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說:“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年輕時,我們常常為了追求而奔波勞碌,房子要大,朋友要多,車子要貴。
年歲漸長才明白,煩惱多源于貪求太多,精簡的人生福源深厚。
懂得做減法,日子才能活得輕松自在的。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滄桑,卻始終從容優雅,正是因為她早早關上了那些消耗自己的門。
1、知足常樂,關上欲望之門
古人云:“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多少人活得累,就累在這“不知足” 上。
日子過得好不好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懂得知足,也就有了快樂。
奔波勞碌一生,其實珍惜已經擁有的就足以讓自己幸福。
1932年春天,楊絳在清華園邂逅錢鐘書。
那時她已是蘇州名門閨秀,追求者眾,卻獨鐘這個穿著舊西裝、走路常撞電線桿的才子。
旁人勸她:“錢家家境普通,你何苦?”
她只是低頭輕笑,將錢鐘書送的舊詩集輕輕放進藤箱
對她而言,得一靈魂知己,勝過萬千富貴。
婚后隨丈夫國外留學,楊絳放下大小姐身段,在出租屋里笨拙地學做西餐。
烤焦的面包、夾生的牛排前,兩人相視而笑。
回國后歷經各種事情,她與錢鐘書哪怕只能蜷縮在漏雨的小屋,只要能攤開稿紙寫作,她便覺得歲月安穩。
晚年接連經歷喪女失夫之痛,楊絳卻將悲痛化作力量,獨自整理丈夫遺稿,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
百歲高齡時,仍堅持每天讀書寫作,生活極簡。
有人勸她搬入條件更好的居所,她看著堆滿書籍的舊書房搖頭拒絕。
楊絳一生跨越百年風雨,經歷過繁華,也飽嘗過苦難。
但她始終安于簡樸,在書籍中汲取養分,在文字里找尋慰藉。
知足,讓她在喧囂塵世中,尋得了屬于自己的清歡與寧靜。
《道德經》有言:“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最怕被物欲牽著走,欲望太盛的人,往往活得最累。
知足常樂的女人,認清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反而更容易被命運眷顧。
2、社交清零,關上“合群”的門
俗語說:“酒肉朋友千杯少,患難之交一人難。”
見過太多女人為了“合群” 活得憋屈:
明明不喜歡酒桌上的客套,卻硬著頭皮陪笑;
明明心里有委屈,卻要在人前裝作無事發生。
消耗你的飯局、虛偽的寒暄、無意義的攀比,只會讓你越來越累。
聰明的女人,早就關上了“合群”的門,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張愛玲晚年的生活,堪稱深居簡出。
她靜靜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與紛擾。
在年輕時張愛玲才華橫溢,名震上海灘,周圍簇擁著眾多仰慕者。
她的文章如同她的人一樣,充滿了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考,讓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然而步入中年,她深刻體驗了世態炎涼,決然選擇與喧囂世界保持距離。
她開始反思人生,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如何保持自我。
在國外定居后,她幾乎推卻了所有社交活動,甚至拒絕媒體的采訪。
她寧愿一個人靜靜地讀書寫作,也不愿在虛偽的喧囂中耗費自己的精力。
有人認為她孤僻,張愛玲搖搖頭完全不在意。
她更享受一個人的寧靜,享受那種只有自己和文字的世界。
正是這種明智的“不合群”,使得她在晚年依然保持了創作的純凈,留下了眾多不朽的文學作品。
林語堂曾說:“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獨處是一種高級的生活方式,聰明的女人,會在獨處的寧靜中,享受并沉淀自己。
她們不討好世界,只取悅自己,反而活得更輕松、更通透。
人到中年,時間越來越貴,不值得浪費在無意義的社交上。
圈子不必太大,干凈就好;朋友不必太多,真心就行。
分清楚是明白哪些人值得深交,哪些人只需點頭而過,心平了,日子就順了。
3、釋懷放下,關上“執念”的門
《增廣賢文》有言:“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總是放不下。
多少女人一生糾結于過去的遺憾、他人的評價、未實現的夢想,結果把自己困在執念的牢籠里。
人活一世,該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爭不來。
想要活得輕松,先要學會分辨什么是該爭的,什么是該放的。
這樣的活法,最自在,也最長久。
楊絳先生在送走了獨女錢瑗后,次年寒冬,丈夫錢鐘書也永遠閉上了雙眼。
空蕩蕩的三里河家中,她摩挲著兩人留下的手稿,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淚水浸濕了泛黃的紙頁。
那些日子,她把自己鎖在回憶里,反復咀嚼著與至親相處的每一個片段,難以自拔。
但生活仍要繼續。
楊絳先生強打精神,開始整理錢鐘書未完成的《管錐編》手稿。
在堆積如山的資料中,她逐漸找到了方向。
她戴上老花鏡,逐字核對、謄抄,將對親人的思念化作筆尖流淌的文字。
每當回憶襲來,她便告訴自己:“他們希望我好好活著。”
之后的歲月里,楊絳將全部精力投入翻譯與寫作。
她開始坦然面對孤獨,每天清晨在書房里讀書寫作,與文字相伴。
曾經那個沉浸在失去痛苦中的老人,終于學會了釋懷。
人生的暮年,楊絳依然熱愛生活,豁達處世。
老話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過去的失誤,要么彌補,要么翻篇,反復咀嚼只會讓傷口更難愈合。
有些女人擔心孩子的前程、焦慮自己的晚年,越想越怕,反而讓當下過得戰戰兢兢。
不如釋懷過去,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簡單即是自在。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知足常樂,心就不浮;社交清零,日子就清;釋懷放下,福報才深。
人生下半場,要懂得把生活握在自己手里,關上該關的門,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