂張,因為他們知道,就算被發現,大多數人也不會真較真,根本沒代價可言。
參考信源
中國青年網,2025-07-01,白菜價網購美妝大牌?別上當!
央視新聞,2025-06-22,溢價超40倍!酒精勾兌酒成“行業潛規則” 總臺《財經調查》曝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