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飛車都不敢這么畫圖。
這可真是一個敢畫,一個敢建啊。
印度這座中央邦博帕爾市最近落成的耗資2億盧比(約合1700萬人民幣)、歷時十年打造的“工程奇跡”,因為橋面出現接近90度的急轉彎,一夜之間火遍全網。
這座立交橋是艾什巴格鐵路立交橋(Aishbagh Railway Overbridge),橋長 648 米,從 2015 年開始規劃,在 2025 年初接近完工。
如果讓全球網友票選“基建界的迷惑行為大賞”,印度的L型直角立交橋絕對能穩坐C位。
外國網友爆笑評論:是不是三哥原來想正常修路,奈何這條路有自己的想法。
那果然也是很“自由”了。
這種修法,別說是晚上了,就是白天開車也很危險啊。這也太不負責任了吧!
中國網友看到這個只有科目二考場上才有的直角彎,默默掏出了手機:“教練,直角轉彎終于用上了!”
中外網友們紛紛找到了過彎的打開方式:
“創新”還是“翻車”?
這座立交橋本意是緩解博帕爾艾什巴格地區30萬人的通勤壓力,結果卻因為反人類的設計而出圈。
從高空俯瞰,橋體在轉彎處突然折成標準直角,仿佛某位工程師玩《城市天際線》時手滑拖出的道路。
更離譜的是,面對輿論質疑,負責該項目的總工程師維爾馬辯解稱,由于附近地鐵站占用土地,“這是空間限制下的最優解”。
網友犀利吐槽:“最優解是指讓卡車司機表演甩尾過彎嗎?”
十年磨一劍,磨出個繃帶?
這座橋的荒誕程度堪比黑色喜劇。
2015年項目啟動時,官方宣傳稿里滿是“現代化交通樞紐”“惠及30萬民眾”的豪言壯語。
結果十年間,工程團隊完美詮釋了什么叫“慢工出細活”——活沒見多細,慢倒是實實在在。
等到2025年6月竣工時,人們才發現預算從1.8億盧比漲到2億,最后換來一個需要緊急打補丁的“半成品”。
當地政府如今不得不追加預算,計劃加裝減速帶、反光鏡和限速標志,活像要給病人纏繃帶。
直角立交橋看似荒誕,實則是印度基建痼疾的集中爆發。
比哈爾邦一座耗資171億盧比(約14.7億人民幣)的大橋,在2022年塌完一次后,過了一年又塌一次,
更不用說那個歷時42年建造、22小時垮塌的賈坎德邦大壩,開閘放水22小時后,壩體就裂開了20米長的口子。最諷刺的是,大壩坍塌時,當地水利部長正在電視臺吹噓這是"印度工程的里程碑"。
這背后都是承包商行賄拿到項目后瘋狂偷工減料,監理方收錢后睜只眼閉只眼,政府部門則忙著踢皮球。
更令人吃驚的是監管部門的失職,整整十年,竟然沒人去現場檢查那座直角橋的設計是否合理。
國際視角下的“印度速度”
當中國用9小時完成福建龍巖站改造時,日本援建的高鐵項目因征地問題八年才推進10公里。
但吊詭的是,資本市場上印度卻備受追捧,高盛等機構鼓吹“人口紅利支撐增長潛力”,選擇性忽略其每年上萬起基建事故的現實。
有分析師調侃:“在印度,PPT上的GDP增速和工地上的豆腐渣工程,總有一個能讓你驚喜。”
整改能救得了“科目二橋”嗎?
目前中央邦政府已停職7名工程師,將施工方列入黑名單,并承諾重新設計。
但翻開印度基建的歷史記錄,印度類似的整改往往雷聲大雨點小:2023 年奧里薩邦列車相撞事故造成近 300 人死亡,政府雖在兩天內完成賠償并恢復通車,也成立高級別調查委員會、逮捕了 3 名涉事鐵路員工,認定事故因 “信號電路更改失誤” 所致,但后續缺乏對鐵路系統安全隱患的系統性整改措施,大規模追責和長效機制建設未見深入推進;
事故現場
2024 年新德里機場航站樓屋頂坍塌致 1 死 8 傷后,官方雖宣布啟動調查、賠償受害者并承諾排查全國機場設施,但具體調查結果、追責名單及整改細節始終未公開,最終在官僚體系的流程中逐漸淡化,最后 “不了了之” 。
而民眾的態度,比起憤怒,更多人表現出習以為常的麻木。印度民眾對基建事故的容忍度出奇地高。橋塌的時候,不少印度民眾第一件是掏出手機拍視頻,當熱鬧在看,也難怪,恒河污染嚴重卻仍被用作飲用水源的現象,反映出整個社會對低標準的習以為常。
這種"湊合"文化進一步縱容了工程質量的滑坡。而地理環境的挑戰又成了推卸責任的現成借口。
正如一位博帕爾市民所說:至少這次橋還沒塌,已經算進步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