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防部將在全軍裝備供應鏈中,剔除所有來自中國制造的零部件。
在印度自斷其臂的同一時間,300多名富士康的中國技術員工和工程師,已經被要求立即撤離印度返回中國,印度人沒有想到,中方在技術人才與印劃清界限的力度更狠,簡直是一點情面都不留。
7月2日,根據環球時報援引《今日印度》報道,印度國防部正計劃發起軍購供應鏈的大清洗,意圖在全軍裝備的供應來源上徹底“去中國化”,哪怕是中國制造的一顆螺絲都無法幸免。
其實印度這么干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推進軍備本土供應鏈的國產化,擺脫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
今年3月,印度取消了進行了4年、計劃投入補貼230億美元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原因是中國乃至全球吸引外資的目標失敗,其次是本土的制造企業確實不怎么爭氣,甚至有企業專門撈這個激勵補貼。
因為就在2月,印度國防部還取消了一批400架無人機采購訂單,其實這批無人機倒是沒什么質量問題,但是壞就壞在使用了中國零部件,而且國內制造商還夸大了本土零部件的采購比例。
其次印度國防部要全面剔除中國零部件,也是在7月9日關稅緩沖期結束前,提前向美納投名狀,抓緊時間向美示好。
其實印度搞這個軍備去中國化,真的就是盲目瞎搞,在印度軍工國產化薄弱、仍采用萬國造的今天,最終結果只會是徒增國防的開支,扯自己國防制造的后腿。
不要中國貨,你的軍備采購成本就必定劇增,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就連美軍至今都未能做到徹底擺脫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
印度軍備與中國零部件硬脫鉤,遭到反噬是遲早的事兒。
與此同時,中印正在各自關鍵領域內的博弈和對抗,正在逐步升溫。
印度想徹底切斷中國零部件的供應鏈,對中方并沒有任何殺傷力,但是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被要求撤離印度,對印度本土制造業來說,卻是個不小的打擊。
7月3日,富士康印度南部蘋果組裝工廠的超300名中國技術員工,已經接收到公司指令,要求返回中國大陸。
至于是具體到底是什么原因?富士康和印度方面都暫時沒有給出回應,但是根據國內媒體援引外媒報道,富士康撤離中國員工,是與國內相關部門嚴控技術和專業知識向印輸入的措施有關,主要目的就是維持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
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富士康的蘋果工廠已經走上了正軌,不再需要中國員工在當地進行技術指導了。
但這種猜測明顯站不住腳,因為中國臺灣地區的一部分技術人員并未撤走,還是留在了當地,僅僅是中國大陸地區的工程師撤走了,這反映了印度工廠的徹底“中國化”并未完成。
當初蘋果和富士康為了改變產品供應鏈,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將一部分產能轉移到印度,當時就一批批的轉移中國技術人員到印度工廠,擔任當地工廠的技術指導和管理層,將中國制造的管理方式和高效率的理念,轉移到印度。
但明眼人都知道,印度富士康全套學習中國風格,最終的目的肯定是取代中國產能,成為中國制造的競爭對手,富士康轉移中國技術人員培訓印度工人的做法,肯定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富士康印度制造計劃,被印度看作接軌全球制造的重要一環,但這一環對中國的依賴非常深,從技術人員到零部件的進口。
目前印度組裝的蘋果手機,已經占據全球約五分之一的比例,中方技術人員撤離,或將對印度的擴產計劃造成沖擊。
總體來說,從印度此時在全國軍備上無理由清除中國零部件的這一舉措來看,印度確實已經無腦與中國制造進行對抗,說白了很多情況下逢中國制造必反。
而在全球關稅戰硝煙彌漫的情況下,印度向來作為收割中企,反中國制造的急先鋒,現在就連中印直飛的航班都未恢復,中方在化肥、稀土等方面一直維持著對印的管控,這也反映了雙方在產業上對抗大于合作的現象。
7月4日,根據媒體報道,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印度,最近在美國華盛頓搞了個四方會談,并且對外界發布了一份“四方關鍵礦產協議”,目的就是為了獨立于中國之外,建立一個稀土供應鏈。
這四個國家是目前中方稀土管制力度最大的對象,特別是印度80%左右的汽車電機都依賴中國的稀土金屬,逼的印度汽車制造協會SIAM接連發出警告——本土庫存面臨耗盡的風險,印度汽車生產將陷入停滯。
在印度無差別清洗軍備中中國零部件的背景下,中國對印稀土管控仍是懸在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