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研究的奠基之作
作者:王慶祥
近年來,媒體上總是把我的名字與“溥儀研究第一人”聯系起來,無非是因為出版了幾本以溥儀生平及其時代為內容的著作。這些被認為是內含諸多親歷、親見、親聞第一手“三親”史料的著作,幾無例外地首先由長春市政協《長春文史資料》發表。客觀地說,向學術文化界推出所謂“溥儀研究第一人”的,正是長春市政協。究竟有哪幾本書呢?主要為以下七種。
【王慶祥先生,編者自書中翻拍。↑】
第一種:《溥儀與我》,10萬字,李淑賢口述、我執筆撰寫,口述者以深切的懷念感情,真實、細膩地回憶了她自1962年與溥儀戀愛結婚、組成家庭、參加社會活動、與病魔抗爭、度過“文革”風暴,直到1967年10月溥儀逝世的經歷和生活細節。1984年2月,作為《長春文史資料》第6輯(專輯)首次面世,立即引起轟動,經長春市政協推薦,隨后由文史資料出版社等公開出版,漫天轉載,還被譯成韓文、英文,臺灣《傳記文學》也在1989年9至10月間全文轉載了。
【《溥儀與我》書影,來自微信公號搜索。↑】
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早在1984年就看到了“內部發行”的《長春文史資料》,他剛剛拍完《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兩部電影,就拿著那本長春市政協出版的十六開大紅皮書,親往北京團結湖住宅區找到李淑賢,也找到了正在北京西郊中央檔案館查閱檔案的我,要求轉讓電影改編權,還邀請我做第一編劇人,他要拍攝溥儀怎樣“從‘神’變成了‘人’”,他親為這部影片定名為《火龍》。他要拍攝的溥儀,是一條在歷史的烈火中燃燒的龍,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有著人性味和人情味的人。潘虹飾演李淑賢,梁家輝飾演溥儀,很快就由香港新昆侖影業有限公司和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聯合攝制完成并在國內外公映了。
【王慶祥作品書影,圖片源自網絡。↑】
1984至1989年間溥儀影視劇的第一輪高潮實由長春市政協這本“專輯”興起了,那時的電影也好、電視劇也好,比較注重歷史上真實的環境,接近史實,認可我們的著作。
第二種:《末代皇后和皇妃》,12萬字,我執筆撰寫。繼《溥儀與我》之后,令乙先生(編者注:令乙先生即時任長春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孟令乙同志)又邀我給溥儀的四位前妻每人寫一篇傳記。他認為,既然從李淑賢的視角上已經生動地表現了溥儀后半生的光彩,同樣可以從四位命運各異的前妻的視角上,反映溥儀前半生的史跡。我欣賞他的見解并欣然接受約稿,利用我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中央檔案館查閱的第一手檔案資料,寫出婉容、文繡、譚玉齡、李玉琴四篇傳記,遂又以專輯形式在1984年5月出版的《長春文史資料》第7輯上發表了。
【《末代皇后和皇妃》書影,圖片來自網絡。↑】
隨后我又向令乙建議,把《長春文史資料》業已刊載的《溥儀與我》、《末代皇后和皇妃》,與李玉琴撰寫的《坎坷三十年》合為一書,約30萬字,以《末代皇后和皇妃》為書名,申辦書號出版發行。令乙非常贊成,迅速投入這項工作,于1984年8月由長春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出書。全國政協副主席胡子昂題寫書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佟冬撰寫序文,社會的支持使這本書獲得極大的成功,首版發行6萬冊,把長春市政協歷年來發行文史資料的數量一下子推向高峰,得到圖書市場效益的豐厚回報。隨后又授權吉林人民出版社在1984年12月公開發行120萬冊,由此《長春文史資料》名揚遐邇,影響波及國內外。美國加州中華文化活動促進協會來信認為“該書完整地表現出新舊交替社會的歷史佐證和日本導演偽滿的事實”,“頗具歷史價值”。此后,《末代皇后和皇妃》一文又相繼在《新觀察》、香港《大公報》、臺灣《傳記文學》等海內外數十家報刊連載。其日文版1991年由日本學生社出版,中文繁體字版1995年由臺灣祺齡出版社出版。
【王慶祥溥儀研究作品書影,圖片源自網絡。↑】
著名劇作家張笑天立即動手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并征得我的同意,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和香港天河影業公司聯合攝制搬上銀幕,導演陳家林宣稱,溥儀的后妃們都是從血淚中走過來的,有的瘋了,有的跑了,有的死了,也有一個人在新中國成立后改變了命運。她們的道路交叉在溥儀人生途程的最本質、最深刻的那一段中。《末代皇后和皇妃》選取了這樣一個特殊角度:由后宮寫御前,由女人寫男人,由亡國奴寫侵略者。我為該片原著,飾演溥儀的姜文和飾演婉容的潘虹都取得了成功,1985年攝制完成,1986年在海內外公映,1987年榮獲第九屆“小百花獎”優秀影片獎,繼獲巴西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王慶祥溥儀研究作品書影,圖片源自網絡。↑】
許多年以后,仍有出版社、電視臺紛紛約稿,要求我在《末代皇后和皇妃》基礎上再寫出更詳細的傳記,希望能利用這一題材拍攝電視專題片。2005年7月,北京電視臺科教中心記者李冰來長春采訪我,錄制并播出了以婉容生平為內容的一集電視專題片《清宮戲背后的真相?末代皇后的美麗與哀愁》。2008年7月,上海電視臺“上海紀實·檔案”(紀錄片)頻道編導來長春采訪我,錄制并播出了題為《解密廢帝情史--溥儀生命中的四個女人》系列節目。
第三種:《溥儀在東京法庭》,6萬余字,我執筆撰寫。利用我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中央檔案館查閱的第一手檔案資料,記述溥儀在1946年8次出庭,為遠東國際軍事審判中的被告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等日本甲級戰犯作證的經歷。在1985年5月出版的《長春文史資料》第9輯上發表。同年7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單行本,香港《大公報》、天津《今晚報》等多種報刊連載。后來中央電視臺播放的28集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其中第23集劇情即據本文改編。
【王慶祥溥儀研究影視作品,圖片源于網絡。↑】
第四種:《偽帝宮內幕》,20萬字,我執筆撰寫。利用我在中央檔案館查閱的第一手檔案資料、偽滿宮廷第一手檔案資料、書刊文獻資料、溥儀本人以及愛新覺羅·毓塘等歷史見證人的回憶口述資料和訪問資料,所敘述的史實都發生于溥儀在長春當“康德皇帝”的那個宮廷之內,推開“帝宮”的大門,是為了看清偽滿洲國那幅血淚斑斑的內幕圖景。完稿后即交《長春文史資料》,而在1986年2月出版的《長春文史資料》第11輯上專輯登出。吉林文史出版社聞訊而至,得到長春市政協的支持后也很快就公開出版了。該書被作為偽皇宮陳列館(今偽滿皇宮博物院)一代代解說員和導游的訓練教材加以使用。2000年11月,長春有線電視臺依據本書,聘請我撰稿,攝制并播出了三集電視專題片《偽皇宮紀事》,實為一部形象的偽皇宮14年史。
【《偽滿洲國皇宮揭秘》書影,圖片來自網絡。↑】
第五種:《淑妃傳》,20萬字,我執筆撰寫。利用我在中央檔案館查閱的第一手檔案資料、溥儀本人以及文繡許多親屬如族兄傅功清、傅功明,族嫂尹秋宜,族侄傅林祥、傅林森等人的回憶口述資料和訪問資料,還有溥儀在天津期間的“行在”大管家胡嗣瑗的日記資料,直敘文繡的一生史跡。1986年下半年在《長春文史資料》第14輯和第15輯分期連載,繼而《文匯報》和《城市時報》等連載了部分章節,1987年12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年7月,中央電視臺文化專題部看好這個題材,聘我為歷史顧問,派《見證·影像志》編導馬侃、孫然等到長春我家采訪,拍攝了專題片《那一場風花雪月的往事?妃子革命》,表現在“五·四”歷史大潮中出現的溥儀與文繡鬧離婚的故事,同年9月19日播出。
【王慶祥作品書影,圖片來自網絡搜索。↑】
第六種:《伴駕生涯一一隨侍溥儀33年紀實》,27萬字,李國雄口述、我執筆撰寫。該書主要依據李國雄的回憶口述資料,也利用我在中央檔案館查閱的第一手檔案資料、溥儀本人的回憶資料撰寫,1989年1月在《長春文史資料》第26輯(專輯)上發表,繼由長春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出版單行本,1989年7月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公開出版。其后又由東方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兩次再版。
【《隨侍溥儀三十三年》書影,網絡資料圖片。↑】
第七種:《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50萬字,該書由長春市政協文史委編,我和蕭文立校注,羅繼祖教授審訂,2000年6月東方出版社出版。羅振玉和王國維都是終生忠誠于宣統皇帝的清朝遺老,王國維則是在“逼宮”之后形勢更加險峻的情況下,因擔憂溥儀的命運殉清而死。兩人來往通信中含有大量相關話題,是研究清朝遺老心態、行止和生活,進而展示溥儀之社會聯系與影響的第一手重要史料。羅繼祖教授撰寫“代序一”,題為《義重如山——以我近年經歷的四件實事談我和人民政協的關系》,原長春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原建新撰寫“代序二”,題為《情深誼長——羅繼祖教授與長春市政協的文史資料工作》。從這兩個標題上就完全可以看出這本重要著作是怎樣產生的了。正如建新主任在“代序”中所說,是羅繼祖教授鼎力支持我們,收集到羅振玉與王國維往來書信近千札,資料基礎得以奠定。自1994年起,校注者做了收集、辨識、斷句標點、考定書札時序、撰寫按語、注釋等工作,而羅先生逐句認真審訂,歷時六載乃于1999年10月末定稿。該書的整理、編輯和出版,的確是當代我國文化建設一大貢獻。
【《羅振宇王國維往來書信》書影,圖片源自網絡。↑】
我撰寫的3萬字長篇“代后記”——《羅振玉和王國維交往始末》,被《新華文摘》(2001年第1期)全文轉載,臺灣《歷史月刊》(2001年第3期)、美國《世界日報》(2001年4月14日至19日)也先后轉載。
此外,我還撰寫過多篇文章在《長春文史資料》,以及長春市政協編發的刊物上登載。主要有:《關于婉容的原籍和族屬問題》(載《長春文史資料》第8輯)、《〈庭聞憶略〉導言》(載《長春文史資料》第10輯)、《溥杰先生與長春》(載《長春文史資料》第 45 輯)、《李淑賢與長春》(載《長春日報》1998 年10月7日,獲長春市政協與《長春日報》聯合征文獎)、《羅繼祖“文革”日記整理注釋》(載《長春文史資料》第57 輯)、《筆墨情緣十八載》(載《長春文史資料》第 58 輯)、《“九·一八”事變時的溥儀》(載《長春文史資料》第61輯)、《我的老師羅繼祖教授》(載《議政》2002年第6期、2003年第1期)、《于鏡濤、高丕琨訪談》(載《長春文史資料》第66 輯)、《太平盛世遇“皇妃”--悼念李玉琴女士》(載《議政》2005年第5期)、《我與溥儀研究》(載《議政》2006年第2期)等。正是這些著作和文章奠定了我在溥儀研究領域的資料基礎、研究特色和人生形象,實在可以說是長春市政協伴我成長,長春市政協促我爭先。
【本文出處《資政情懷》書影,感謝吉林老錢主編吳樹實老師贈書。↑】
(本文原載2008年12月出版的長春文史資料總第79輯《資政情懷——我當政協委員二三事》。原標題為《政協伴我成長 政協促我爭先》原文共四部分,近一萬字。編輯時只選取了第一部分刊載,標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簡介:王慶祥,1943年生于沈陽,著名溥儀研究專家。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長春市政協文史專員、長春溥儀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出版有關溥儀歷史各種版本著作五十余部,一千余萬字,有英、德、日、韓、西班牙等譯本和臺灣中文繁體字版本多種。參與了電影《火龍》(編劇)、《末代皇后》(原著)、電視連續劇《非常公民》歷史顧問)《“福貴人”傳奇》歷史顧問)和電視專題片《愛新覺羅 ·溥儀》(歷史顧問)等一百多部影視作品的制作;策劃了北京、天津多處溥儀生平展覽項目;先后承擔國家各級課題并獲獎多項;為天津市政府實施“靜園修復工程”成功提供了歷史依據。
【胡同長春】編發長春記憶系列圖文,歡迎閱讀與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